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永词的雅和俗学生:曾建指导老师:张波[摘要]:柳永是两宋词坛最为瞩目的大词人之一,也是当时最为流行的词人,他的词曾造成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空前盛况,然而他也是两宋词坛最受争议的词人之一。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柳词的雅俗问题之上。
关于柳词的雅俗定位问题一直是历代文人争论较多的热点问题。
多数文人总是持一种较为极端的观点——非俗即雅。
本文认为柳永词既有俗的一面又有雅的一面。
柳词的俗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上多写妓女生活,歌唱世俗女子的心声,表现世俗女子的生活愿望;在表现手法上力求直观浅露,不求含蓄,不设比兴寄托,善用铺叙;在语言上多使用市井俗词俚语,受到大众市民的欢迎。
柳永的雅词创作主要集中在他入仕之后,他的雅词由俗返雅,雅风发微,其大量杰出的羁旅词和都市生活词就是最好的证明。
[关键词]:柳永词雅俗一、柳永的生平创作柳永,生卒年迄无定论,唐圭璋、陆侃如等先生作了考证,暂推定为公元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大约同龄于晏殊、张先。
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为工部侍郎柳宜少子。
仁宗景佑元年进士,先后做过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场(在今浙江定海县)监和泗州判官等地方官。
后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
他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小令独秀的格局,使慢词得以成为与之平分秋色的体式,丰富了词作的表现力。
慢词虽非柳永首创,但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从其现存《乐章集》中的213首词来考察,共用了133种词调。
而宋代所用的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加以使用的。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迭、四迭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
形式体制上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与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尝试从创作方向上改变文人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王灼《碧鸡漫志》言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
[1]二、柳永俗词的特征(一)内容俗柳永词在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情趣,着意与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词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表现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在其他文人的同类题材词作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会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
而柳永词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不平等自由的爱情的愿望。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捻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柳永《定风波》)柳永此词因直接表现世俗女子的生活愿望,与传统礼教不相容,曾受到宰相晏殊的责难[3],柳永的另一首《锦堂春》所写的市民女子,更是对负约不归的郎君既埋怨,又数落,并且设想等他回来时该如何软硬兼施地惩治他,以使他以后不敢无端造次。
这种泼辣直爽的性格,直抒其情的写法,正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
2、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愁。
凤枕鸾帏。
二三载,如鱼似水相知。
良天好景,深怜多爱,无非尽意依随。
奈何伊。
恣性灵,忒煞些儿,无事孜煎,万回千度,怎忍分离。
而今渐行渐远,渐觉虽悔难追。
漫寄消寄息,终究奚为。
也拟重论缱绻,争奈翻覆思维。
纵再会,只恐恩情,难似当时。
(柳永《驻马听》)这首词将失恋女子苦闷、犹豫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配合着哀婉动人的新声曲调演,自然容易引起大众情感的共鸣。
3、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柳永长期流连坊曲,与歌妓交往频繁[4]。
他虽然有时也不免狎戏玩弄歌妓,但更多的是以平等的身份和相知的态度对待她们,认为她们“心性温柔,品流祥雅,不称在风尘”(《少年游》);欣赏她们“丰肌清骨,容态尽天真”(《少年游》)的天然风韵;赞美她们“从小能歌舞”、“唱出新声一片伏”(《木兰花》)的高超技艺;关心同情她们的不幸与痛苦;“一生赢得是凄凉。
追前事,暗心伤。
”(《少年游》)也常常替她们表白独立自尊的人格和脱离娼籍的愿望;“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
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迷仙引》)柳永这类词作,与晚唐五代以来的同类词相比,不仅有内容风格的不同,更体现出一种人格观念的变化。
作为当时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歌妓,与市民的生活内容、消费方式密不可分,因此,柳永词真切的表现她们的命运,也非常贴近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欣赏趣味。
不过,其中也有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描写,这是他常常受到后人指责的原因之一。
(二)语言俗柳永在词的语言方面进行了大胆革新。
他不像晚唐五代的文人词那样更多地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炼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市井俚语,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定风波》中:“芳心是事可可”、“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捻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又如《昼夜乐》:“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初留住,其奈风流端正处,更别又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晔攒眉千度。
