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试卷综析】四川省德阳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试题的命制严格遵循了《课程标准》和国家考试中心新颁布的2014年《考试纲要》的要求,准确把握了高考的命题方向,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主干知识和考生能力的考查,导向准确,有很强的仿真性和实战性,体现了发现问题和诊断调整的检测要求。
试卷总体难度接近2014年的高考,没有偏、怪之类的题目,并且有一定的梯度。
整体来看,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题型稳定。
词语、病句和连贯题等常规题型依然存在,与高考完全一致,文本类阅读依然采用选考题,适合不同考生去选用。
第二,所选素材具有很强的文化信息和较强的现实感。
如论述类文本就选了“巴蜀文明”,既有文化的内涵,又有现实的意义;文学类文本阅读选了《我知道自己丢了什么》,富有生活哲理,又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第三,注重学生能力考查。
表达题都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在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同时,还注重考生概括能力的和分析能力的考查。
第四,作文题选择材料作文“生命的意义”,对学生来说很有现实意义,考生较易找到立意,不易跑题。
应该说,这份试卷有助于高考考生临考前的备考,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题文】A0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巨擘(bù)脖颈(gěng)龃龉(yǔ)扪心自问(mãn)B.痈疽(jū)豆萁(jī)僭越(jiàn)呶呶不休(náo)C.刹那(shà)粮囤(dùn)枕藉(jiâ)莺啼鸟啭(zhuàn)D.强劲(jìng)濒临(bīn)烘焙(bâi)波光潋滟(liàn)【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解析】D 解析:A项,“巨擘(bù)”应为“巨擘(bó)”;B项,“豆萁(jī)”应为“豆萁(qí)”;C项,“刹那(shà)”应为“刹那(chà)”。
【思路点拨】容易误读字的辨读方法:①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由于习惯原因,尤其是方言的原因,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无意识地把一些字“约定俗成”地读错。
②分类整理,适时复习。
我们平时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习惯性误读字。
一是注重分类整理。
注意收集生活中的习惯性误读字,从易错点入手分声母、韵母、声调三类进行整理。
二是讲究即时记忆。
一经发现,即时记忆,今天掌握一点,明天掌握一点,积少成多,不能等收集到一定的量才去突击强记。
三是注意适时复习。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来看看、读读,反复记忆,加深印象,直到真正掌握。
【题文】B0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喝彩笑眯眯悬梁刺股各行其事B.坐落敲竹杠不胫而走长年累月C.既使放暗箭截长补短因噎废食D.发轫暴冷门关怀备至积毁销骨【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解析】B 解析:A项,“各行其事”应为“各行其是”;C项,“既使”应为“即使”;D 项,“暴冷门”应为“爆冷门”。
【思路点拨】如何辨析熟语中的易错字:①结构分析法。
对四字成语中的错别字,可以根据词语结构,借助词语中相关汉字的对应关系来判断有没有错别字。
②溯流探源法。
有许多词语尤其是成语往往都有一定的来源,如古代寓言、历史故事、文史典籍等。
不了解出处及特定的文化内涵容易望文生义导致误写。
所以要识记典故及文化常识需结合其最初的来源。
③词义代入法。
对有些成语中个别字字形的辨析,还可以采用“词义代入”鉴别。
④牢记熟读法。
对有些熟语、成语,由于年代久远,或有通假现象,或因其他原因,有些字看似不合现代汉语规范,又一时难以解释,就只好牢记熟读。
【题文】D0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投资者出于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担忧加剧,导致纽约股市大幅下跌。
看来,欧洲债务问题,不只是欧盟27个国家的事,而是全球经济的大事。
B.年末将至,商家大战又将上演,个别商家特意在一些媒体上打出“凡在本店购货满一千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礼品”的广告来吸引顾客。
C.现在的一些图书内容庸俗,可令人担忧的是,有的出版社出了不好的作品还不置可否,听不进批评意见,看来对我国的出版业还必须加强监管。
D.我早说过新一代中国女排能够发扬“女排精神”,果不其然,力挫劲敌德国队,夺取了女排世界杯的第三名,拿到了明年伦敦奥运会的门票。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D 解析:“果不其然”强调不出所料。
A项,“而”表示转折,“而且”表示递进,此处表递进关系,应该用“而且”。
B项,谦敬失当,“惠赠”是敬辞,用于对方,此处应用“敬赠”。
C项,不符合语境,“不置可否”,意思是不说对也不说不对。
【思路点拨】高考中,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词语,它要求考生能利用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它们不同的语言色彩来认识其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或者考查对一定语境下词语使用正误的判断。
【题文】E0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之后,是否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强国,进而在世界上实力仅次于美国,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B.研究表明,阅读是儿童获取知识,习得生存技能的重要的途径,更是儿童促进其终身发展和创造其个体生命经验的过程。
