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知名餐饮老字号 2011年8月18日扬州吃喝玩乐网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句话里就可以看出在我国“吃”在人们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分量。
我国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岁月中在不同的地区产生了许多餐饮中华老字号。
作为文化古城,自古以来就有吃在扬州这一说法,在扬州与吃相关的餐饮业自然较为发达,扬州曾出现过无数称得上“老字号”的店铺,它们为扬州的繁荣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老字号都有幸完完整整地保存到今天。
数千年来不知道有多少“老字号”店铺只成为了历史的痕迹。
作为扬州人的我,能够说出五六个熟悉的老字号己经算可以的了。
老字号——这个在现代人眼中具有品牌效应和无形价值的商业经济现象,似乎直到今天才引起人们的真正重视。
而等到我们有一天忽然发觉身边一直司空见惯的老招牌,居然比金子本身还具有更多得多的含金量的时候,那块老招牌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被我们当作垃圾扔掉了。
所以说保护餐饮老字号、发展餐饮老字号已刻不容缓。
下面介绍几个扬州典型老字号:三和四美酱菜据我了解,扬州人是很爱喝粥的,无论白粥、八宝粥、菜粥、地瓜粥等等,都是很美味的,扬州人在喝粥的同时爱搭配上几样爽口的酱菜,这已成为一种习惯。
而如今扬州酱菜不只是日常生活中佐餐的美味,也是宴席上的调味佳品。
扬州酱菜选料严格,加工精细,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形成鲜、甜、脆、嫩四大特点。
扬州酱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相传源于汉代,唐代时即遐迩闻名。
清代乾隆年间,即被列入宫廷早晚御膳的小菜。
说起酱菜不得不说起扬州三和、四美酱菜有限公司,它是由原扬州三和酱菜总公司和扬州四美酱品厂两个百年“老字号”企业合并组建的民营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至今已有 200 年历史。
扬州三和、四美酱菜工艺独特,主产品很多,主要有:黄豆酱油,乳黄瓜,什锦菜,嫩芽姜。
特色品种有乳黄瓜、萝卜头、什锦菜、嫩生姜、酱甜瓜、宫廷龙须等数十个规格品种。
近年来,还相继开发出高档精品酱菜,绿色无公害秧草等新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由于质量突出,曾荣获许多大奖。
早在 1915 年获得过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 1929 年获江苏省农矿产品展览会褒奖证书和奖章, 1930 年获西湖博览会奖状和金质奖章,此外还多次获得省部大奖。
富春茶社扬州一直有句古语说:“早上皮包水。
”这个皮包水就是说去喝茶。
扬州人一直有喝早茶的习惯,说起喝茶就一定要说起扬州的富春茶社,她是一座闻名中外的百年老店。
是以花局起家,我认为是扬州最专业的早餐店了。
记得上小学那会我还经常和父母去富春吃早点,几笼汤包,一盘大煮干丝,泡一杯夔龙茶可以品到用餐结束时仍然飘着茶香。
那种感觉现在仍犹存。
富春茶社一开始就以价廉物美的经营方式著称,并始终保持了这一特色。
富春点心在迄今为止有80余年间,其“千层油糕”和“翡翠烧卖”也被称为扬州双绝。
常年应市的主要品种有三丁包、五丁包、生肉包、菜肉包、寿桃包、糖三角、鸡丝卷、千层油糕、菜肉烧卖、细沙包、双麻饼等。
季节性供给的主要点心有春季的荠菜包、笋肉包、茼蒿烧卖,夏季的干菜包、冬瓜烧卖,秋季的蟹黄包、萝卜丝包、蟹肉蒸饺,冬季的野鸭菜包、水晶包、韭菜包等等。
