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第4卷第6期2008年12月教育学报Journa10fEducationalStudiesV o1.4,No.6Dec.2008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李敏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成就让世界惊呼”巨龙腾飞”.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春天,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伟大时期,教育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深刻体现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教育经费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教育为经济发展贡献了更多的优质人力资源,同时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关键词:改革开放;教育事业;成就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298(2008)06—0017一l5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摆脱了许多思想上的枷锁和禁锢,振奋起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实干兴邦精神,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成就让世界惊呼”巨龙腾飞”.从1978年到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3645亿元增长到210871亿元.1978—2006年,我国GDP实现了年均9.7的高速增长.2005年,我国GDP已经连超法国和英国,世界排名跃居第四;2006年,我国GDP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20,60.6和91.3.相应地,我国GDP占世界的份额也不断提高,2006年达到5.5.2002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达到1100美元;2006年又超过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而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的排名也由2002年的第132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29位.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人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o[13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我国1990—2005年的人均GDP的年增长率达到8.8,位居”金砖四国”的首位,也远远高于OECD国家1.8和世界1.5的平均水平._2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春天,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伟大时期,同时深刻体现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教育经费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优质人力资源,同时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人力资源存量迅速扩大,人力资源水平快速提升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1985--2006年,我国教育人口从2.3亿飙升到3.3亿,教育人口比重从22%上升到25.6%..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有力地提升了中国的人力资源水平.文盲人口显着减少,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受过高层次教育的人口比例不断提升,这些都使国民受教育水平和人收稿日期:2008—09一10作者简介:李敏谊(1978一),女,汉族,广东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早期教育和比较教育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顾明远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课题”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三十年研究”(课题批准号:2oo8JYJO22)的研究成果之一.18教育学报2008正力资源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一)国民受教育水平得到显着提高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最为突出的教育成就就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根据教育部2008年5月发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到2007年底,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3022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5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8.59/6,”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4]2001—2004年,全国共扫除文盲803万人,年均扫除文盲200多万人,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成人识字率居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前列.中国的四川省巴中县,山东省五莲县,河南省西平县,新疆,全国妇女联合会,甘肃省天水市和青海省等获得了国际扫盲大奖.改革开放三十年,国民受教育水平得到显着的提高,人口素质有了很大的改善.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85年,比1982年提高2.52年;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42年,比1982年提高3.16年.2007年,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更是上升到8.5年,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进入21世纪后的快速发展.如表1所示.表11982--2007年全国不同人口群体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变化(单位:年)资料来源:1982年,1990年和2000年国家统计局关于全国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7年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表明,同一期间(1980—2000年)世界107个国家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5.92年上升到6.66年,发展中国家从3.57年上升到5.13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国家从5.10年上升到6.71年.由此可见,我国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水平提升的速度比较快.我们完全可以说,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同时也在亚太地区”独占鳌头”.但是和发达国家在同一时期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86年上升到9.76年相比,我们仍然有差距.而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变化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图1).[5]图1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国际比较(1980--2000)上述图表的资料来源:中国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1982年,1990年和2000年全国第三,四,五次人I=I普查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其他数据来自Bar—ro,RobertJ.,&Lee,Jong—Wha(April2000).InternationalDataonEducarlona1Attain mertt:UpdatesandImplication(JELcodes:120,J24).CIDWorkingPaperNo.042,PP.24—29.(二)劳动力人口的文化程度水涨船高随着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我国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也有了质的飞跃.1982--2000年(图2),每1O万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从615人增加到3611人,增长近5倍;具有高中和中专学历的人口从6779人增加到11146人,增加约65%.2006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主要数据表明: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第6期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19(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程度的人El增加974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4485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El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E6]图2每10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水平的人口变化(1982—2000)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与此相对应的是,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也相应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图3),1982--2000年,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持续提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相对较快的提高,但是与第二,第三产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而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有了明显的提高.图31982—2000年我国三大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比较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显而易见.2000年,我国25—64岁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97年,而1999年OECD国家中的美国,加拿大,德国和日本均在12年以上.[7]2004年,OECD国家25—64岁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l1.9年,而挪威,德国,美国等国家接近14年.