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六腑奇恒之府.
2.运行水液 人体津液输布运行与排泄的道路称为
水道。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 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津液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 能正常地升降出入。 三焦通行元气和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是相互 关联的。
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 动了传化功能
小结: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 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 排泄过程。
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贮存于胆,故称胆为“中精之府”、“清净之府”。
胆汁的排泄 必须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的调节和控制。胆汁排泄不利,则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2.主决断 决断属于思维的范畴。 胆主决断,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并作出决定的作用。
胆的这一功能对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 确保各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肝胆相互依附,互为表里,肝主谋虑, 胆主决断,所以肝胆的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着精神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中医基础知识-
六腑、奇恒之府、脏与腑 之间的功能
驻马店市中医院 马爱勤
2014.7.17
六腑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腑”,古称府,有库府的意思。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六腑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即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 之存留。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
膈至脐 脾、胃 受纳腐熟水谷, 中焦如沤 运化水谷精微
(肝、胆)
和津液,化生 气血,
膈至二 阴
肝、肾、大 肠、小肠、 膀胱、女子 胞
泌别清浊, 排泄废物, 犹如水浊不断地 向下流、 向外排泄,
下焦如渎
三焦的功能
1.通行元气 元气以三焦作为通路。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
气。它根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激发和推动 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称‘三焦者,气之所终始也’.
6/26/2019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 表里关系: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经心移热于小
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俗称"小肠火",即泌尿系感染。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若肝
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 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6
六腑-膀胱
膀胱 俗称“脲fei脬pao",与“肾”相表里。
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1、贮存尿液
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 挥其滋养濡润机体的作用。其代谢后的部分则下归于 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 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由膀胱加以贮存。 2、排泄尿液
6/26/2019
脏腑的表里关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 以通畅,以发挥 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 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
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 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 咳喘等。 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 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脏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很广泛的。人体是由
脏腑、经络、皮毛、肌肉、筋骨、精髓和气血津液等组成的一个 整体。 它们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联系。 例: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脾的运化,除 了胃为主,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 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油脂的消化。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平衡, 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 脏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 器官。 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血津液), 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 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决渎之官
通行元气 运行水液
奇恒之府
奇恒之府: 奇、异也,恒、常也,异于常脏常腑的一类脏器;其形 态似腑,功能似脏,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统称为奇恒之府。其中脉、胆又归属于六腑。
共同功能特点:贮藏精气,藏而不泻。主静、属阴。
脑 :在头部,"头者,精明之府”,“诸髓者,皆属于脑”,“脑 为髓海'' 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现代医学还认为有“主感觉运动”。
五五 行脏
木肝
别称
将军之官 罢极之官
生理功能
主疏泄 主藏血
火 心 生之本
君主之官
主血脉 主神明
土 脾 后天之本
仓廪之官
主运化, 主升举, 主统血
特六 性腑
体阴 胆
用阳
恶小 热肠
别称
中精之府 清净之府
生理功能
贮存和排泄胆汁 主决断
五五 五 官液 体
目泪 筋
受盛之官 受盛化物
分清泌浊
舌汗 脉
喜燥 胃
恶湿
髓: 充脑养骨化血。有脊髓、骨髓之分。 骨: 身体支架,为髓之府。 脉: 为血之府。既血管。 胆: 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女子胞(子宫):主月经,养育胎儿。
名
称
总的生理功能 生理特点
五脏
化生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肝、心、脾、肺、肾
满而不实
形态 阴阳 经络 特点 属性 属络
关系
中满 阴 有
六腑
受盛和传化 泻而不藏实 中空 阳 有
传导之官
受纳、腐熟水谷 主通降,以降为和
主传化糟粕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贮存和排泄尿液 气化则能出矣
决渎之官
通行元气
孤 腑,气之所终始 运行水液
胃疼、嗳气吐酸、呃逆、 呕吐, 治疗上常"保胃气” 腹痛腹泻、便秘、大便失禁 或闭结等
尿频、尿急、尿痛,淋漓不尽,小 便不利,或失禁
宗气、营气、卫气,水液失 衡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水谷
而不满
奇恆之府
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类腑 阴 除胆
脑、髓、骨、脉、胆、
异脏
外无
女子胞
脏-腑的表里关系 脏-腑表里关系
脏-腑表里关系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 脏为“阴",腑为“阳”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 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 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 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 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 脾与胃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若胆怯、胆气不足会出现易惊善恐,遇事不决,忧柔寡断等。 胆汁排泄不利,则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常见的消化道表现: 若肝的疏泄太过,胆气上逆(若生气),则见胸胁胀满、腹胀、食欲不振、口苦, 呕吐黄绿苦水; 若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则见黄疸;胆汁排泄不畅,日久则 导致砂石淤积。
6/26/2019
太仓 水谷之海
人以胃气为本
受纳、腐熟水谷 主通降, 以降为和
喜润恶燥
口涎 肉
金 肺 气之本
相傅之官
主宣发肃降 主气司呼吸 通调水道
朝百脉
娇脏 大 喜润 肠
恶燥
传导之官
主传化糟粕
鼻涕 皮
水 肾 先天之本
作强之官
藏精 主水液 主纳气
封藏 膀 之本 胱
州都之官, 贮存尿液 津液藏焉 排泄尿液
耳唾 骨
三 孤腑
六腑-小肠
小肠 小肠主液,与“心”相表里
功能:
1.受盛化物
受盛: 接受,以器盛物 化物: 消化、化生精微
2.泌别清浊
泌,分泌;别,分别。
清,水谷精微 ;浊,食物残渣、糟粕。
即小肠消化、吸收的功能,水谷精微吸收利用;食物残渣及糟粕排出体外。
六腑-胃
胃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
如胆的贮存、疏泄胆汁,助胃消化油脂食物;胃 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 分清泌浊;大肠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胱贮 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 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 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对食物 的传化,所以说六腑是“泻而不藏,以通为 用。”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 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
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 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义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 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 精微物质得以上输。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呃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中气下陷,久泄、脱 肛、子宫下垂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 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下焦 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 和女子胞。
功能:主泌别清浊,排泄废物,犹如水浊不断地向下流、向外排 泄,故《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下焦如渎dou”.
8
六腑 - 三焦 名 称 部位 脏 器 生理特点 功 能
上焦
中焦
下焦
膈以上 心、肺 宣发卫气, 上焦如雾 输布水谷精微 (头面) 和津液
6/26/2019
脏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间的关系 1.心与肺:
血之帅”。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的循环 输送养料的,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宰,但必须有赖于肺气 的推动;而积存于肺的宗气,要贯注到心脉,才能畅通全身。 心 肺功能协调,则气血运行正常。若肺气虚则会胸闷气喘;心气不 足则咳嗽气促。 2.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上的相对 平衡,称为 “心肾相交”;如果肾阴不足,心火过盛,失去协调, 称为“心肾不交”而出现健忘、失眠、心悸、遗精等症状。 心与肾还有另一种生理病理关系?就是心阳和肾阳的相互作用,相 互促进。心的阳气足,表现着血液循环旺盛,如果肾的元阳衰微 (命门火衰)导致心阳不足,则心阳无力鼓动血行,导致肾更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