富春也提供地道的淮扬菜,尤其是大煮干丝,细软雪白的干丝,刀工精细,绵软入味,加上虾仁蟹黄等诸多爽口配料,熬出了鲜美无比的汤汁;富春狮子头圆润膏黄,咸鲜隽永;拆烩鲢鱼头肉质腴嫩,汤汁鲜美;茶点的口味当然也都不错。
现在富春茶社座落在扬州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得胜桥,该店点心花色品种很多,为让客人能一次尝到富春的各种主要点心,采取了套装销售法,即一笼罗列八种点心,每种两件,四咸四甜,味道各异,很为顾客考虑。
近年来,富春在做好传统“三头宴”、“开国第一宴”的同时,又成功推出“春晖宴”、“夏沁宴”、“秋瑞宴”和“冬颐宴”四季淮扬宴席,声誉倍增。
冶春茶社冶春茶社位于扬州西北郊,护城河边,靠窗而坐风光尤佳。
她将树、水、桥、榭巧妙结合一起,形成妙趣天成的景观茶社为古典式建筑,临河水阁数间,金色稻草为顶,木板为壁,玻璃为窗,茶肆之间,曲廊相接,相掩于清溪翠柳之中,颇为幽静。
或许由于环境更优雅别致,据说扬州人更喜欢到此处喝早茶。
冶春茶社虽小,却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相传始为清高宗南巡时供沿途饮茶水而始,著名的“香影廊”,初建于清代康乾年间。
这里经营的东西和富春差不多,主要就是“淮扬细点”,小吃为主,兼营饭菜。
点心以“四色锅饼”最具特色。
冶春的东西比起富春的要清淡很多,像狮子头和汤包的汁都是。
另外烫干丝也是有名的淮扬菜,值得一试。
冶春茶社所售的香茗“魁龙珠”,是用扬州本地的珠兰、浙江的龙井、安徽的魁针配制而成。
取扬子江水,泡江、浙、皖茶;汇珠兰香、龙井味、魁针色于一壶,三者相得益彰。
色碧如玉、质醇厚、味清香,妙不可言。
此外,供应品种以淮扬细点为主,如黄桥烧饼、葱油火烧、徽州薄饼、扬州干丝等品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深受顾客的喜爱。
月明轩茶社扬州月明轩茶社是维扬老店号之一,几乎可与富春茶社齐名。
1916 年月明轩被创建,其面点很有特色,如煨面、瘦子肥包子 ( 嫩酵 ) 、肴肉,皆富有扬州小吃特色。
再如翡翠烧卖,皮薄、油重、菜馅蒸熟后透出碧绿油亮,状如翡翠,味纯鲜美。
油糕选用原料也很讲究,多用优质不用次料,尽用纯棉糖不用糖精,做成后香甜可口,味道纯真,深受顾客好评。
1984 年月明选茶社改名为“月明轩饭店”,地点选在扬州城东跃进桥附近。
成为一座有旅社、餐厅、舞厅等的综合性饭店。
该店在饭店管理上明确“信誉是生命,管理是中心、特色是优势、人才是关键”的目标,创新的“荷叶排骨”、“荷叶鸡汁”、“牛肉炒饭”、“菜泥炒饭”等新菜点,深受顾客欢迎,名扬中外的“三套鸭”、“三头宴”是该店传统名菜。
其中“广式点心”、“生日蛋糕”为市区饭店首创,其扒烧整猪更是外地游客来扬争相品尝的一道绝佳美味。
共和春饺面店凡是扬州城的老市民,没有一个不知道“共和春”的,她是从1933 年始创,以经营虾籽饺面为主的一家风味独特的面馆。
80年代挂牌为“共和春酒家”。
她之所以在众多面店中脱颖而出,与其致命的“三招”不无关系:一是精心制面。
面条一定要人工擀制刀切面。
二是讲究面中虾籽。
选取高邮、邵伯湖湖虾、淡籽,储存方式也很有一套功夫。
三是饺子一定要皮薄肉鲜。
包饺子也有讲究,外形象麻雀头,边似荷叶,底若金钱。
下锅装碗后,个个头向上,像朵朵荷花。
虾籽饺面亦系该店首创。
共和春锅贴在市民中也十分享名,外脆内嫩,底色金黄,浓香可口。
不仅本地居民品尝,常有不少外地客人慕名而来。
在服务上共和春也有独特一套,无论点什么,一律服务上桌,热情周到,先吃后付帐。
对顾客的要求尽可能办到。
1985年为适应不同层次顾客需要,共和春增加酒筵、点菜等。
这样可以品尝到扬州大部分小吃,也可尝到川、粤、淮扬菜系的名菜名点。
现共和春饺面店位于甘泉路81号,是一处可以静静品味美食的地方。
餐厅的装修风格也是走大众化的路线。