C.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制造”是改革开放几十年风风雨雨中不断努力打造出来的,食品制造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D.近来,个别官员凭借手中的公共权力和垄断资源成为既得利益者,导致普通公众的心理落差和相对剥夺感日渐增强的事实。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A 解析:B项,语序不当,“促进其终身发展”应和“创造其个体生命经验的过程”交换位置;C项,成分残缺,应在“改革开放几十年风风雨雨中”前加上“在”;D项,赘余,“的事实”多余。
【思路点拨】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
【题文】M0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9分,每小题3分)巴蜀文明的历史特征开放性早在巴蜀文明的初生时期,它就是一个善于容纳和集结的开放性体系。
三星堆文化一、二期出土的铜牌饰与二里头夏文化相同,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玉琮、牙璋与东方的良渚文化相似都表明了巴蜀文明的开放交流。
这一地区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传输的集散中心,三星堆遗址的海贝、金杖,表明与中亚、西亚应海洋文明有联系;新都画像砖上的翼形兽、雅安高颐阙前有翼的石狮形象,明显受安息艺术的影响;欧洲的罗柯柯艺术,同巴蜀唐宋时期的瓷器艺术也有着一定的关系……这类文化交流例证可谓数不胜数。
正如四川的地形一样,崇山峻岭屏闭盘地,使之易于成为相对独立、自具特色的文化区域;同时,盆地又犹如聚宝盆,使巴蜀文化易于成为南北文化特征交汇和集结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巴蜀虽为盆地,虽为“内陆大省”,但它有很早就发达的“货贿山积”的工商业城市和充满向外扩张活力的水文化,努力冲破盆地的束缚,尝试突破传统、变异自我、超越自我。
正是这种静态的农业社会的小农生活方式与动态的工商社会的古典城市生活方式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巴蜀文化既善于交流和开放,又善于长期保持稳定和安定的多彩画面。
整体性从数千年的历史进程看,巴蜀文化始源独立发展的时期相对甚短,而其与汉文化融合融汇的时期则较长,表明巴蜀人历代对于母体文化体系有最广泛的文化认同。
在巴蜀文化体系下,巴文化和蜀文化本是两支各具个性特色的文化。
古语说;“巴人出将,蜀人出相”。
四川所出四大元帅,三个是巴人。
而四川的著名文人则多数出于西蜀。
这表明巴人和蜀人的文化性格是不同的。
蜀人自古即柔弱褊,狡黠多智,而巴人则历来强悍劲勇,朴直率真。
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巴人和蜀人都能将迥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品位整合、融铸在一起,相辅而又相成。
这种整体性的文化内涵说明巴蜀人善于将不同因素加以整合,善于恰当地将矛盾的因素融汇整合为突破传统、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的积极力量。
特色性特色性在于开创性与完美性的结合,在于顺应社会结构转型和更新的超前性、冒险性精神。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
四川人在历史上一个突出的思想特征是先乱后治的精神。
这一说法起初带有一定的贬意,是说四川人难治、刁顽。
但如从文化学角度看,它说明巴蜀人的先乱后治精神是一种建设性的竞争思想。
郭沫若认为“能够先乱是说革命性丰富,必须后治是说建设性彻底”,连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他还认为“四川人的丰富的革命性和彻底的建设性是由李冰启发出来的”,是“李冰的建设、文翁的教经、诸葛武侯的治绩、杜工部的创作”感化和启迪的结果。
这是很有见地的。
今天看来,先乱后治的精神,说明四川人的开创性、超前性和风险性意识强。
它的社会根基正同巴人的冒险进取性、超前性与蜀人的追求完美性、稳定性的结合有密切关系。
这种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5.下列关于巴蜀文明“文化复合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各类遗址和文物表明巴蜀文明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集散中心,与各种文明有充分交流。
B.欧洲的罗柯柯艺术,同巴蜀唐宋时期的瓷器艺术有一定的关系,说明其受到巴蜀文明的影响。
C.特殊的地理特征是使巴蜀文明成为相对独立和善于交汇集结的自具特色的文化区域的原因。
D.静态的农业社会的小农生活方式和动态的工商社会的古典城市生活方式交织在巴蜀人的生活中。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B 与题干无关。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思路为:先审好题干。
首先要审准修饰语;其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有的是选出“正确”选项,有的是选出“不正确”选项,有的是选出“最恰当”选项;再次要审准题干的“潜台词”。
要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
“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
要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
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最后甄别筛选。
对概念含义的理解,首先必须建立在对概念本质的把握上,内涵一定要严格界定,也就是要严格审读一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其次是比照分析,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较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