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理论概念与实证表达
会计信息用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虽然满足程度各异,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即“有用性”,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差异导致对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判断各不相同。
在现有会计理论框架中,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主要体现为“相关性”和“可靠性”,即会计信息的两个基本质量特征。
1.相关性与可靠性:理论概念
关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权威的定义与解释来自于FASB和IASB。
FASB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2号》(SFAC No.2)中将相关性定义为:“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事件的结果做出评价或预测,或者证实、修正先前的期望,从而具有在决策中导致差别的能力。
”将可靠性定义为“能够表达意在表达的事项。
”可靠的信息指“真实、可验证和中立的信息”。
IASB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列示相关性的判断标准为:“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
”可靠性的判断标准为:“当会计信息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
”根据上述定义,笔者认为,相关性包括以下几点涵义:(1)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联,并具有影响使用者经济决策的能力;(2)信息对决策所起的作用,是指将相关的信息输入预测过程,从而增强决策者预测的能力,证实或纠正过去的评价;(3)信息对决策有用,必须要在信息失去其决策作用前及时地提供给决策者。
可靠性则要求会计信息客观地反映交易和事项的情况。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相互倚重的,二者共同衡量会计信息的应用价值。
2.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实证解释
由于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研究围绕资本市场价值与会计信息的关系展开,会计理论中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在实证研究中统一为“价值相关性”。
在目前的实证研究框架下,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定义为:会计信息与权益市场价值之间具有预测性的联系。
该定义基本体现FASB相关性定义的核心。
会计信息要具有价值相关性,即与股票价格之间具有显著的预测相关性,必须能够反映与投资者评价企业价值有关的信息,同时足够可靠地反映在股票价格中。
只有会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时,才能够对投资者决策产生影响。
具体地,Francis & Schipper(1999)归纳了实证研究中对价值相关性的四种解释:
(1)盈余引导价格。
财务报表信息通过反映股票内在价值引导股票价格,股票价格围绕股票的内在价值波动,投资者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通过交易和事项所产生的会计利润来衡量。
(2)间接估价观。
如果财务信息包含估价模型中的变量或者有助于预测这些变量,就认为财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
具体地,贴现的股利估价模型、贴现的现金流量估价模型和贴现的剩余收益估计模型所确定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由收益预测未来股利、未来现金流量、未来剩余收益和未来账面价值的能力来衡量。
(3)决策理论观。
通过财务信息和价值(或收益)的关联性来衡量投资者是否用会计信息来定价,价值的相关性可以由市场上财务报表信息改变总体信息的能力来衡量,投资者依据会计信息修正决策。
运用该解释需要考虑“及时性”和“预期”概念,这导致对相关性的检验成为对投资者是否关心财务报表的内容、财务报表提供的及时性以及信息的可预测性等几个方面的联合检验。
(4)直接关联性。
会计信息和市场价值(或收益)之间的统计上的关联性,特别是对一个较长的窗口而言,可能只意味着会计信息和投资者所使用的信息是相关的。
这一解释并不要求财务报表信息是最早的信息来源(及时性要求),它与财务报表信息相关性来源于财务报表内容或其他诸如管理层盈利预测等公开披露信息是一致的。
3.价值相关性研究
围绕“价值相关性”,大量的会计文献研究了基于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或股票价格变动)与特定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称为“价值相关性研究”。
研究通过检验股票价格如何反映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提供了理论上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概念在实务计量方面的证据。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价值相关性研究拓宽了我们对会计信息反映权益市场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理解。
价值相关性研究主要评价会计数据反映投资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情况。
根据研究内容和角度的差异,价值相关性研究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关联研究(Relative association studies)。
主要研究与现存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相比较,依据特定的准则(拟议中的准则)所计量的会计盈余数值,在较长的时间窗口内(几个月、一年或更长)是否与股票市场价值或回报的相关度更高,即以新准则替代现行准则是否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关联研究具体检验各种财务报表的底线数据(bottom line numbers)的相对有用性,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比较回归方程的R2(Lev,1989,1999;Brown & Lys, 1999),R2越高,表示价值相关性越强。
第二类是增量关联研究(Incremental association studies)。
主要研究在给定其他变量的情况下,长窗口内的特定会计收益数据是否能够解释价值或收益。
增量关联研究具体检验单个
的财务报表部分或披露的价值相关性,如果估计的回归系数显著不等于0,则具有解释力,表示特定的会计收益数据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
例如,研究公允价值是否可以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第三类是信息含量研究(Information content studies)。
主要研究特定的会计信息在较短的时间窗口(通常为几天)内是否能够为投资者带来信息增量,如果存在明显的股票价格反应就表示会计信息价值相关。
二、公允价值相关性研究
在决策有用性的框架下,公允价值始终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围绕公允价值进行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对于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实务操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公允价值与养老金的关系
养老金资产和负债是否被投资者认为是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结论是肯定的。
但研究同时发现,这些资产和负债与其他资产和负债的定价不同,它们的价格乘数(市盈率P/E或市净率P/B)小一些,这与该类资产和负债计量的可靠性低于其他资产和负债的结论是一致的。
与该研究有关的一个问题是,对于养老金资产负债而言,何种计量方式最接近反映其真实价值?研究发现,对于养老金资产,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高于账面价值,养老金负债的相关性高于OPEB(other post-retirement employee benefit,其他退休福利)。
2.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估计值可靠性问题
对于金融工具而言,最基本的问题是衍生工具的估计值是否可靠。
但是,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估计值很难令人信服,因为这类估计方法和市场尚在发展过程中。
研究发现,投资者认为,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反映其基本经济价值的精确度高于名义价值(notional amounts)。
3.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可靠性问题
关于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有些研究检验了历史成本计量的无形资产是否反映了无形资产的价值,结果发现,这些信息对投资者具有相关性,股票价格中反映的无形资产价值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研究还发现,公司董事会决定的价值重估中的操控行为(高资产负债率的公司尤其具有操控动机)没有完全消除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
4.有形长期资产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
类似于无形资产,有形长期资产也没有公开市场,公允价值估计值由管理者决定,也易于产生误差。
Beaver & Landsman(1983)研究了SFAS 33(现行成本披露)下的现行成本估
计值和市场价值的关系,发现二者不相关,认为这类价值没有被可靠估计。
该结果被解释为可靠性的缺乏是管理者操控行为所致。
另一些研究关注有形长期资产重估时的公允价值估计值是否可靠,结果发现这些估值相关,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而且,尽管操控和估计误差降低了价值相关性,但没有完全消除重估资产的价值相关性。
三、价值相关性研究与会计理论构建
Holthausen & Watts(2001)根据已有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批判性地把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基础理论分为两种类型:直接估价理论(“direct valuation”theory)和间接估价理论
(“inputs-to-equity-valuation” theory)。
这两种理论都认为,会计盈余能够计量权益的市场价值(或变化),或者与权益的市场价值高度相关;权益的账面价值能够计量权益的市场价值,或者与权益的市场价值高度相关。
需要注意是,这类研究的计量目标和联系目标是有一定差别的。
例如,在比较两种不同的会计方法所计量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时,一种方法可能与市场价值相关程度高(R2高),而另一种方法可能更好地计量市场价值(会计数据前的系数更显著)。
除了上述解释性矛盾外,价值相关性研究中,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如估价模型在模拟会计信息与权益市场价值之间关系时的方法论问题,估价模型的R2偏低(2%-10%)等,因此,尽管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相关会计理论的构建尚需时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