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柳永词的俗

论柳永词的俗

论柳永词的“俗”
摘要:柳永是我国第一个专业词人,他改变了词以小令为主的体式,出现了慢与小令平分秋色的局面;他创用了一百多种词调,占了宋代所使用词调的近七分之一;他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对北宋词风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的词以俗著称,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现在我们就其俗这方面以词的内容题材特点、艺术表现以及形成俗的风格的原因来分析一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专业词人,有词作专集《乐章集》。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在词刚产生时,词在文学中的地位是十分低下、不入流的,素有诗贵词贱的说法。

它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会场合供给伶工歌女唱歌的,到宋朝时词的地位开始有所提升。

大量文人用它来抒发感情,表达人生,所以词风开始由俗变雅,词的内容也日益离开世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而柳永却将其变“雅”为“俗”,着意
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
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柳词的俗主要表现在:(1)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坊曲的面貌和世俗大众的生活,尤其是妓女的生活。

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科场上得意失意,众红裙争相亲近;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姬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

所以词中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或失恋被遗弃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比如他的《锦堂春》中的“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敢更无端”,表现
了女主人公泼辣爽直的性格;词中也表现了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比如他的《迷仙引》中的“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

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表现了妓女独立自尊的人格和脱离娼籍的愿望;
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列华灯、千门万户。

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

十里然绛树。

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的汴京使他流连忘返;“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

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瑞鹧鸪》)的苏州,也使他赞叹不已。

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

这方面的代表作,首
推《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

这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而为文人士大夫所激赏。

(2)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与俚语。

诸如副词“恁”、“怎”、“争”等,,柳永都反复使用。

柳永完全不顾及其他士大夫文人的轻视和排斥,以俗语合俚曲,与传统雅词分庭抗礼。

他将词作为通俗的流行歌曲来写,还其曲子词的本色,确不失为一种积极的表现法,所以他的作品能投千万人之所好,无论上等人、下等人,读书的或不读书的,都喜欢它,赢得“凡有井水饮处都能歌柳词”的巨大声誉!。

最能体现柳永俚词风格的是《定风波》。

全篇用语很通俗,词中“芳心是事可可”、“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镇相随莫抛躲 针线闲拈伴伊坐” 等等,不仅通俗浅近,接近口语,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很符合妓女的口吻、性格与心理特征。

(3)在表现手法上,运用铺叙手法,叙事抒情率口而出,词中
没有含蓄隐晦的语句,而能明白尽致的表现出来。

刘熙载《艺概》说:“耆卿词细密而妥溜 明白而家常 善于叙事 有过前人”。

这“明白而家常”,正是直言无隐的表现。

如《婆罗门令》:“空床展转重追想,云雨梦,任欹枕难继”,把一个“昨宵里恁,和衣睡”寂寞难耐、情火中烧的女子的大胆心事赤裸裸地直白出来。

柳词形成俗的风格的原因约是:首先,柳永受民间词的影响,以俗为美。

词的源头有二:一是唐五代的民间词,一是唐五代的文人词,但词的根本源头还是来自民间。

据记载,柳永在少年读书时,偶然得到一首民间流行的俗词《眉峰碧》,柳永非常喜欢它,便把它写在墙上反复吟咏,终于“悟作词章法”。

可见 柳词来源于民间,由“坊曲”中兴起的,或多或少会沾染上“市井之气”,采用带有俚俗色彩的语言。

其次是柳永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积累。

众所周知,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创作之母、文学之母。

柳永一生历尽沧桑,生活坎坷,这直接反映到他的词作之中,无不影响他的词风。

我很喜欢柳词的俗,俗使得词走入平常百姓的的生活,提高了词的地位,正所谓任何事物在起初阶段都处于“俗气”派,但是往往最“俗气”的东西最扎根于现实生活,最受老百姓喜爱,从而最具有生命力,以后会慢慢成长起来,“俗”会转化为“雅”,那些“阳春白雪”,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不都是从“下里巴人”转化而来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