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几种特色蔬菜的生产技术要点

几种特色蔬菜的生产技术要点

几种特色蔬菜的生产技术要点1、芦笋芦笋原称石刁柏,也叫龙须芽,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嫩茎不仅有鲜美芳香的风味,而且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被誉为高档名贵蔬菜,又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长期食用有独特的抗癌作用,对防治心脏病、高血压、心率过速等也有一定疗效。

近年欧美和日本市场需求较多,国内正在走俏,我县的许镇镇在2001年陆续从浙江富阳引进试种,获得成功,并一度达到200亩的规模,由于面对的市场狭窄,加之不注意抓质量,导致种植户效益滑坡,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但种植芦笋确实是一项出口创汇、农民致富的好产业。

一、芦笋的栽培芦笋喜光、耐寒、耐旱、不耐涝。

优质芦笋生产要求土壤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保水保肥力强、富含有机质的微酸砂壤土最好。

1、选种:芦笋品种很多,应选用抗病力强、产量高的美国阿波罗、U系列、华盛顿系列、格伦维智、阿特拉斯和帝王优种或荷兰实林系列品种。

2、育苗:针对芦笋种子外壳有蜡质的特点,播种前一定要用温汤浸种2~3天,并轻搓种子表面,待种皮颜色变灰出现小沟纹时再更换温水浸泡,有50%的种子出芽后,开沟单粒点播,亩用种子0.8~1公斤,种深2厘米左右,表面用细沙或麦衣覆盖,注意防治地下害虫。

3、定植:芦笋苗子在春季要及早定植,起苗要多带贮存根。

定植开沟行距为1. 8米左右,沟宽50~60厘米,沟深40~50厘米,亩施优质农家肥4000公斤、复合肥40公斤,土肥混匀,回填沟内25厘米厚。

一般株距30厘米,亩定植1200株左右。

定植时要对好芽盘,低于地表10~12厘米,不宜过深过浅,以免影响产量、质量,利于笋茎纵向生长。

定植后要踏实土壤,立即浇水。

要加强当年管理,及时追肥浇水,中耕除草,防治病虫,促进笋苗快发稳长。

二、芦笋的管理1、采前管理元月上中旬要清园除草,连同干株用火烧掉,防止病虫害传播。

结合起垄浇足底水,及时中耕松土。

初采笋田应起小垄、窄垄,三年生的笋应采用机械起垄培土,一般垄底宽50厘米,顶宽30厘米,高35~40厘米。

随着笋龄的增加,培土应逐年加宽。

起垄后要及早施足催芽肥,一般10~15天即可采笋。

2、采期管理:定值后第二年即可采笋。

采笋期间要清除田间杂草,天旱要隔行补灌,注意合理采收,加强根株培育,增施营养元素,严防茎枯病、根腐病的发生蔓延,以获取理想产量,要高度重视笋田的科学施肥。

初采笋田应在行间亩追10~15公斤复合肥,成龄笋田一般2~3次,亩追复合肥30公斤、腐熟饼肥50公斤,以利多产优质笋。

采期应根据笋龄而定,幼龄笋田一般只能采25~30天,成龄笋田采期一般可到5月下旬。

采取留母茎的办法,可延长到6月下旬,注意加强母茎的田间管理。

3、采后管理:采笋结束后,要立即施好复壮肥,先在行间亩施复合肥50公斤、腐熟饼肥100公斤,然后再撤垄平土,防止芽盘上升,增加养分积累,待嫩茎长出后,再浇水中耕除草,以防根系腐烂。

立秋后要重施秋发肥,一般亩施复合肥40公斤,再配合适量的生物肥料,浇好秋发水,促进地上茎快发稳长,积累丰富养分。

三、病虫害防治芦笋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会遭受许多病虫危害。

芦笋的主要病害有茎枯病、褐斑病、根腐病、立枯病等,其中危害最重的是茎枯病和根腐病;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叶甲虫、蝼蛄、蛴螬、地老虎、蓟马、金针虫、蝽象、蚜虫、红蜘蛛等。

1、病害及其防治。

茎枯病是危害芦笋最严重的一种病害,主要侵染嫩茎,严重时可造成整个笋田毁灭,要高度重视,生产中要重防轻治,注意重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防治办法:①清园消毒。

