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产业转移要在“五个必须”上下功夫李建民近三年分管招商引资等工作以来,我多次到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招商,亲身感受到了这些地方经济发展的滚滚浪潮,真切感受了他们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冒”、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和气魄。
他们给我留下的总体印象是:观念“新”、气魄“大”、办法“活”、措施“硬”。
一路走来,我感触颇多。
启发最大的就是祁阳必须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快承接“长珠闽”等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实现资源、资金、市场共融共享。
具体来讲,要在“五个必须”上下功夫:一、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要抓住机遇,抢占先机当前,我们在发展上面临的最难得的历史机遇,就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
近年来,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等一些企业受环境、用电、用地、用工等问题的影响,尤其是《劳动法》出台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冲击很大,企业综合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利润空间大受挤压,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要求非常迫切。
据商务部门统计,近三年,“长珠闽”地区将有近1.4万亿资金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
这对于承东启西的祁阳来说,是一次弥足珍贵的机会,必须抓紧抓牢。
一要快行动。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产业转移一般就是3-5年,机会稍纵即逝。
目前各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绝招、怪招层出不穷,竞争十分激烈,谁在这轮竞争中抓住机遇,谁就会争得头阵,抢到“红绣球”。
要迅速行动起来,切实增强主动性和紧迫感,变“坐等客商”为“敲门招商”,变守株待兔为主动出击,变封闭清高为礼贤客商,南下东进,广撒“英雄贴”,诚邀天下客,引发一轮又一轮招商引资“冲击波”。
二要大力度。
坚持全党发动、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将广大干部群众的注意力、兴奋点聚焦到招商引资上来。
要借鉴清城区每个镇成立招商办,安排5-8人专门招商的经验,迅速将赴广州、东莞、深圳等地实行挂职招商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派到位。
商务、环保、经贸、发改等部门要加强与沿海地部门之间的对接,及时掌握转移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
政府与政府之间也要加强对接,可采取共建共享的办法,发展“飞地经济”。
同时,加大以乡招商和以商招商力度,逐步建立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招商引资工作格局,掀起全民招商热潮。
三是广宣传。
当前,外地客商和祁阳在外人士对我县投资环境认识仍有偏差。
要广泛利用亲情、友情、乡情和本县宾馆、旅社、出租车司机等各种途径,充分运用网络、电视、报刊、招商会等平台,全面推介我县投资环境及项目工作等情况,做好祁阳“名片”,提高招商实效。
在这方面,江西赣县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去年,该县在香港和东莞共举办了五次高档次的招商会,在《大公报》等媒体上作了报导,仅招商宣传费花了近百万元。
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学学这种胆略和气魄。
二、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要敢闯敢干,敢试敢“冒”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在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
南巡讲话着重强调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点,对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冒”,其精神实质就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建议“四大家”领导带头重温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进行洗脑,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思想解放再解放,处事开明开明再开明,政策优惠优惠再优惠。
具体讲,要做到“三敢”:一要敢为人先。
即要大力弘扬“人无我有”的创新精神,敢闯敢干。
在这方面,广东给我们作了很好的榜样。
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市为吸引外商专门兴建了一个“华侨新村”,拿出200栋别墅地无偿送给华侨和外商,吸引了可口可乐老总等在内的一大批外商和华侨落户置业。
华侨村村长也由广州市政法委书记兼任,直接保护当地的投资环境。
结果,这些华侨纷纷来广州投资兴业,200栋别墅地换来了一个黄浦开发区。
五六年后,接着还在白云区建设了一个“汇侨新城”,投资政策更加优惠,可为外来投资落户的外商解决广州市城镇户口2-3人,免收三年的物业管理费。
这样,又将白云区和花都两区搞得红红火火。
对祁阳来说,我们也可以考虑送地建房的办法,在工业园商业用地中拿出200亩土规划建设一个“外商新村”,以此留住一批、吸引一批、带动一批客商来我县安家落户。
二要敢越“雷池”。
昆山之所以能成为“全国第一县”,就在于昆山人思想特别解放。
“违法的事不能干,但违‘规’的事不能不干”便一语道破真谛。
清城区的发展历程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清城区工业园建设初期35平方公里土地都是采取“先用后批”的办法,在项目动工后才报批的。
赣县也有一条“不能完全按照规矩办事,完全按照规矩就办不成事”的成功经验。
同样,我们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只要拿出过“火焰山”的勇气,既高标准做好“规定动作”,又精心设计好“自选动作”,相信也能在竞争中有优势,得高分。
