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工程概况对关曲至南公路进行建设,对于沿线城市建设和韶、赣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沿线软土地质条件差,软土主要分布在K98+517~K98+940段,土性变化复杂,使得在关曲至南公路工程路基施工及运营期间地基变形和稳定性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监视地基的动态变化,来检验设计地基的加固及拼接效果,为路基填筑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定量的参考数据,保证填筑过程中路堤的安全,保证公路运营过程中的工后沉降及差异沉降满足行车要求。
二、沉降观测点的布置1、观测点布置原则为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路基及构造物的沉降和水平位移情况,通过观测数据判定路基的稳定性,沉降观测点布设原则如下:(1)软土路段每400米左右、非软土路段2000米左右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2)所有大、中、小桥桥头位置原则上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3)所有构造物路段原则上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4)填土高度大于4米,设计总沉降量大于60cm的路段及桥头两侧,分别在路肩及拼接段设置沉降观测点。
(5)填土高度在2~4 米,设计总沉降量小于60cm的路段,视情况在路肩及拼接段设置沉降观测点。
(6)填土高度小于2米的路段及构造物,仅在拼接段设置沉降观测点。
(7)地基处理方法过渡路段需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8)在地质情况明显变化路段,应分别布置沉降观测点进行对比。
(9)根据业主要求,在高填、深厚软基路段设置水平位移观测断面。
2、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确定本方案依据施工图设计,确定各观测断面及观测点如下表:沉降观测点设置表3、沉降标的制作及埋设⑴沉降标的制作项目部应按表1位置逐一布设沉降标。
沉降标请按图1加工。
沉降标由一根直杆(直径 20的钢管或自来水管)和600 600 9mm的沉降钢板组成,直杆用三块钢板焊接在沉降板中心上,并随填土高度的增加而接长。
⑵沉降标的埋设沉降标埋设在路基的:①一般地段在原地面以上压实两层上时埋设。
②有砂垫层地段在砂垫层上压实一层土时埋设(如图 2 所示);③水泥搅拌桩地段在湿喷桩顶上压实两层土时埋设(如图3所示)。
埋设在土上的底板,应先在钢板下铺5cm左右厚的黄砂,安放沉降板时,注意底板水平,并在砂垫层上适当揉搓,使底板与砂垫层完全接触,避免局部虚空,再回填土夯实。
沉降板埋设程序见图4。
为了使沉降杆不受破坏,杆长应随填土升高而逐段接高,并遵循先填土压实再开挖接管的原则。
每段接管长度为 20 0.5cm,两端有螺绞接头与空心管紧绞连接。
每段接管的顶应有相邻两期的观测标高。
也就是说:第作为第,待土填筑一层后,先在原管顶面上观测标高,作为第期观测值,随即接上观测的沉降量。
有关施工人员在接长沉降管时应将接头拧紧,防止松动造成破坏或虚假沉降量,指挥部将不定期委托有关人员用麻花钻检查沉降管长度,发现有弄虚作假现象,该处已发生的沉降土方一律不予计量。
施工单位应派专人保护沉降板,如发生破坏或丢失应及时恢复或补埋。
为了使沉降杆不受破坏,杆长应随填土升高而逐段接高,并遵循先填土压实再开挖接管的原则。
每段接管长度为 20±0.5cm,两端有螺绞接头与空心管紧绞连接。
每段接管的顶应有相邻两期的观测标高。
也就是说:第一段接管埋好后,随即测量管顶标高,作为第一期观测值(初读数),待土填筑一层后,先在原管顶面上观测标高,作为第二期观测值,随即接上第二段接管,观测管顶标高。
