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伟大成就 2.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伟大成就 2.

二、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一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起了推动的作用。

通过解放思想,逐步打破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改革开放就能够深入发展,取得成功。

正是在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大政方针、政策举措,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七大对此有明确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相伴随,党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页(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30年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持续发展成就最大、国力增长最为显著、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欣欣向荣,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

1979年-200 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比1953年-1 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提高了60%。

2008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10.4%。

据国外有的学者计算,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11个国家和地区在长达25年的时间内,年均经济增速达到7%以上。

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9年实现了年均增速9.8%。

看来,中国经济增速达到9%左右,还要延续一段时间。

所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成为同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中国奇迹”。

2003年至2007年保持年均增长10.6%的增长速度,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7个百分点。

国家外汇储备,2002年是2864.07亿美元;2006年增加到106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改革以来,我国经济不仅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实现了平稳增长。

这里所说的经济平稳增长,主要就是指经济周期实现了由建国以来多次发生的超强波周期(波谷年与波峰年经济增速落差在20个百分点以上、强波周期(落差在10个百分点以上、中波周期(落差在5个百分点以上到轻波周期(落差在5个百分点以下的转变。

现在,中国GDP是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几倍,2005年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4大经济体,2005年底中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

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 万亿元。

相应的人均收入2006年超过2000美元,达到 201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标志着我国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正是整个经济的发展,国家财力的增强,让我们办成了许多大事,如: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三北防护林等,结束了600年历史的农业税,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让广大亿万农民兄弟感到党的温暖和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第一,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

这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来源。

1978年-200 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4140元;二者分别增长了6.4和6.2倍。

2008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 528元,增长10.3%。

但需说明:这些收入并不是居民的全部收入。

它只是包括了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并没有包括各单位对居民的补贴和居民的其他合法收入,更没有包括数量相当大的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

所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低估了。

还要提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实际上也提高了居民收入。

1 989年我国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800元,2006年调高为1600元,2 008年再调高为2000元。

第二,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

1978年,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91元增长到184元;其中,农村居民由65元增长到138元,城镇居民由154元增长到4 05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这期间三者年均增速分别为2.3%、1.8%和3.0%。

但2006年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84元迅速增长到6111元,其中农村居民由138元增长到2848元,城镇居民由405元增长到10359元。

这期间,三者年均增速分别为7.5%、5.9%和6.3%;三者比前一个时期分别高出2.26倍、2.2 8倍和1.1倍。

还要着重提到:1978年-200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5亿下降到1479万人。

第三,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物质生活提高的重要指标。

1978年-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3.1%,城镇居民家庭由57.5%下降到36.3%;二者分别下降了24.6个百分点和21.2个百分点。

第四,住宅水平有所提高。

1978年-2006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6.7平方米增长到27.0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由8.1平方米增长到30.7平方米;二者分别增长到了3.0倍和2.8倍。

第五,现代交通通讯的广泛运用以及交通通讯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生活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比如,到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达到了152.88部;农村也达到了62.05部。

到2007年,我国宽带用户数已达1.2 2亿户,居世界首位。

与此相联系,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交通通讯支出在人均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1.20%提高到13.19%,农村由2.24%提高到11.9 5%。

第六,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是人民文化生活提高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1978年-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由16.5万人增加到448万人;研究生毕业人数由9人增长到31万人;二者分别增长了26.1倍和34443.4倍。

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构成中也明显地反映出来。

1990年-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1.12%上升到13.83%,农村由8.36%提高到12.63%。

第七,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

1994年-2006年,仅国内旅游就由524万人次增加到1394万人次,其中城镇居民由205万人次增加到576万人次,农村居民由3 19万人次增加到818万人次;三者分别增长了1.66倍、1.81倍和1.56倍。

在这期间,人均旅游花费由195.3元增长到446.9元,其中,城镇居民由414.7元增长到766.4元,农村居民由54.9元增长到221.9元;三者分别增长了1.2 9倍、0.85倍和3.04倍。

第八,闲暇时间大幅增加。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实行由改革前的每周单休日改为双休日。

后来又实行“五一”节、国庆节和春节三个长假(每节放假三天。

从2008年1月1日起,又调整和增加了假日。

即取消了前一个长假,但增加了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每节一天假日。

这样,我国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再加上职工带薪年休假,一年中平均休假时间就超过了一年的三分之一的时间。

第九,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一个综合指标。

1978年-2006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由68岁提高到72.4岁。

(四经济大国地位总体确立第一,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452亿美元;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世界第四位,居美国、日本、德国之后。

与此相联系,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增长。

2003年-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8%,居世界第二位;估计2007年将达到16%,居世界第一位。

第二,作为主要农产品的谷物、肉类和籽棉1978年分别居世界的第二、第三和第二位,1990年以后三者均居世界第一位。

作为主要原材料的钢和水泥1978年分别居世界第五位和第四位,2000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第一位。

作为主要能源的煤、原油和发电量1978年分别居世界第三位、第八位和第七位。

其中,煤在1990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第一位,原油在1990年以后上升到第五位或第六位,发电量在2000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的第二位。

当前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的第四位。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第三,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1855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70 00万人。

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