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学习心得
——“风景”这边独好
姓名班级学号
提要:大千世界,美无处不在。
“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史的学术认知的巨大贡献。
所以就有了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纵观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因美的存在而使它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趣盎然。
古人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旷世之美,如今“美乡的醉梦者”又是我们的追求。
或用美学散步,谈论科学研究中美学神韵,审美距离与移情的微妙。
关键词:美美学艺术人生
美,汉语拼音是“mei”,英文是“beauty”,然而世界上它的表现形式数不胜数,千奇百怪。
从而历史上又诞生了一门“美学”学科。
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
而这又是大多数人对之的理解。
有幸的是我在大二这学期接触了美学的课程,让我对美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让我能够在这个未知的国度里尽情遨游。
在现实中,美可以分为3种,即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
人的美就是社会美,艺术作品的美就是艺术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美就是自然美。
犹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从而现实中的美又成为了从致用、比德到畅神,或许“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中国和欧洲对美的致用已形成。
因为致用是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
狩猎时代的原始人洞穴壁画和岩刻都能体现这一点。
比德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
春秋战国(儒家)已形成,同时它意味着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
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是屈原的旷达。
《橘颂》是著名的比德文章,也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
魏晋南北朝时期,畅神是盛行时期。
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
也许正是这样,造就了古人的清淡佛老,纵情山水,归隐山林。
支遁真是这样一位典型的僧人。
艺术的美或许就如《兰亭集序》、《画山水序》和《洛神赋》等等。
空覃写春,古镜照神,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不过我想这所有的美人是主导要素,因人而彰。
自然中“澄怀”和“味象”又如何做到呢?自然美是人与自然的契合。
或许陶渊明、谢灵运的是可以告诉我们,拥有纯正的心感悟大自然的美。
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是任务品藻的背景。
“子温而历,危而不猛,恭而安”“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论证了这一点。
从政治学的人物品藻到美学的人物品藻就如《人物志》到《世说新语》。
《容止》中描述了很多对人物的品藻。
外貌和内心的评价让我们想起了《亚里士多德全集》中的《体相学》。
它包含着对人体美的欣赏,并且将秩序、匀称、确定性作为美的性质。
从猿到人历经几个世纪到当代社会是人体美和人体美学的认识和发展。
从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想象到联想,通感到理解再到情感,这些最终都指向“美感”。
许是同杜甫“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换为苍狗”那般。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研究不能脱离艺术,不能脱离艺术的创造,不能脱离‘看’和‘听’”。
朱光潜先生也曾说“不通一艺莫谈艺,实践实感是真凭”。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稿》中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美乡的醉梦者说他们看来是无可厚非的了。
20C60年代德国的尧斯和伊瑟尔认为艺术活动中的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最为显著的是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又存在着客观性和主观性,而艺术欣赏中的胜境就是“美乡的醉梦者”。
艺术是具有多功能性的,例如中国的四大名著,莎士比
亚的著作,卢梭等等。
它的研究和发展概况大致分为3个阶段,50年代以前的多元阐释到50~70年代的模式化、固定化再到80年代在新的理论层次上的系统阐释。
艺术功能又分为补偿功能、净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在20C最强调艺术补偿功能的是费罗伊德。
而早期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莪菲莉亚就是一种艺术补偿。
净化是精神上产生的一种快感与美感。
西方明确把道德教育效果当作艺术评价标准的第一人是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人的本性谋求的不仅是能够胜任的劳作,而且是能够安然享有闲暇。
有人说人生如戏,有人说人生如梦,可我想说人生非戏非梦,人生是艺术。
这是一种风景,似是张道洽《岭梅》的“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风景这边独好。
从工具本体到情感本体,以及宇宙、社会和器皿中的生命意蕴,告诉我们本色的活着。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里面就曾写到过。
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提到了关于近代美学的侧重点问题。
布洛是第一个提出距离说的。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又提出来移情说。
记得朱光潜先生说他的美学观点是儒家影响的。
而儒道结合的精神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蔡仪、李泽厚和朱光潜又是美学三派的代表人物。
然而我们知道科学研究中的美学神韵又是别有洞天。
科学美和技术美又升华为科学美学和技术美学。
科学和美是交融的、互动的、互补的,好比爱因斯坦对科学和美的追求。
技术美学又比文艺美学、哲学美学重要,它可以有条件的称为艺术设计理论。
或许就如同蔡元培先生告诉我们的,德育,体育,美育的重要,他对美育的推广和实施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正因如此,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美育之父”。
美学是一门意义深远的学问,或许我们应该时刻带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正确态度去探索美学的奥秘。
美学它不仅仅是“美”,更是一种能够让我们自我发觉,自我提高的学问。
所以关于美学,我想这边风景独好。
注释:
1. 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论语》·中华出局出版社
2. 战国末期(楚国人)·屈原《离骚》·世豪博文出版社
3. 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人民出版社
4. 中国·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