这样,按顺序逐节升高,计算出每期观测的沉降量。
有关施工人员在接长沉降管时应将接头拧紧,防止松动造成破坏或虚假沉降量,指挥部将不定期委托有关人员用麻花钻检查沉降管长度,发现有弄虚作假现象,该处已发生的沉降土方一律不予计量。
施工单位应派专人保护沉降板,如发生破坏或丢失应及时恢复或补埋,寻找并开挖出沉降标。
4、水准点的布设地面水准点由施工单位提供,密度应满足沉降观测断面的要求,一般 200m 一个,以便一个测站视矩不超过 80m 完成测点的观测。
水准点应选在垂直于路中心线 50米外的距离,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并埋设混凝土水准标石,统一用JKBM 英文字母编号(水准点的布设对于沉降观测的精度特别重要,水准点最好选择在老路有灌注桩的桥梁上,多年老房子的地平上等老建筑物或岩石山体等处,并尽可能离河流远一些)。
标石、标志应符合有关规定。
5、观测仪器及精度⑴观测技术指标①路堤填筑期、结构层施工期按三等水准要求测量。
②三等水准观测精度为1~2mm。
③观测时,前后视距尽量相等,以消除I 角的影响。
同时,视距不得超过100m。
④视线高度要求三丝均能读数,读数取位为1mm,计算取位为 0.5mm。
⑤视线中要特别注意水准尺的垂直,即复合水准气泡的居中。
⑥水准点与沉降点之间一般直接观测,最多可转一次,转点时必须用尺垫。
⑵观测仪器水准仪各部分转动应灵活、望远镜制、微动螺旋作用应可靠、调焦镜运用及目镜调节不能有明显的晃动现象。
每次观测前除检验圆水准器、十字丝位置正确性、自动安平水准补偿器灵敏度等项目外,必须进行i 角的检验。
三等水准测量建议采用德国蔡司仪器厂生产的NI30 型自动安平水准仪(望远镜放大率为30 倍,每公里往、返高差中数之中误差为±1mm)或徕卡 NA28 自动安平水准仪。
有关承包人在确有困难的前提下,至少应采用苏州光学仪器厂生产的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
水准尺采用红、黑面标尺,尺子必须牢固无损,尺底板不应有松动、尺的中线与尺底成垂直,尺面不能有弯曲。
水准尺应进行标尺零点不等差、1 米长度和分米长度等项目的检验,水准尺必须装有圆水准器,不符要求不能使用。
着重提出:大多数施工队习惯用塔尺进行沉降观测,这是不允许的,因为塔尺上没有圆水准器,尺子的垂直度难以控制,若尺子前、后有倾斜,加上风的影响,则尺子上 3~5m 处的读数可达 5~10mm的读数误差影响,这样就失去了沉降观测的精度意义。
⑶观测要求为了消除观测中的系统误差,每次观测应做到五个固定(即观测条件相同)。
五个固定是:后视尺固定(例如用4.687尺专门放在水准点上);测站位置固定;仪器固定;观测人员(司仪器及持尺人员)固定;转点固定。
五个固定中重点是测站固定和持尺人员固定,特别是持尺人员应受过专门的训练。
观测精度如下表: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6、沉降观测阶段的划分关曲至南公路工程的路基监测具体阶段为:路堤填筑期。
路堤填筑期指经原地面处理或软基处理后,开始填土至填土完成的期间。
7、路堤填筑期的沉降观测⑴、仪器检、校水准尺用双面区格式木质配对标尺。
水准尺应有出厂检验书,使用前应对尺上的园水准器进行检、校。
水准仪使用前应检外观检高、圆水准器检校、十字丝检校、气泡式水准仪交叉误差检校、i 角≤20″的检校,使用中对i 角定期检校。
⑵观测技术指标及操作测站视距长、前后视距差要求及观测、记录计算顺序、黑红(基铺)面读数较差、高差的较差见本细则表 2 所示。
视线高度要求三丝均能读数。
读数取位为 1mm,计算取位为0.5mm。
观测中要特别注意水准标尺的垂直,即圆水准器居中。
该点必须使用尺垫,禁止用临时砖石代替尺垫。
水准点至沉降测点间转镜次数一两次。
路堤填筑期按三等水准要求观测。
⑶观测频率在路基填筑期,由施工单位每层进行观测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增加观测频率,并通知监理及业主。
