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教育叙事5篇第一篇:初中思品教育叙事初中思品教育叙事在中学,思品课学生不爱学,教师不愿教。
如何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通过实践,我发现课前时事演讲和音乐穿插教学效果很好。
课前演讲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使大家自我表现欲得到满足。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时事演讲提出明确要求:必须是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新闻;必须有自己的评论;时间不超过3分钟;不许播报娱乐新闻和广告。
初中生由于身心发育逐渐成熟,其自尊心、自信心日趋强烈,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认同,反感别人对自己喋喋不休的说教,并有强烈的表现欲。
课前时事演讲正好符合学生的这种心态,所以很受学生欢迎。
课前时事演讲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比如学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课时,有一名学生谈到了“厦门远华走私案”,他在最后评论时说:“可见,腐败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改革开放的绊脚石,各级党员干部都应从自身做起,反腐倡廉,从党内清除毒素,防微杜渐。
”对他的评论,我做了简短的小结:“无论怎样,腐败现象只是出现在个别党员干部身上,应该看到,大多数党员干部还是好的。
所以同学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定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 但不管是谁违法,都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课前时事演讲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进行演讲活动,我要求学生一事一议,通过事例分析和观点论证谈出自己的看法,要言之有物。
这样,学生们就会对所观、所感进行深入的思考。
比如在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课时,有位学生就以近几年来沙尘暴频繁袭击北方,以致大连也出现浮尘天气这一事件发表了见解。
他认为这是某些人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公共财产,他大声呼吁同学们要勇于挺身而出,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并把着眼点放在大家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这一主题上来。
演讲结束了,学生的热情依然很高涨,此时我开始了这一课的讲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另一种教学方法是课中穿插音乐,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注意力,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对政治课枯燥无聊的看法,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
在讲《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一课时,我给学生们放了一首傅笛生的《众人划桨开大船》:“一只竹篙耶,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吆,开动大帆船;一棵小树耶,弱不经风雨;百里森林吆,并肩耐岁寒,耐岁寒……”通过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们明白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仅凭一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家心连心手挽手,才能最终实现。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尝试过插播公益广告、通过小品演绎教材内容等方法。
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激发了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
第二篇:思品教学叙事思品学科教学叙事撰写教学叙事的流程:(1)选取课例学员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备选研修主题中选择一个研修主题。
根据选定的研修主题,选择与之相应的讲授课例。
(2)介绍授课情况利用这次国培中学习到的理念或方法进行授课后,将实施的课例教学与以前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对比,深入挖掘前后差异。
(3)总结反思反思这次教学过程,并将自己的反思成果进行整理和提炼。
注意事项: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
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2.教学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学记叙文”而不是“教学论文”。
这种教学“记叙文”比传统的教学“论文”更能引起读者“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其研究价值。
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
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教学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
叙事研究报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作为我们这次国培要求的教学叙事应该多一个要求:与国培的研修主题相结合。
根据提供的主题确定您的研修主题,从某一方面(讨论法,演示法,多媒体、实验法、参观法、陶冶法、探究法、自制教具、教学语言、讲授法、谈话法等等)来阐述研修主题样例如下: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学叙事记得我上初二政治复习课<依法打击违法犯罪>一课,(步骤一:选取的课例名称,或课例的教学内容、选课原因)受到了学生与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回想起来,我觉得最大的成功就是充分调动了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步骤二:介绍以前讲授这次课的情况)这是堂复习课,内容繁多且抽象,要上好不容易。
在以前的授课中始终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步骤三:反思并改进。
介绍改进后的课前预想效果)怎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上好这一课,不但理解了而且会应用呢?我想了很多办法。
最后确定了一个思路:通过摘苹果的活动把整个课堂的几个环节巧妙地串连起来。
(步骤四:描述改进后的教学过程,记录结果(达到预想设计/未达到预想设计))第一个环节是复习本课的知识网络,我请同学们把这一课的知识体系想象成一棵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知识树。
我们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这棵知识树,看看它由哪些枝干组成,上面挂了多少果实,看谁能又快又准地发现这些果实。