三要敢破情面。
承接产业转移是资金项目的引进和相应环境的营造过程,在实践中难免要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和矛盾。
对此,要在敢于较真上下功夫,真正认识到“今天留情面,明天就要留遗憾”,敢于开展批评,敢于正面交锋,敢于揭伤疤、破情面,不怕得罪人,唯此才能树立正气,弥补缺憾。
如在优化环境方面,清城区推行“外商直评部门”制度,每年请外商老板对县直部门评议,对连续两年排名靠后的单位主要领导就地免职,被外商举报累计达三次的也要免职,这就是敢破情面的明智之举,对我们应有很大的启发。
三、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要以民为本,实现“三赢”承接产业转移,强调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但以民为本的基调我们不能变,必须妥善好民企关系。
当前,城镇被征地特别是失地农民影响项目落户和上马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只有采取妥善措施加以解决,才能真正实现企业、财政、农民“三赢”目标。
清城区除对那些村痞地霸进行依法打击外,还采取两条措施,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一是解决征地农民的长远发展问题。
在工业园征地中,除付给征地款外,另拿出10%的土地给老百姓建门面,办商业,解决他们长远生计问题。
二是优先安排就业。
目前,仅毅力、建滔、泰基、雄兴等四个工业城便可容纳11.5万名员工,本地大部分农民被安置在这些工业城务工,农民与老板关系相处融洽。
我县也可尝试借鉴清城区的经验,这样,既保障和发展失地农民的利益,又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同时,力争让失地农民不失业。
要着力构建平等就业环境。
把失地农民纳入就业登记管理范围,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对失地农民给予减免费培训,制定政策鼓励本县企业优先招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并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切实维护他们的权益。
要狠抓技能培训。
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和“智力扶贫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从而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的。
要强化就业服务。
抓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劳动信息网络系统,加强规范管理。
同时,加强国家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举办劳务招聘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要研究政策,优化结构目前,东部提出了“腾笼换鸟”的口号,将一些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目前我县虽然还不具备招商选资的条件,但我们在加快承接的同时,也要适当注重“进笼选鸟”,千万不要引来“病鸟”,带来“禽流感”。
今年,我县一些乡镇就引进了“病鸟”,上了十多个小冶炼项目,质量很不高。
下阶段,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和投资政策及本县的产业结构状况,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有选择、有重点的审慎引资,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承接产业转移。
一是认真执行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严格市场准入。
要按照“抓大不放小”和保护开发并重的原则,既不“挑肥拣瘦”,也不“饥不择食”,坚决摒弃“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理念,对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项目严格控制。
二是制定产业引进指导目录。
结合祁阳产业发展规划,提高产业引入的门槛,明确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产业,指导部门单位有选择、有步骤的引进产业。
三是建立对引进产业的可行性、市场前景评估分析制度。
充分考虑祁阳的自身条件,有计划、有条件的合理引进。
五、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要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在改进作风、服务企业方面,昆山只做不说,办事效率特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就设有专门的办事大厅,所有手续不出园区就可在两天内办结。
清城区、赣县的经验也告诉我们,部门没有别的特权,只有服务的权力。
因而,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就得在改进作风抓落实,服务企业促发展方面作努力。
一要树立“服务好现有外商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资”的观念。
建议以开展“解放思想,承接产业转移”学习活动为契机,在全县树立“先投资者之忧而忧,后投资者之乐而乐”和“企业发展我发展,我与企业共发展”的新理念,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尤其对那些破坏经济环境的人和事进行坚决及时地查处。
同时积极做好现有外来企业的服务工作,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和业务渠道,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企业落户我县,形成特色产业聚集基地。
二要用过硬的手段优化政务环境。
切实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一栋楼办事,一个口受理,一个窗收费,一条龙服务”的办事效率,全程式、保姆式服务,切实为外来企业营造“家”的投资环境。
三要采取“今日放水养鱼,明日鱼肥水活”的办法出台优惠政策。
当务之急是把核心的激励性政策定准、定稳,坚持不变,不能朝令夕改。
尽量让招商的人有“拐杖”,让进来的人有“饭碗”。
使招商的人能脸皮厚,敢说、敢讲;进来的人能厚脸皮,敢要、敢得。
作者系湖南省祁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