[83因此,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来实现产业的顺利转型,我们仍然任重道远.二,教育投入逐年提高,生均事业费增长迅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教育投入,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采用了所谓”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政策,创造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进入21世纪,伴随着国家的发展重Ii,转移以及政府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20教育学报2008焦在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全党,全社会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向”人民教育政府办”转变,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全国教育总经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以及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年年飙升,充分体现了教育经费投入在保证,促进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作用,并成为各级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支撑与保障.(一)全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提高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教育经费总投入实现快速增长.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9815.31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约4.2倍,占GDP的比例也从1995年的3.09提高到4.659/6(图4).1995—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情况1200010000180006000:旺L40002OOOO1995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5.00%4.5O4.OO3.5O3.0O2.5O2.001.501.OO0.5O0,O0图41995—2006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与此同时,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也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逐年有所提高.2006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人达到6348.36亿元,比2000年增长约1.5倍,占GDP的比例也从2000年的2.58提高到3.01.但是,这个比例仍然没有达到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规定的4的目标.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表示,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的4.实际上,正如表2所示,我国的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失衡,如果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性投入亟待提升,刻不容缓.表2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例的国际比较(%)2000200320002003中国2.583.Ola美国7.07.5德国5.25.3OECD平均水平一5.9El本4.74.8欧盟平均水平一5.6韩国6.47.5智利4.66.8墨西哥5.56.8以色列8.28.5英国5.26.1说明:a.2006年的数据.b.2004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中国的数据来自2000年和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其他数据来自OECD(2006).EducationataGlance:OECDIndicators2006.Paris:OECD,P.205.(二)义务教育阶段生均事业费增长最为迅速改革开放三十年,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各级教育按生均标准的教育投入水平逐年提第6期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21高,有效支持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06年,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为1633.51元,比1995年增长5.15倍;普通初中为1896.56元,同比增长2.85倍;普通高中为2240.96元,同比增长1.27倍;职业中学为2163.69元,同比增长1.41倍;高等学校为5868.53元,同比增长8.①由此可见,义务教育,尤其是普通小学生均投入增长态势最为突出,政府拨款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各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及国家重大工程实施效果得到充分体现.但是如果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可谓”相形见绌”.以2004年数据为例,OECD国家小学生的生均教育经费就达到5331美元.L9如果从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占人均GDP的比例来看(表3),各级教育的经费分配不尽合理,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仍然不足,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比重过大,整个教育系统的教育经费重心过高.根据UNESCO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三级教育生均公共经费占人均GDP比例都比较均衡,而且重心基本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例如美国三级教育生均公共经费之比是22:25.7:27.6.I1表3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占人均GDP的比例(%)年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高等学校l07.8593.0279.O665.7454.7645.0138.1236.49数据来源:根据教育部1995—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计算得出. 三,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并重1990年3月,在泰国宗滴恩举行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的重要议题是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全民教育”,对90年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满足全民的基本学习需求,要求世界各国在现行基础教育服务范围,除了加强正规学校教育渠道外,提倡有效利用各种非正规教育渠道,以保障每一个体的基本权利.90年代以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均被提到各国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普及和提高成为各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两大艰巨任务.我国从1986年制订《义务教育法》后就开始了普九的步伐.为了解决中西部地区学生入学困难等问题,2001年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2006年《义务教育法》重新修订,开始在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2008年开始扩展到城市.我们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以义务教育为核心,关注两头(幼儿教育和高中教育),公平与效率并重是这三十年基础教育的发展主线.(一)基础教育各阶段的入学率和升学率显着增加基础教育规模的发展,主要通过入学率和升学率这两个指标来体现.从毛入学率来看(表4),从1992年到2006年,初中和高中的毛入学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高中的毛入学率翻了一倍多.从升学率来看(表5),2006年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达到了100%;而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达到75.7%,差不多是1990年的两倍.高中升高等教育的升学率由于高等教育拓展的政策,更是有了跨越式的发展,2006年达到75.19,6,接近1990年的3倍.①根据教育部1995—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计算所得,2008—4—10875l8445719799O4●●●●●●●●77775443l11l11112366469357O62289●●●●●●●●967654331l11l1ll55828O2976429167●●●●●●●●989O9OO111ll76854516224681415678899Ol5O1234569OOOOOOO9OO0OOOO1222222222教育学报2008焦表4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毛入学率(%)年份小学初中高中年份小学初中高中1992109.471.8262003107.292.743.81995106.678.433.62004106.694.148.12000104.688.642.82005106.49552.72001104.588.742.82006106.3101.959.22002107.59O42.8注:小学的入学率按照各地相应的学龄计算,初中计算的是12—14周岁的学童,高中计算的是15—17周岁的学童.表5各级学校的升学率年份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高等教育年份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高等教育199074.640.627.3200397.959.683.4199590.850.349.9200498.163.882.5200094.951.273.2200598.469.776.3200195.552.978.8200610075.775.120029758.383.5注:高中升学率为普通高校招生数(含电大普通班)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数之比.数据来源:教育部199O一2006年的教育统计数据.但是如果从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在校生数这个指标来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幼儿教育的发展亟待加强.图51990—2006年我国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在校生数的变化情况数据来源:教育部1990--2006年的教育统计数据.