采前彻底清除所有枯茎枝叶,并用杀菌剂对土壤严格消毒,病株要连根清除烧毁,再用药剂杀灭土壤病原菌,防止病害蔓延;②药剂防治。

可用甲基托布津或百菌清进行土壤消毒,也可用百可得或芦笋清涂茎,或采用苯莱特或茎枯灵乳油喷雾防治,每隔5~7天喷一次,交替用药,连喷3次,提高防效。

根腐病可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灌根,效果较好。

2、虫害及其防治。

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在栽苗时要注意防治,用毒铒诱杀或地面撒施辛硫磷颗粒剂或辛硫磷乳油喷雾防治。

其它害虫可选用菊酯类农药、BT乳剂、吡虫啉系列、辛硫磷等高效低残留有机磷农药喷雾防治,减轻危害,增产提质。

2、菜用枸杞1、选择品种:枸杞菜用品种主要有细叶枸杞和大叶枸杞两个品种,一般以肉厚、味浓的细叶枸杞作为主栽品种。

2、扦插繁殖:菜用枸杞不开花结实,生产上每年采用插条繁殖。

保护地栽培一般于9月中旬扦插。

繁殖时,选一年生粗壮的枝条,从基部截取8-10厘米。

每段插条至少要有3-5个芽,并用50毫克/升的ABT生根粉将插条浸泡24小时,以利生根。

扦插床选择排灌方便、土壤疏松肥沃的地块。

一般(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千克,耕翻耙细,做成1米宽,10-15米长的畦。

畦面铺上3-5厘米厚的水洗沙,然后按行株距20厘米×12厘米见方将插条插入土中,插深一般占枝条的3/4,做到芽向上不倒插。

扦插后灌足水,并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利成活。

3、适时定植:插条成活后,于10月下旬适时定植于棚内。

定植前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500-3000千克,三元复合肥30千克,深翻细耙,做成1-1.2米宽的平畦,按行距25厘米,株距15厘米开沟栽苗,沟深6-7厘米,栽后灌足定植水。

4、加强管理:定植后,白天气温一般应保持在15-20℃,夜间不低于10℃,超过25℃要及时通风降温。

定植后40-45天,应及时进行中耕松土,并追施一次肥料,一般(亩)追尿素5-8千克。

灌溉采取小水勤浇,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大水漫灌,降低地温,影响根系生长。

在第一次采收后,每隔15-20天再追施速效化肥一次,直到最后一次采收。

5、采收:枸杞定植55-60天即可采收,主要采摘10-15厘米的新梢头,包装上市。

直到5月中旬温度上升,不利于枝叶生长时停止采收用于下季繁殖。

采收时为促使更多新枝条的萌发,提高产量,在枝条基部要留足4-6个腋芽每(亩)产量可达200 0千克以上。

3、芦蒿芦蒿属全年生草本作物,株高50-60厘米,茎秆直立,我地引进多为大叶青芦蒿,它的适应性广,耐低温,产量高,茎秆常绿色,地下根状茎为棕色,根部是营养贮藏器官,也是主要的繁殖器官,但茎秆可作扦插繁殖。

根状茎伸出地面形成茎秆,茎秆伸出地上部分为食用芦蒿。

芦蒿栽培适应荒滩、低洼地,要求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无污染,移栽分为株栽或扦插。

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1、移栽方法:1、株移栽:株移栽主要移栽根部,一般在6月中旬、7月上旬前留种田或原芦蒿大田删苗移栽。

植株离地15-20cm处剪去,然后将植株连根挖起,按株距35cm、行距40,每穴2株,栽后浇透水,确保成活率。

芦蒿移栽后7-10月露地栽培期间要施足肥水,促进基肥根部肥壮,根系发达,为芦蒿的高产打好基础。

2、扦插的主要技术:(1)整地:在芦蒿种植前先将土地整细,清除杂草,扦插前每亩用丁草胺除草剂200毫升,兑水50公斤土面喷施,主要是防止田间杂草。

(2)扦插:一般在7月上旬进行扦插,选用茎秆粗壮、比较成熟的茎秆作为扦插苗,先将地上部剪起,摘除老叶,将茎秆剪成18-20cm茎段,以选用中下部茎秆为好。

在移栽田扦插按行距25-30cm,株距10-15cm,扦插地下深度为5cm左右,每穴2株。

扦插后浇足水份,保持田间湿度,如遇天气高温干旱应连续浇3-4次水,确保成活率,促进发根和发芽。

(3)苗期管理:芦蒿苗期应精心管理,成活后应及时追肥,以施有机肥为主,也可每亩用复合肥30-50公斤,在大棚覆盖前应根据苗情追施2-3次肥,主要是促进芦蒿根系发展,发足苗数。

