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货币危机防范政策与理论

第七章 货币危机防范政策与理论


2004/6/20
2
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区别
货币危机主要发生在外汇市场上,体现为汇率的 变动;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的范围更广,还 包括发生在股票市场和银行体系等国内金融市场 上的价格波动,以及金融机构的经营困难与破产 等。
2004/6/20
3
二、货币投机导致危机的机制
股市上抛空 投机攻击 利率上升 股市 下跌 股市购入 投机攻击 利率上升 股市下跌 股市购 入 投机退却 利率下调 股价上升 股 市抛售 期市上抛空股指期货合约 投机攻击 利 率上升 股市下跌 股指期货合约下跌 平仓股指期货合约。
2004/6/20
9
第二节 货币危机的解决方案
一、汇率制度变更 固定汇率制变更的原因 本币和挂钩货币的币值容易产生不对称的变化。 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扩大了国内外利差,使 各国对短期外债的依赖性不断加深。 固定汇率制度与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相结合,给国 际游资造成了可乘之机,使固定汇率制的维持更加 困难。 亚洲各国的外汇储备不足以捍卫固定汇率制。 政府信用下降。
2004/6/20
14
金融体系的改革
加强金融监管。 完善金融监管的主体设置。 制定明确的监管原则,加强监管水平。
2004/6/20
15
四、几点重要思考
经济全球化的不可逆转性。 如何才能使国际经济组织真正发挥作用。 能否建立一个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
2004/6/格曼于1979年提出的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建立在赛朗 特和汉德森模型基础之上,具有浓厚的货币主义色彩。 他认为,在一国货币需求稳定的情况下,国内信贷扩张 会带来外汇储备的流失和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导致原有 的固定汇率在投机冲击下产生危机。克鲁格曼在分析中 采取了非线性形式,难以确定固定汇率制的崩溃时间。 对此,弗拉德和戈博在 1986年建立了线性模型加以完成。 该模型后来被合称为“克鲁格曼-弗拉德-戈博模型” (简称克鲁格曼模型)。
2004/6/20
19
扩张性货币政策 引起的货币危机发生过程
货币供给 mt Do Ro 外汇储备 O
2004/6/20
货币供给存量 国内信贷
tc
to
时间
20
投机者预期 条件下的货币危机发生时间
S C
s tc
A t0
B
O
2004/6/20
t(时间)
21
克鲁格曼模型 对货币危机的分析特点
在货币危机的成因上,认为货币危机的发生 是由于政府宏观政策与固定汇率的维持这两 种政策目标之间发生冲突引起的。 在危机的发生机制上,强调投机攻击导致储 备下降至最低限是货币危机发生的一般过程。 在政策含义上,模型最主要的结论是:紧缩 性财政货币政策是防止货币危机发生的关键。
2004/6/20
27
货币危机新论
道德风险论 基本因素论 金融恐慌论
2004/6/20
28
本章思考题
1、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使用了什么措施加以防治?
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 2、概括亚洲各国政府在危机的解决中发挥的作用并加以评 述。 3、简述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历程。 4、描述克鲁格曼模型的基本观点、结论和缺陷。 5、简述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理论框架和政策建议,并将 其与第一代危机理论进行比较。 6、简述书中列举的货币危机新论的主要理论观点,并试举 出一至两种本书没有提到的危机理论。
2004/6/20
5
货币危机扩散的模式
第一种来自他国汇率变动对本国宏观经济的影 响。 第二种是通过投机者的投机活动取得巨额利润 而产生的示范行动。 第三种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替代套利或替代撤 资。
2004/6/20
6
货币危机的分类
第一种是由政府扩张性政策导致经济基础恶化, 从而引发国际投机资金冲击所导致的货币危机。 第二种是在经济基础比较健康时,主要由心理预 期作用而带来国际投机资金冲击所引起的货币危 机。 第三种是蔓延型货币危机。
2004/6/20
23
维持固定汇率制的成本与收益
维持固定 汇率的成本 CC BB i
维持固定 汇率的收益
O
2004/6/20
it
24
第二代模型中货币危机的特征
货币危机发生的隐含条件是宏观经济中多重均衡 的存在。 政府为抵御投机冲击而持续提高利率直至最终放 弃固定汇率制是货币危机发生的一般过程。 防范货币危机的主要政策措施是提高政府政策的 可信性。
2004/6/20
22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 --预期自我实现型模型 --预期自我实现型模型
投机者之所以对货币发起攻击,并不是由于经济基 础的恶化,而是由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所导致的。 从理论上讲,当投机攻击爆发后,政府可以通过提 高利率以抵销市场的贬值预期,吸引外资获得储备 来维持平价。但是,如果提高利率维持平价的成本 大大高于维持平价所能获得的收益,政府就会被迫 放弃固定汇率制。
