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新进展(一)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新进展(一)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新进展(一)
【关键词】黄疸
新生儿黄疸(neonataljaundice)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它可以是新生儿期的暂时现象,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一个表现,可由不同的疾病引起。

2003年第3版实用新生儿学指出我国50%足月儿及80%早产儿可见黄疸〔1〕。

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并尽早治疗,对于提高患儿的生命质量意义重大。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黄疸研究的深入开展,在传统的诊断方法基础上又出现许多新的诊断方法,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1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
1.1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其特点为:①一般情况良好;②足月儿生后2~3d出现黄疸,4~5d达到高峰,5~7d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d出现,5~7d达高峰,7~9d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③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

1.2病理性黄疸
①生后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在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在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

具备上述任何1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2〕。

2血清总胆汁酸(TBA)
血清TBA是胆固醇在肝脏中的代谢产物,胆汁酸的生理和代谢与肝脏有密切的关系,血清TBA 指标可直接反映肝脏代谢异常及实质性损伤情况,是较为灵敏和特异的指标〔3〕。

李朝晖等〔4〕采用循环酶速率法对157例黄疸患儿(其中65例生理性黄疸,92例病理性黄疸)及103例正常新生儿血清TBA水平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显示病理性黄疸患儿血清TB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生理性黄疸患儿,有显著性差异。

血清TBA在新生儿黄疸中能灵敏、特异地鉴别黄疸类型,反映肝细胞受损的程度及胆汁淤积情况。

尤其在患儿胆汁淤积的诊治中可作为一种特异的检测指标,与其它肝功能指标结合应用更有利于新生儿黄疸的进一步诊断和疗效观察,为临床儿科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3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血清中的γ-GT是一种由细胞分泌的膜结合酶,主要来自于肝胆,是肝胆疾病中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指标〔5〕。

林小容等〔6〕对60例黄疸患儿进行γ-GT活性和胆红素水平检测分析,显示γ-GT活性和胆红素水平在黄疸新生儿中均明显异常,胆红素和γ-GT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持续性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诊断中,把测定γ-GT作为初步诊断检查方法是有一定临床意义的。

γ-GT活性测定在新生儿黄疸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4碳氧血红蛋白(COHb)
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用内源性一氧化碳(CO)作为衡量胆红素水平的指标,它对新生儿黄疸的病因诊断、高胆风险预测、选择性应用血红素加氧酶抑制剂的疗效评估等均有重要意义〔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