小觉林素菜馆小觉林素菜馆,是市区唯一的一家经营素菜和点心的饮食专业店,也是一家有百余年历史的老店。
该店于清代晚期由扬州妙心庵住持觉林师太出资开设,主要为城内大小庵观寺庙僧尼及富户豪门中吃斋念佛的信男善女,提供素菜素点,当时在扬州及附近一带颇有名气。
素菜是以蔬菜作主料烹调而成的。
菘菜、白菜、韭菜、菰笋、莴笋、芦芽、菱角、芡实、莲藕、茨菇、荸荠、交白等是淮扬素食的主要原料,面筋、豆制品、豆芽菜等也是不可缺少的原料。
这些丰富的素菜原料和历史悠久的素菜烹调方法,为扬州小觉林素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人注重调整饮食结构,注重保健和保养,特别是注意对高脂肪饮食的控制,基于此,小觉林素菜也倍受宾客的欢迎。
现在素菜馆除中、晚供应素菜饭点外,早市还供应麻油素面、青菜面、菜包、豆沙包、萝卜丝包、素什锦包、素三丁包、素烧卖等。
下午出售糍粑、油饺、麻团、麻花、擦酥烧饼、金桔饼烧饼,吸引了众多佛教徒,素食者和宾朋前来购买。
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
大麒麟阁茶食店1987年10月的一天,一位西装革履鹤发童颜的老人在国庆路上询问,“请问,大麒麟阁还在不在了?”路人热情相答,“在!”,“在哪里?”,“挪,就在那边”,答话人用手一指,老先生显出激动,“是的,是的,麒麟图还在,只是店堂认不出来了。
”老人是扬州市宝应县人,从台湾高雄回来探亲,临出发之前,几位扬州老乡曾在高雄的星级酒家为他饯行,酒酣耳热之际,大家托他带几斤正宗的大麒麟阁的京果粉子回来,于是,老人多出了这趟怀旧的寻觅。
大麒麟阁的店员自然满足了老先生这一毫不奢侈的愿望。
老人说的麒麟图,是幅浮雕,上面刻着神话传说中的怪兽——麒麟,头伸犄角,身披绿鳞,尾挂赤缨,足蹬铜铃,它在百姓心目中,是与龙一样的图腾,可与人们熟悉的麒麟有所不同的是,这只麒麟并未有眉清目秀的童子伴行,而环绕着五朵瑞气氤氲的祥云。
麒麟目睹了大麒麟阁经历的90年风风雨雨。
维扬茶食长期名冠大江南北,属于全国扬式、苏式、宁式、广式、京式、湖式、西式、高桥式等八大帮式之一,常年供应的品种有小京果、大京果、京果粉、桃酥、云片糕、馓子,许多品种还跟着节令变化,如春有春香糖,夏有绿豆糕,秋有月饼,冬有交切糖,等等。
相传,尝遍人间美味的乾隆皇帝曾对扬州的云片糕赞不绝口,欣然为其命笔题名“雪片糕”。
大麒麟阁的创始人周明泉,则充分利用扬州的“天时、地利、人和”,励精图始,继往开来,在将维扬茶食推到极致的同时,也将大麒麟阁刻在了扬州名优特产品的丰碑上。
1911年,辛亥革命获得成功,举国上下弥漫着实业救国的理想,有位叫周明泉的扬州人,手里聚集了一些本钱,正为选择哪个行当颇费愁肠。
一位亲戚帮着分析,“扬州茶食在全国很吃香,尤其是上海一带,干这一行,既守得住家门,也冲得出去,可谓能进能退。
”周明泉却有所顾虑,“扬州吃这碗饭的人很多,街上茶食店赛过米铺,后敲的钗子要超过先响的锣,恐怕太难了。
”这位亲戚指点迷津,“扬州糕点与沪、宁、杭比起来,却暴露出一个致命的弱点,即产销脱节,要是在扬州开出第一家前店后坊现做现卖的茶食店,不愁不会成功。
”周明泉顿时豁然开朗,盘算了资金后,却又感到力不从心,自己那点本钱离干大事业还差一截子,怎么办?此时,他去找两位家境相仿的朋友商量,一个叫陈国良,另一个叫王端,和盘托出自己的设想,想不到一拍即合,三人很快达成协议,各出500担大米作股本,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平时经营业务由周明泉主持。
震丰园饺面店清同治十年(1871)祖藉句容茅山的黄子魁,在淮安八字桥开办了震丰园饺面店。
清光绪十八年(1892),黄家长子黄万荣,从淮安到宝应县城北门大街的官巷口,又开设了“荣记震丰园饺面店”。
由于生意红火,经营有方,该店的声誉鹊起,宝应城内的遗老遗少,都愿到震丰园品尝早茶,或是结伴去吃个晚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