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天津市蓟州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1~4题共22分)1.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
(《钱塘湖春行》)(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
(《破阵子》)(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的先忧后乐思想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5)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各族人民的心愿,诗人余光中也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思念:________,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二、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8分)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
这是摆脱困境的最qiè nuò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
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
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么?(1)根据拼音写汉字,补充在原文的横线上。
(2)运用文中加点成语和你平时所积累的成语,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成功的理解。
(3)除了这篇文章,我们所熟悉的名著还有:《童年》、《水浒传》,请将以上三部名著的作者按以下方式排列他们的姓名次序。
按拼音字母次序排列:________(填写作者名字)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老师的教育,使他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B.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
D.像这样的人,必须深刻地看待自己,正确地反省自己,不能一味地埋怨别人。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5分)4. 2020年是共青团成立98周年,青少年应铭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1)“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我们课本中的哪一句话意思接近?(2)我校准备举办“做时代的先锋”主题演讲比赛。
假如你(王明)想成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在5月3日给负责本次活动的李老师写一封简短、明确的推荐信。
(提示:要阐明你成为主持人的理由)一、第二部分阅读(5~23题共48分)5.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各题。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此诗为辞别京师返乡时所作,第一句中“________”一词直接表现了诗人的离别愁绪。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诗历来被人们所传颂,请进行简要品析。
6.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________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注】:①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传为汉初城父人,今亳州市城父镇。
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弗①之怠________②礼愈至________③当如是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________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译文:________(3)给乙文中画线句在方格内添加标点。
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题。
【甲】文中着重从________和________ 两方面表现作者求学的艰难。
【乙】文中通过写张良三次受辱得奇书的过程表现了张良________的优秀品质。
(5)你认为【甲】文中“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和【乙】文中老人对待张良“怒曰而去”的做法可取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7. 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下列各题。
听天气预报别只注意温度①关心天气变化的人每天都收听天气预报,但是不少人往往习惯只以气温的高低作为判断环境冷热的惟一指标,这是片面的。
②气温适中时,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对人体冷热感觉的影响较小。
所谓气温适中,是指使人既不觉得热,又不感到冷,这个温度叫做“不感温”。
人们对环境“不感温”是不同的,如人体对空气不感温为24℃,对水的不感温为34℃,这就是说在24℃空气和34℃的水中,人们会觉得不冷不热,十分舒适。
因为人正常体温为37℃,在空气中,24℃的空气会带走人体一部分热量,而体内产生的热量则会 C (a.增补 b.替补 c.弥补 d.补充)空气带走的那部分热量,使得人体向外散失的热量与体内产生的热量正好相等,人体保持了相对的热平衡,使人们感觉良好。
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不感温”时,人们就会有明显的冷感或热感。
这时,相对湿度便会对人体冷热感起很大的作用。
比如,当气温25℃、相对湿度30%时,人体没有什么冷热的感觉(即舒适);同一气温,若相对湿度增大到95%时,人体就感觉闷热了。
③人体的冷热感与风力也有重要的关系。
冬季当你静止或徒步行走时,本来穿着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如果坐上奔驰的卡车或窗户大开的汽车、电车,立刻就会觉得风声大作,周身寒冷。
这是由于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 C(a.吹动 b.吹走 c.吹散 d.吹飘),把热量带走的缘故。
一般风力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
从实验中,大致可以计算出这样的结果: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5℃;气温在0℃以下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④人体冷热感觉属于触觉问题。
许多人习惯只以温度的高低作为推断人体冷热感觉的唯一标准,其实,人体的感觉温度和实际温度有时相去甚远。
影响人体感觉冷暖的因素很多,除了湿度、风力外,还与人的体质、情绪、年龄等有关。
也就是说,冷热不仅仅与温度有关。
(选自2012.5《文摘》)(1)本文主要说明了哪几种因素影响人体的冷热感?(2)请在文中填入所缺词语序号,使语意通顺。
(3)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5)有人认为文章的题目“听天气预报别只注意温度”换成“影响冷热的因素”更直观,请你对这个看法提出质疑并简述理由。
(6)把握文章大意,用“√”或“×”判别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在环境温度与体温基本相等时,人既不觉得热,又不感到冷。
________②4℃与﹣4℃时,寒冷感觉受风力影响大的是4℃.________③当风力为0时,人体的感觉温度就约等于环境温度。
________④在34℃水中,人们会感到不冷不热,十分舒适,其中的根本原因是34℃水正好使人体保持了相对的热平衡。
________8.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下列各题。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那天下午,我和妻子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忽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
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撩人胃口。
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便对妻子嘀咕:“你还记得吗?”妻子也忘记了。
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你们的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我和妻子都惊住了。
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还是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
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
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回美国读书的时候,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
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人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让我百思不解。
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子就坐在面前。
那一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
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都渐渐变黄了,天都渐渐地冷了。
那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
离这不远,干吗不去那里再喝一喝鸡块炖土豆汤?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净,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蒸腾的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
背对着我坐着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走近了,我发现那个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
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
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
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
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笑了,她也笑了。
我问:“这位是你父亲?”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刚从老家来。
我都和我爸爸好几年没有见了。
”“想你爸爸了!”她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
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像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了北京打工好几年了,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
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
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土豆汤……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
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的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
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选自《中国散文排行榜》,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有改动)(1)题目“喝得很慢的土豆汤”有什么作用?(2)文章开头写到,我和妻子都忘记了“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对话,请问,作者写此处的作用是什么?(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赏析其中加点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