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发布时间:2011-8-2信息来源:《企业经济》作者/ 王素珍[摘要] 近年来红色旅游发展迅猛,已成为当前国内旅游产品之一。
辽宁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是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开发红色旅游优势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
[关键词] 辽宁省;红色旅游;旅游资源;开发战略[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批准号:2005017)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王素珍,渤海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辽宁锦州121000)一、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一)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有利条件1.红色旅游景观类型多样,特色鲜明。
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特点鲜明,全省现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0个,省级35个,市级179个。
其中,已经开发利用的约50多处。
这些红色旅游资源涵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四个时期的内容。
其中“沈阳——锦州——葫芦岛——秦皇岛”线列入国家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中,抚顺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大连关向应纪念馆、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锦州黑山阻击战景区、葫芦岛塔山阻击战纪念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丹东鸭绿江断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10个景区列入国家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中,而且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处在旅游功能比较完善的旅游城市中,已构成辽宁省红色旅游骨干体系,年接待游人规模在50万至100万人次之间,发展红色旅游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
2.区位交通优势。
辽宁位于东北的南部,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毗邻,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南濒浩瀚的渤海与黄海,是东北唯一一个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
辽宁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也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
辽宁拥有全国密度最高的铁路、四通八达的公路、通达世界的沿海港口和航空等各种运输网。
全省交通以铁路为主,以省会沈阳为交通枢纽,呈放射状向东西南北延伸,是沟通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及关内的纽带和桥梁。
铁路干线有京哈线、沈大线、沈吉线、锦承线、沈丹线等,还有不少铁路支线网络分布全省。
公路交通在全国率先实现高速公路覆盖所有地市级城市,高速公路营运里程达1700多公里。
高速公路以沈阳为中心建成了京沈、沈大、沈本、沈哈、沈抚等高速公路和沈阳过境高速公路。
沈阳市成为我国拥有高速公路最长、环城高速公路标准最高的城市之一,4小时内已能达到省内所有城市。
海上交通方面,大连、丹东、营口等港口与中国沿海主要港口通航。
大连港是东北第一大港,有客轮发往天津、秦皇岛、蓬莱、烟台、威海、上海等地,鸭绿江口的丹东和辽河口的营口也是黄海、渤海上的重要港口。
航空方面,辽宁省现有沈阳、大连、丹东、锦州、辽阳和朝阳等民用机场6处,开通了联接日本、韩国、俄罗斯、朝鲜、新加坡、德国、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地区)和国内80多个城市的定期航线以及到马来西亚吉隆坡、泰国曼谷和中国澳门地区等地的不定期包机航线。
3.与各类旅游资源融合较好。
辽宁除了拥有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资源外,古文化遗址众多,自然风光秀美,山海景观壮丽、奇特,旅游项目丰富。
山岳风景区有千山、凤凰山、医巫闾山、龙首山、辉山、大孤山、冰峪沟等七大名山;湖泊风景区有萨尔浒、汤河、清河等;海岸风光有大连滨海、金州东海岸、大黑山风景区、兴城滨海、大笔架山风光、葫芦岛风光、鸭绿江风光等;岩洞风景有本溪水洞、庄河仙人洞;泉水名胜区有驰名的汤岗子温泉、五龙背温泉、兴城温泉等;特异景观有金石滩海滨喀斯特地貌景观、蛇岛、鸟岛、怪坡、响山等;著名的古文物遗迹(陵、庙、寺、城)50余处;古遗址和古墓葬已发现37处。
由于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组合优势,从而有利于红色旅游与原有的山海风光游、宗教文化游、历史文化游等旅游类型相互衔接,满足游客的多种心理需求,有利于各地区之间进行区域合作,资源整合,从而产生聚集效应。
4.丰富的客源。
从国内市场来看,辽宁距北京、天津近,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具有相对较高素质群体的中心城市,北京和天津在全国的人均收入中属于高收入城市,人均消费高于全国平均消费水平,消费群体成熟。
同时,辽宁省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现在有10个城市获得中国旅游城市的称号,辽宁平均文化程度仅仅低于京、津、沪三市,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素质的居民普遍出现了国内旅游的行为需求。
从国际市场来看,辽宁与目前中国三大客源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之间的距离非常近,而且由于历史原因,辽宁及部分中小城市与这些国家有着长期的联系,客源地对辽宁的情况更了解,更关注。
进入21世纪以来,辽宁省的旅游客源市场日益扩大,接待国内外游客的人次,以及旅游收入均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具备了发展红色旅游的客源市场条件。
5.政策扶持优势。
国家旅游局于2004年启动“红色旅游”工程。
2004年11月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正式出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规划》。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年底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做出明确规定。