”《两心同》:“个人人,昨夜分明,许伊偕老。
”“无那”、“恁地”、“悔”等字词在其词中频繁出现。
有学者曾做过统计,在柳词中,“恁”字共出现过五十八次,“得”字共出现过四十九次,“争”字共出现过三十六次,“处”字、成字各出现过二十多次,“怎”字、“了”字各出现过十多次。
此外,还有恼、孜煎、怎生、端的、无端、人人、忒煞、无那之类的词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
[5]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而市民化的俚俗语言更是柳词的一大特色。
柳词大量猎取市井习语,妥帖地运用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一种清新晓畅,“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语言风格。
[6]如《锦堂春》:“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更敢无端。
”整首词写一位思妇抱怨丈夫久游不归,并打算待丈夫回来时好好整治他。
“无端”本是无缘无故的意思,这里却是无赖之意,它既包含了女主人公的一段心理活动,又富有感情色彩。
似乎很难找出别的词来代替。
这种俚俗词语的运用,不仅浅显易懂,更符合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及心理特征。
词是一种音乐艺术,一种听觉艺术,其内容和情感是通过唱表达出来的。
只有语言的通俗浅显,才能直接诉诸听众的耳膜和心灵,以达到感染听众,唤起他们心中的美感的目的。
柳词以俗为美的语言风格,重新焕发了以俗文学起步的词的青春,使词重新回到市民文学的怀抱。
这给后世的词曲家和小说加以莫大的启示,使戏曲、小说等俗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后期的主流。
(三)表达方式上的大胆革新柳永的词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词汇中提炼高雅绚丽的语言,而是充分的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人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相识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当时“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与柳永语言的通俗化有很大的关系。
严有翼《艺苑雌黄》即说柳词“所以传民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后集卷三九引)。
词的体式和内容的变化,要求表现方法也要作相应的变革。
柳永为适应慢词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要求,创造性的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柳永作词,首先是善于以赋的表现方法进行铺叙,多以感情为线索,步步深入,层层展开,结构有序。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熄。
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
嗟因循,久作天涯客。
负佳人、几许盟言,便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
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阙,香暖鸳鸯被。
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
滞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
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
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柳永《浪淘沙慢》)全词共三叠。
上片写今,中片忆往昔,下片再次转入写今。
全词是一个有机的组合体。
像这种铺叙展衍的表现手法,在柳词中极为常见。
它在结构上表现为大开大阖、首尾完整。
在叙事上表现为一气贯注、腾挪跌宕。
在抒情上波澜起伏、摇曳动荡,给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美感。
其次是“实说”。
张端义在《贵耳集》上说:“项平斋自号江陵病叟。
余侍先君往荆南,所训:‘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
’扣其所以,云:‘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
’”[7]实说的长处在于叙事抒情的直接性和细腻性。
这里的“实说”,其实就是铺陈叙说。
因此,难免写得琐碎、艳俗,而缺乏含蓄高雅之美。
它适应于听觉艺术(歌唱艺术),适应于广大市民的审美趣味和欣赏能力。
三、柳永雅词特征(一)描述帝都的壮丽,城市的繁华柳永生活于北宋“承平”时代,为了科举他在汴京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由于失意,他又四处奔波,到过很多当时著名的城市。
于是,他笔下出现的帝都和大城市也都写的逼真而又形象。
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
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
连云复道凌飞观。
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倩。
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
龙凤烛、交光星汉。
对咫尺鳌山开羽扇。
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
向晓色、都人未散。
盈万井、山呼鳌抃。
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柳永《倾杯乐》)这首词从宏观的角度高瞻远瞩地概括汴京的雄伟壮观和非凡的气势。
词中有高大的建筑,宽广的城郭,祥瑞的气氛,加之以悦耳的笙歌,缤纷夺目的焰火。
说到城市的繁华,当以《望海潮》最为杰出: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青时期的作品.他以自豪的口吻,不仅铺叙了杭州的人烟稠密,富庶繁华,而且还描绘出西湖上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秀丽景色。
据说此词流传到金国,“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柳永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他笔下,苏州的风光是“万家绿水朱楼”(《木兰花慢》),“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搂”(《瑞鹧鸪》);扬州的风光是“酒台花径仍存,凤萧依旧月中闻”(《临江仙》);成都的风光是“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一寸金》),等等。
由这类作品,可以反映出宋仁宗时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君臣同乐,歌舞升平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