(二)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有所缩小,剑指均衡发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基础教育实现均衡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落后地区,即西部地区和中部的农村地区,表现在巨大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通过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建设等,力图缩小了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以教育经费为例(表6),就预算内公用经费而言,1995年,农村小学和初中的生均经费都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O左右,到了2006年,这个比例上升到9O以上;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这说明国家采取公共财政优先向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倾斜,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补助等保障性政策,大大缩小了城乡中小学教育公共财政投入的差距.第6期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23表61995--2006年农村教育经费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年份业费支出占全国平均水平的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费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费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支出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比例199********O200065528478200692919291数据来源:根据教育部1995—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计算得出. 地区差异是我国教育发展长期存在的问题.就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入学率而言,2002年,初中入学率全国平均为91,东部地区高达95.5,西部地区仅为82.1,东西差距达到8.8.随着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实施,西部地区初中人学率迅速提高,2006年达到89.4,与东部地区相差5.8.东西部差距比2002年减少了3.u但是,如果从其他指标来看,地区差异还在进一步扩大.例如就生均教育支出而言,1995年,小学生均经费最高的上海达到1591.53元,这是全国最低水平贵州(216.06元)的近8倍.2005年,小学生均经费最高的上海达到9767.45元,这是全国最低水平河南(972.74元)的1O倍多._1]北京大学”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组根据地理和行政特征以及教育发展情况,把中国分成了四类地区.第一类是全国教育水平最高的京津沪,第二类是教育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包括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第三类是教育发展一般的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第四类是教育发展滞后的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和广西.[13]19-21在这四类地区中,教育发展指数(EducationalDevelopmentIndex,EDI)低于6O的地区有广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和西藏.[131200而第三类和第四类地区应该是国家未来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由此可见,缩小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在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及教育公平的关键.(三)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关注改革开放三十年,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逐渐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共识,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弱势群体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那些有着特殊需要的儿童,女性以及少数民族.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大幅增加之外,由于随班就读政策的实施,更多有着特殊需要的儿童和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融合以及消除歧视.2006年,我国共有1605所特殊教育学校,比2000年增加55所;小学随班就读招生人数达到16419人,比2000年(2403人)增加接近6倍;普通初中随班就读招生人数达到12370人,比2000年(470人)增加了25倍多.[3]随着我国教育经费的水涨船高,特殊教育事业必然有着更好的发展前途.2000年《达喀尔行动纲领》确定了六项全民教育目标,其中一项核心目标就是要在2015年消除所有教育阶段性别的差别.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性别差距,不断改善女童的受教育环境.2004年,男女童入学率分别为98.97和98.93,男女差距由1995年的0.7下降到0.04%.政府不断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环境,保障女童与男童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努力保证女性平等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女性比例显着提高.2004年,普通初中和高中在校女生的比例分别达到47.4和45.8;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女生的比例达到51.5;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为60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5.7,比1995年提高10.3%;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比1995年分别提高13.6和15.99/6.2004年,全国城镇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文盲率为8.2,比1995年下降5.7;农村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文盲率为16.9,比1995年下降10.5.全国青壮年妇女文盲率为4.2,比1995年下降了5.2,超过总文盲率的下降幅度.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妇女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0年,比1990年增加了1.5年,10年间男女差距缩小0.5年.[1]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41.而随着教育24教育学报2008焦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人口在教育人口中的比重也越来越体现其在总人El中的地位,也体现出国家对于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视.例如2006年(表7),小学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人口的10.O9,比2000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而这个教育阶段的少数民族专任教师也有所提高.但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仍然低于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专任教师的情况也不太理想.在下一步教育事业发展中,国家要继续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教育的扶持政策,让少数民族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表7少数民族人口在教育人口中的比重(%)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比重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重2000正2006焦2000正2006正普通高等学校5.716.195.434.68普通中学6.776.747.O36.39小学9.O81O.099.441O.24特殊教育学校2.917.135.O55.5幼儿园3.426.233.434.51注:a.采用的是普通本专科的数据.b.采用的是普通高中的数据.c.采用的是普通小学的数据.数据来源:教育部2000和2006年的教育统计数据.四,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1977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停止了11年的高考重新恢复.恢复高考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培养更多优质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为国家经济的转型提供人力资源.1998年,中国政府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的目标.但由于1999年以来全国高等教育扩招使得这个指标提前了5年,在2005年就得以实现.(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飙升,普通高校规模急剧扩张1990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3.4,1998年为9.8.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正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比原计划提前3年完成任务.2007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了2700万人(含成人高校),比2000年翻了一番,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进一步提升到了23%.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与此相对应的是,普通高校规模急剧扩张.如图6所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校均规模是8148人,大约是1992年的4倍;其中本科院校的校均规模是13973人,是1992年的5倍多;专科院校的校均规模是4515人,是1992年的4倍多.但是,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并不是说越高越好.高等教育在扩张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做好结构调整以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还需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二)结构有所调整,高等教育质量稳中有升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与普通高校本科教育发展同步.1978年我国招收的研究生只有10708人,2007年我国招收了41.86万名研究生.1978年我国当年招收的本专科生40.15万人,2007年,招收各类本专科生合计超过756万人.按照新的统计口径(表8),2002—2007年我国研究生的招收势头最猛,翻了一番.而专科生招收规模的增长速度比不上本科生的扩招速度,由此可见,结构调整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