2005年2月,国家旅游局将2005年旅游主题确定为“红色旅游年”。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第一次联合推介旅游产品,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其中包括资金扶持,为红色旅游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辽宁省根据中央精神已成立了一个“红色旅游领导小组”,省发改委、旅游局已制定“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及活动方案。
根据省发改委的思路,辽宁将围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主题,打造辽宁中部、辽宁西部、辽宁东部、辽宁南部四大红色旅游区,将开发建设相对成熟的红色旅游区点在本区域或跨区域连点成线,将红色旅游线路与省内绿色生态、金色清文化、蓝色海洋、白色冰雪等资源进行科学组合,使其产生叠加吸引力,实现优势互补。
已策划出勿忘国耻、抗日救国主题系列游,辽沈战役主题系列游,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主题系列游,伟人风范主题系列游,浩气长存主题系列游和爱国将领张学良专题系列游六大红色旅游系列活动。
全省将着力打造“辽沈战役”、“抗美援朝”和“雷锋精神”等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全国一流红色旅游精品,并确定了辽宁红色旅游的发展目标:2007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要达到1500万人次,收入达到120亿元,约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15%;到2010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要达到2500万人次,收入达到200亿元,约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20%。
(二)影响辽宁红色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1.周边旅游区知名度较高,对辽宁红色旅游产生极大的削弱作用。
辽宁的红色旅游资源总体上看知名度不高,尤其与河北省相比,辽宁的红色旅游资源在旅游者中的知名度就低了。
因为河北省拥有先天的“品牌效应”优势,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反映河北军民革命斗争的文学作品相继问世,如《红旗谱》、《平原烈火》、《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等,这些作品的广泛传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河北红色旅游的知名度。
而一些享有较高声誉的影视作品,如《地道战》、《平原游击战》、《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董存瑞》、《解放石家庄》、《大决战》等,对宣传河北“红色旅游资源”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从而削弱了辽宁红色旅游的知名度。
2.红色旅游产品展示手段单一,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辽宁有的红色旅游景点目前提供的产品基本上只是用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静态观光内容居多,缺乏包装,缺乏声、光、电等现代化的“动态式”、“参与式”的展示,景点内容陈旧,讲解缺乏现代化手段,枯燥乏味,不适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旅游者的消费取向,与市场需求差距很大,因而也就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
3.基础设施不尽完善,影响了旅游接待质量的提高。
辽宁旅游饭店数量众多,级别多样,能够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但饭店的卫生化、标准化、特色化不够,满足游客舒适需求的饭店不多,自助餐馆少,鞍山、本溪、抚顺等省辖市之外的其他中等城市,分散的、小规模的餐馆比较多,旅游接待服务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宣传促销乏力,限制了红色旅游品牌的打造。
按照市场规律搞好宣传推广是搞好红色旅游的主要环节。
辽宁的红色旅游景区总体上看在市场营销方面投入不足、力度不大。
营销方式比较单调,过分依赖旅行社等中介组织。
对市场缺乏真正的研究,没有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实行个性化促销,对消费群体定位模糊。
缺乏大规模、连续性、轰炸式宣传,与其他红色旅游名胜区联手宣传、打造品牌的活动更是少而又少。
5.高素质红色旅游人才的缺乏,制约了红色旅游的长远发展。
由于红色旅游产品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它对从事红色旅游工作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从业人员总体学历水平、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都偏低,尤其缺乏高层次的规划、策划、市场开发和管理等专业人才,缺乏高素质的导游人员。
特别是有些导游在讲解的过程中不了解历史,不能把握红色旅游的本质,不了解红色旅游的背景及文化内涵,景点讲解缺乏内涵和生动性,且对不同层次的游客都是同一套讲解词,无法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甚至有时还引起游客的不满。
6.体制不顺,阻碍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在体制方面,旅游产业机构还不够合理,计划经济痕迹尚未完全消除,管理上的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一个景点的主管部门涉及旅游、文化、宗教及文物保护等方面,往往互相掣肘,效率不高。
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1.创新红色旅游内涵的展示方式,提高产品吸引力。
首先,可以实行陈列馆解说方式与高科技演示方式相结合,静态展览与动态演示相结合,通过图片、文字材料、实物和声光电等形式和手段,让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提高游客的游览兴趣。
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辽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的陈列馆展出历史照片500余幅,文物1000余件,辅以复原陈列、电动沙盘、电动图表、影视设备等现代化陈列设施,利用全封闭玻璃通柜式展线,以及自然光、灯光结合的采光方式,生动地展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
全景画馆陈列有全景画《清川江畔围歼战》,画面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为背景,以清川江畔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等阻击战为重点,形象地反映志愿军在战场上的英雄气概。
画面高16米,周长132.6米,配置地面塑型、灯光和音响效果,艺术地再现了壮观的战争场面和恢宏的战争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