⑷观测及接管操作沉降板埋设时,随即用四等水准观测首节管顶和底板的标高。
底板标高也可以用首接管顶标高减去管高获得。
为了检查累计沉降的正确性,质检单位用钻孔方法测定底板标高,以资检验。
因此,底板高程应十分正确,初读数观测时,绘好水准点与沉降点观测位置图。
作为以后每次观测固定仪器位置的依据。
第二次观测时,先由施工单位挖出点位,尔后观测接管上、下两个管顶的标高。
下节管标高用于计算第一节沉降量,上接管标高作为下一次计算沉降量的初值,循序逐节升高,重复上述工作。
接管上、下标高填入表3中斜线的上、下方,以便计算时段沉降及累计沉降量。
用观测手簿(表 3)和沉降观测表(表 4)时,一张表格填入一个沉降观测点,注明每次观测的日期即可,一个观测点集中在一张表格中,便于察看沉降量的变化情况。
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对埋设时的初读数及每填筑二层与施工单位共同观测。
每次观测时,施工单位负责测前找点、挖点、复土等。
⑸填土速率的控制填土速率应控制日沉降速率不大于1.0cm/天时,可以填筑上一层土方。
⑹资料整理根据(观测记录手簿(表3)),将观测点的标高登录在表4中,并在表 4中计算累计沉降量。
再将累计沉降量登记在表5中,计算日沉降速率及月沉降速率,用以控制填土速率。
路堤填筑期观测3~5次之后,开始绘制沉降过程线图。
表8为绘制的沉降过程线图示。
⑺沉测用表及月度报告为了获得清晰、系统、完整的沉降资料,本细则根据不同施工期设计了表3~表 6的系统图表,作为资料整理的格式。
从中取出有关特征数据作为月度报告内容之一。
8、稳定观测细则⑴位移观测点及其基桩的布设位移观测点(位移木桩)布设在路堤两侧的坡脚处,基桩(水泥混凝土桩)必须布设在坡脚外路堤沉降影响范围以外,一般布设在离坡脚 30m以外。
⑵观测方法及频率位移桩和基桩设置好以后,采用硬钢尺或红外测距仪量测。
观测频率为:在路堤填高超过极限高度后,每星期观测1~2次。
在路堤填高未达到极限高度之前可适当减少。
观测必须持续到路堤达到路堤填筑期结束。
⑶稳定判断标准路堤在填筑过程中,若日侧向位移量达到0.3cm/天,标志着不稳定状态的出现,应立即停止加载,当停止加载后,仍需持续观测,并且当连续观测三天的沉降与位移在控制值之内时才可继续加载。
9、数据分析及成果在公路建设中,软基处理段的施工,对整条路的施工质量影响非常大。
在其它公路建设中就出现过因软基处理不当而使路基滑坡的情况。
因此,通过对软基段进行全面细致的稳定性分析计算和沉降预测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要求路基沉降观测要确保数据的正确性、系统性、连续性。
数据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软基处理段数据的分析分析全软基段至今的所有实测沉降和加载资料,选择具有代表性且典型的监测断面进行数据数据整理,并提出后期实测沉降要求。
2)稳定性问题软基段特别是高填土路段存在稳定性问题,需要通过稳定性理论计算,以提供填土方案制定的参考依据。
另外,作为施工的领导和组织者应该掌握软基段整体的稳定性情况,也需要对软基稳定性有个定量的概念。
根据现有资料对各代表性且典型的监测断面进行稳定性计算,提出填筑计划以供抉择时参考。
3)最终沉降问题设计单位提供的最终沉降量与现场沉降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已不能给软基处理施工的组织安排提供参考依据,因此,根据地质资料和现场观测资料,采用较严密的分析手段进行最终沉降计算是必要的。
根据韶关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土层分布特征,对沉降预测程序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完善,力求提供准确预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