2、大田培育管理:8月中旬至9月中旬进行两次摘顶,有利于根部基上养分积累。

11月下旬开始盖大棚,覆盖之前将芦蒿的地上基秆铲除,消除表面杂草,施足基肥,用复合肥每亩15-20公斤浇透水,大棚内温度控制在17-23℃左右。

3、芦蒿采收:盖大棚40-50天,芦蒿长到20-30cm时即可采收上市。

一般芦蒿采收上市时间从12月中旬至下旬,4月底结束,共采收2-3批次。

亩产1500-2500公斤。

采收后的芦蒿转入后期管理。

4、后期管理:5月份气温升高,芦蒿受温度的影响嫩茎易老化,一般不易食用,从而转为后期管理,为下一季收获打好基础,根据土质做好施肥、清沟排水、拔除田间杂草,促进根茎粗壮、根系发达。

芦蒿较密的地方要进行删苗,第三年最好进行开地重栽,有利高产。

4、黄秋葵黄秋葵,又名补肾草、秋葵和羊角豆等,属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黄秋葵主要以嫩果供食用,有健胃理肠之功效,是一种营养保健蔬菜。

另外花、种子和根均可入药,对恶疮、痈疖有疗效。

黄秋葵为高温型蔬菜,喜暖热气候,不耐寒冷,耐湿性、耐旱性强,对土壤要求不高,但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为好。

黄秋葵可食部为嫩果,嫩果含蛋白质2.5%、钙0.29%、铁0.04%及富含维生素B,且含有果胶等粘滑物质,具有特殊香气,风味独特,是一种保健型蔬菜。

1、整地施肥:黄秋葵根系发达,入土深,应选择耕作层深厚、土质肥沃、受光良好、排灌方便的壤土或粘壤土。

播种前将土地深耕20-30厘米,施足基肥,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千克左右,磷酸二铵15-20千克,草木灰100-150千克或硫酸钾15千克,南方多雨地区将地做成1.2米宽的高畦,畦间开排水沟20-30厘米,北方采用平畦或高垄两种栽培形式,南方2-6月份均可播种,北方5月上中旬播种。

由于黄秋葵前期生长缓慢,到7月份才开始采收,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可与其它生育期短的蔬菜和农作物间作。

2、播种育苗:以直播为主,播种前用20-25℃温水浸种12小时,然后擦干,于25-30℃条件下催芽48小时,待一半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按行距80厘米、株距50厘米挖穴,先浇足底水,每穴播种2-3粒,覆土2-3厘米,每亩栽2000穴左右,用种量0.5千克左右。

也可育苗定植。

3、田间管理:第一片真叫展开时进行第一次间苗,去掉病残弱苗,当2-3片真叶展开时定苗,每穴留一株壮苗,定苗后应及时进行中耕草,以后应经常中耕除草,并进行培土,立支柱,防止植株倒伏。

黄秋葵为耐湿性植物,植株高大,需水较多,在出苗和定苗后应各浇一次水,开花坐果期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特别是7-8月份高温天气正值采果盛期,需水量大,更应保持水份供应,但雨水过多时,应及时排水,以免造成涝害。

另外还应结合浇水每亩在定苗、结果和盛果期分三次追施尿素15千克或人粪尿500-600千克,以促丰产。

4、采收:黄秋葵以采摘幼嫩果实供,供及时采收是获得高产的关键,在高温期,当开花后5-7天,果实长到长度为8-10厘米时,即可采摘上市,一般每亩可采收5-10厘米的嫩果1500-2000千克。

5、病虫害防治:黄秋葵的病虫害比较少,主要有病毒病,虫害主要有棉铃虫,蚜虫、蓟马等,病毒病应预防为主,棉铃虫主要危害果实,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进行喷雾,蚜虫和蓟马主要危害果荚,可用10%吡虫啉1000倍液进行喷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