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一)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起了推动的作用。
通过解放思想,逐步打破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改革开放就能够深入发展,取得成功。
正是在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大政方针、政策举措,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七大对此有明确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相伴随,党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30年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持续发展成就最大、国力增长最为显著、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欣欣向荣,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
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比1953年-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提高了60%。
2008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10.4%。
据国外有的学者计算,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11个国家和地区在长达25年的时间内,年均经济增速达到7%以上。
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9年实现了年均增速9.8%。
看来,中国经济增速达到9%左右,还要延续一段时间。
所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成为同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中国奇迹”。
2003年至2007年保持年均增长10.6%的增长速度,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7个百分点。
国家外汇储备,2002年是2864.07亿美元;2006年增加到106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改革以来,我国经济不仅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实现了平稳增长。
这里所说的经济平稳增长,主要就是指经济周期实现了由建国以来多次发生的超强波周期(波谷年与波峰年经济增速落差在20个百分点以上)、强波周期(落差在10个百分点以上)、中波周期(落差在5个百分点以上)到轻波周期(落差在5个百分点以下)的转变。
现在,中国GDP是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几倍,2005年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4大经济体,2005年底中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
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 万亿元。
相应的人均收入2006年超过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标志着我国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正是整个经济的发展,国家财力的增强,让我们办成了许多大事,如: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三北防护林等,结束了600年历史的农业税,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让广大亿万农民兄弟感到党的温暖和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第一,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
这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来源。
第二,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
第三,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物质生活提高的重要指标。
第四,住宅水平有所提高。
第五,现代交通通讯的广泛运用以及交通通讯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生活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第六,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是人民文化生活提高的最重要标志之一第七,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
第八,闲暇时间大幅增加。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实行由改革前的每周单休日改为双休日。
第九,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一个综合指标。
(四)经济大国地位总体确立第一,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452亿美元;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世界第四位,居美国、日本、德国之后。
与此相联系,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增长。
第二,作为主要农产品的谷物、肉类和籽棉1978年分别居世界的第二、第三和第二位,1990年以后三者均居世界第一位。
作为主要原材料的钢和水泥1978年分别居世界第五位和第四位,2000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第一位。
作为主要能源的煤、原油和发电量1978年分别居世界第三位、第八位和第七位。
其中,煤在1990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第一位,原油在1990年以后上升到第五位或第六位,发电量在2000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的第二位。
当前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的第四位。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第三,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1855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7000万人。
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
其三,目前专利申请受理总量突破400万件,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3年超过国外申请量,2006年达到53.4%,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四位。
第四,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1738.0亿元,按当年美元价格计算,增长了105.3倍。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世界位次1978年为二十七位,2004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第三位。
另据2007年8月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称,中国有958种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排名第一,是拥有占有率位居第一的商品种类最多的国家。
第五,据国外有的单位测算,2006年我国消费额占世界消费额的5.4%,居世界第五位。
但在这里也需说明:第一,上述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是从总体上说的。
这就意味着:一方面中国在有些领域(比如第三产业的某些领域)还没有成为经济大国;另一方面中国在某些领域已经不只是经济大国,还是经济强国。
其突出表现,就是继人造卫星上天、航天飞船发射成功之后,2007年又实现了嫦娥一号探月工程,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它表明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处于强国地位。
第二,如果对衡量经济大国地位的指标做更全面的比较,中国经济居世界的位次就没有那么高。
比如,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中国在2005年列世界第四。
如果按国民总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计算,2005年中国经济总量是22867亿美元;当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的经济总量分别为145039亿美元、49418亿美元、36309亿美元、35796亿美元、27910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位不是第四,而是第六。
又如,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4221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但综合考虑外资对外贸的贡献等因素,2005年中国实际外贸总额为8741亿美元。
而当年德、日、法、英的外贸总额分别为17448亿美元、11119亿美元、9550亿美元、8781亿美元,都比中国多。
但即使考虑上述各项因素,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总体确立,仍然是肯定无疑的。
概括以上所述,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和经济大国地位总体确立,是改革开放30年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当然,像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一样,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正如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所总结的,突出的表现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还要指出:2008年经济增速虽有下降,但仍处于偏热状态;特别是通胀还由去年低通胀的上限区间演变为中通胀下限区间,而且压力还在增大。
(五)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局面改革开放30年,文艺战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花似锦,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好歌曲、好影视。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了“64字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平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