学生每讲出一个知识点我就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个苹果,大家兴趣高涨,这一环节很顺利地完成,因为难度不大,几乎每个同学都参与了,我特别关注了那些成绩差一点的,他们也没有多少困难,一开始就品尝到了成功,使他们信心和兴趣倍增。
第二个环节是重点、难点突破,我问同学们,这么多苹果里哪个是最大最红的苹果?也就是这一课的重点在哪里?学生也能在讨论后顺利地说出重点。
然后我说,这颗树上有几个苹果虽然很大很好吃,却长得很高,同学们得想办法把它给摘下来,我们来想想办法好不好?“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于是开始攻难点。
第三个环节是热点探究,把当今社会上一些问题出示给同学们,让他们分析一下错误的原因。
我是这样开展活动的:这颗果树里,有几个苹果是坏的,你能找出它的毛病在哪吗?可以合作,分组讨论,看哪组是最好的果农。
第四个环节是巩固练习,练习量较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我采用了摘苹果竞赛的方式。
我说,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都很出色,现在是最后出成果的阶段,我们分四大组来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知识掌握得最牢固最扎实,限定时间分组轮流答题,每个组员轮流答一次,答对一次奖励一个苹果,看哪一组摘的苹果最多。
这个时候课堂气氛到了高潮,同学们争先恐后,紧张得不得了,特别是抢答环节,大家情绪激动,反应之敏捷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正好完成教学任务时,铃声准时响起。
我看看成绩,四个组旗鼓相当,教室里是一片欢乐的海洋,我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说:“今天同学们表现都很棒,在老师心目中你们每组都是‘梦之队’,你们每个都是好样的,谢谢你们,谢谢你们的精彩表现,送给你们一束花作为奖励,让我们为自己而骄傲!”同学们高兴得小脸涨得彤红,不停地欢呼、不断地为自己鼓掌喝彩。
(步骤五:感悟。
研修过程的收获,教学思想的改变)这堂课虽然过去很久了,那热烈的场面至今还浮现在眼前。
这堂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了,我在设计课堂的活动环节时,考虑到了全体同学,遵循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让每个同学都置身于活动当中,体会到收获苹果的喜悦,这种喜悦刺激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不断地冲击突破难点,最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篇:思品课教学叙事思品课教学叙事(转载)——在新课改中不断反思自己、完善自己教师组织教学应具有趣味多样性,提倡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样要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和应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力争让每位学生都有所进步和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中结合学生与知识接受、理解、运用的各种关系,把握好教学的地位、评价以及结果。
对教师来说,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新型平等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们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
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们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我希望通过此次远程研修,能解决我平时教学中的许多疑惑,学到了许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
而自己现在更加深深地感悟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教学变革是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课堂教学的变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对新课程的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越会感到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它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
第四篇:思品教育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浅谈摘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青少年儿童的德育教育问题,也成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关键的一环。
我国现在农村青少年儿童的品德的现状不容乐观,开始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很多农村青少年受外来环境的影响,陷入道德两难的抉择,还有一些对于留守儿童的品的状况也让人担心。
然而出现这些品德问题又有很多原因。
其中,农村学校德育出现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必须把农村学校德育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子,关注农村学校德育教育。
关键词:农村青少年儿童、德育、道德两难、思想品德课、解决策略前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改革也进入了转轨的新时期,各种矛盾也开始凸显。
中国的城市化的速度也快速的发展。
可是这种与中国社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城市化速度得背后势必带来因这种不适应而随之而来的隐痛。
农村的德育教育问题,也成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关键的一环。
在此我们来分析一下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一、农村青少年儿童的品德现状(一)外来环境的影响,陷入道德两难的抉择。
1、一直以来农村的孩子被冠以淳朴善良敦厚这些优良的品德,可是就是具有以上优秀品德的孩子们,进入了城市以后不仅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公平对待,反而冠以“土包子”“乡巴佬”.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些孩子们的内心是彷徨的,开始面临着道德选择。
2、农村相对于城市的纷繁复杂,灯红酒绿而更显的纯净,农村相对于城市的钢筋水泥的冷漠而更显得温暖热情。
可是,因此他们的内心也是脆弱的,他们的道德建构也是很容易坍塌的。
当他们离开自己的哪一方天地时,挑战的他们不仅是生存,还有道德价值观。
当他们经常遇到的是自己的热情换来的是别人的冷漠或者是一句“神经病”时,他们开始怀疑自己一直以来所持有的道德价值观,再一次出现了艰难的选择。
3、由于农村中小学生知识面的局限,对很多新鲜的事物都充满着较大的好奇心,而社会这个大染缸有着许多良莠不齐的东西,在有意无意中冲击着农村中小学生的价值观,诸如:金钱至上的庸俗价值观,贪污、受贿、侵吞国有资产、公款大吃大喝等腐败现象,“炒股,投机”等社会不良行为却让一些人享受着人上人的生活,而一些人每天辛辛苦苦的劳动换来的却是仅仅维持一家的温饱再没有更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