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信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信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信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摘要:自尊与人际信任是伴随人一生的两种心理维度,提高自尊与人际信任水平有利于健全大学生人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从理论角度出发,寻找自尊和人际信任的相关关系,可以为当代大学生自尊水平和人际信任水平的提高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大学生;自尊;人际信任;相关关系
一、大学生的自尊状况
自尊也称自尊心,是个体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对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但目前,心理学界对自尊还缺乏一个普遍认同的定义。

国际学者詹姆士、布兰登[1],国内学者朱智贤[2]、顾明远[3]、林崇德[4]、黄希庭[5]、张玲[6]等都纷纷为自尊下过定义。

综合比较,笔者认为张玲提出的"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做出并通常持有的评价,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可为本文所用。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很多,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尊的整体现状研究
李虹[7]在大学生自尊状况调查研究中的结果表明:约80%的大学生表现为高自尊,另外约20%为低自尊,这说明大学生自尊水平高于理论中值。

2.自尊的年级差异研究
对大学生自尊是否存在年级差异有不同的研究结果,多数研究认为大学生自尊状况存在年级差异。

如黄希庭等[8]利用自编的问卷对我国34 715名大学生的自尊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大学生自尊的年级整体变化趋势呈现“V”字形,即在高三急剧下降,而在大三快速回升,其中,人际价值感在大学三年级达到最高水平。

蔡溢等人[9]在对大学生自尊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大学生自尊存在年级差异,且有随年级增长而提高的趋势。

3.自尊的性别差异研究
在大学生自尊状况的性别差异明显与否的问题上研究结果不同,多数学者认为不存在差异。

例如:在李虹的大学生自尊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大学生自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王建平[10]对我国三所大学288名大学生进行自尊水平调查,结论为男女生在基本自尊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4.城乡来源不同的大学生自尊差异研究
王欣等人[11]运用M.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对河北省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得出结论认为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其自尊明显高于农村学生。

张艳霞对济南市各院校21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也得出相同的结论。

大学生自尊的影响因素很多,父母的教养方式,社会的支持程度,以及大学生本人的人格特征和年龄因素都在自尊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彭欣[12]运用自尊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5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自尊水平与社会支持总分存在显著正相
关,说明拥有较多社会支持的大学生其自尊水平也高。

大学生的自尊与抑郁、焦虑、内外向、应对方式、神经质、呈显著相关。

蔡溢等人[9]在对河南新乡地区51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自尊状况分析中指出神经质是影响大学生自尊状况的首要因素,内外向、积极应对与自尊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神经质、焦虑、抑郁与自尊总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这些说明,个人的人格特质是影响自尊水平的一项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的人际信任
在心理学领域最早对人际信任下定义的是社会心理学家多依奇[13],他将人际信任定义为:信任其实是对情境的一种反应,它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个人行为,信任双方的信任程度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

Rotter[14]则认为人际信任是个体对另外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的陈述为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

我国学者杨中芳、彭泗情[15]认为,人际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能够履行他所托付之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

张建新、张妙清[16]提出,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一方在“或竞争或合作”的不确定的条件下,预期另外一方对自己作出的合作行为的心理期待。

近些年来,有关大学生人际信任问题开始成为国内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界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总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比初中生、高中生要低。

具体来讲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呈现如下特点。

1.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问题存在不同研究结果,多数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信任不存在性别差异。

例如:郑信军[17]在对288名学
生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性别差异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不大。

伍明辉和陈有国得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差异不显著。

邹娟[18]在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也得出相同结论。

2.大学生年级水平不同信任度也不同,随年级提高信任度也提高
卢光莉、陈超然[19]在对河南大学的554名大学生进行人际信任状况的研究中得出结论,信任度随年级的提高而提高,三年级是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快速发展期,四年级与三年级基本平衡。

3.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信任度不同
卢光莉等[19]在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艺术类的大学生的信任度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的信任水平;邹娟[18]在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研究中得出结论理科生的人际信任得分高于文科生,教育类学生得分高于医学类学生得分。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有大学生自身的人格特征、身体状况、过去经历、人际认知观念。

如,郑信军[17]进行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证明:内向与外向型因素和人际信任总分呈正相关,说明了内向性格的人人际信任水平低,与人交往过程中羞怯谨慎;外向性格的人呢人际信任水平高,善于交际,不计小节。

客观因素包括:学校教育、父母教养方式、社会环境因素。

如腾兆玮[20]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中指出,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越多,子女就越有可能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
而理解、温情温暖的父母教养方式则能促使子女性格的平衡发展,可以减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情绪乐观而稳定,易与人打成一片,待人热诚,成熟,适应能力良好。

三、大学生自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作为心理的两个重要维度,自尊和人际信任是否存在相关?国内外学者研究得出一致的结论:自尊和人际信任存在显著正相关。

例如,研究学者Astra和Sing[21]指出: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比较主动、自信,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

杨邵宁等人[22]在高中生自尊和人际信任度的关系研究中得出结论:人际信任与自尊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自尊是影响人际信任的重要因素。

李靖、赵郁金[23]在上网爱好程度、人际信任与自尊的关系研究中发现,人际信任水平与自尊水平在不同上网爱好程度的大学生中均表现为稳定的正相关。

参考文献:
[1]王小芳.大学生自尊的特点及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5).
[2]朱智贤.心理学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五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黄希庭,杨雄.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1998,(40).
[6]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1:186-193.
[7]李虹.大学生自尊状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2).
[8]黄希庭,等.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全国常模的制定[J].心理科学,2003,(2).
[9]蔡溢,等.大学生自尊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5).
[10]王建平.男女大学生自尊的比较研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12).
[11]王欣,阮新,等.大学生自尊特点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4).
[12]彭欣,马绍斌,等.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
[13]Deutsch M. Trust and Suspicion[J].The Joumal of Conflict Resoluton,1988,(2).
[14]Rotter J B. 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J]. Joumal of Personality, 1967, 35(4).
[15]杨中芳,彭泗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2).
[16]张建新.特殊信任与泛化信任在人际信任行为路径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0,(3).
[17]郑信军.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1998,(2).
[18]邹娟.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07.
[19]卢光莉,陈超然.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的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20]腾兆玮.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1]Astra RL,Singg S.The role of self-esteemINaffiliation[J].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terdioiplinaiy,Spplied,2000,134(1).
[22]杨邵宁,贾蕊,陈祥丽.高中生自尊和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5).
[23]李靖,赵郁金.上网爱好程度、人际信任与自尊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