2004/6/20
7
货币危机的危害
货币危机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货币危机发生后经济条件会发生的变化。 从货币危机发生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被迫采取 的补救性措施的影响着,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往往 是最普遍的。
2004/6/20
8
货币危机的实例
第一阶段:泰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危机。 第二阶段:韩元跌水引发第二轮风暴。 第三阶段:印尼危机成为亚洲货币危机第三波的 导火线。
2004/6/20
25
对第二代危机理论的评论
优点:提出了“预期”的作用,极大的拓展了金 融危机理论的解释力。 缺陷: 没有解释攻击实际上是怎样开始的。 没有解释预期由什么因素决定,也没有提出建设 性的政策意见。
2004/6/20
26
对第二代危机理论的修正
为了防止危机的爆发,政府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 做出努力: 重视信息的透明度,消除高阶不确定性和噪音信 息,促进常识的建立,扭转预期。例如,定期公 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其他各种政策的目标。 提高交易成本。
2004/6/20 11
二、适度的资金流动管制
限制远期外汇交易和非贸易性的外汇交易。 禁止非本国居民以本币进行投机或有可能转化为投 机活动的融资活动。 限制国内公司和银行过度的外汇头寸暴露(即没有 轧平的外币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一般表示为银 行资本的某一个百分比),或是对外汇头寸暴露设 置时限。 对所有的短期资本流入征税。 调高同业拆借利率,增加投机成本,同时提高外汇 储蓄利率,吸引资本流入。
2004/6/20 10
第二节 货币危机的解决方案
汇率制度的变更 汇率制度变更的结果 刺激出口、抑制进口、贸易赤字不断缩小。 缓解了汇率高估的压力,减少了外汇储备的流失。 加强了国际经济组织对危机防治的信心,并加大了 援助力度。 汇率水平在经过巨幅贬值之后逐渐收复失地。 浮动汇率制恢复了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使各货 币当局能灵活运用利率杠杆促进经济发展。
2004/6/20 18
理论框架
但是,一国的外汇储备总是有限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国内信贷的持续扩张必然最终导致该国外汇储备持续下 降,直至为零。而外汇储备是政府维持固定汇率制的主 要工具,当政府不持有任何外汇储备时,势必只能听任 外汇市场的汇率自由浮动。 所以,一国持续扩张的货币政策导致该国外汇储备下降 从而放弃固定汇率制时,由汇率自由浮动确立的汇率水 平会较原有的固定汇率水平有大幅度的贬值。
2004/6/20 29
2004/6/20 12
三、金融体系改革
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 监管流于形式,金融机构严重违规。 缺乏预警机制,监管手段落后。
2004/6/20
13
金融体系的改革
金融体系重组 建立存款保险机制。 直接对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待。 直接接管或关闭金融机构,设立专门机构实施重组。 设立金融重建局和专门处理银行坏账的资产管理公 司等机构。
第七章 货币危机 防范政策和理论
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张润林
2004/6/20
1
第一节 货币危机概述
一、货币危机的含义 广义含义:一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在短期内超过一 定幅度(有的学者认为该幅度为15%~20%)时, 就可以称之为货币危机。 狭义含义:指市场参与者对一国的固定汇率失去信 心的时候,通过外汇市场抛售等操作导致该国固定 汇率制度崩溃、外汇市场持续动荡的事件。
2004/6/20
17
理论框架
政府过度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会导致经济基础恶化,它是 引发对固定汇率的投机攻击并最终引爆危机的基本原因。 假定一国的货币需求非常稳定,而货币供给则由国内信贷 及外汇储备两部分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该国居民将 会通过向外国居民购买或出售商品、劳务、金融资产等国 际收支活动引起外汇储备变化,从而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 求达到平衡。在该国货币供求平衡时,如果政府持续扩张 国内信贷来融通财政赤字,就会带来货币供给的增长。由 于居民会通过国际收支自动使货币供给与稳定的货币需求 保持平衡,根据货币分析法可知,国内信贷扩张必然伴随 着外汇储备的减少。
2004/6/20 4
三、货币投机 对象和投机效应的扩散
货币投机对象: 在钉住汇率下,其货币汇率随着被盯住货币 的坚挺 而坚挺,存在汇率高估。 导火索的存在。如:一家重要金融机构的破产并引 起连锁反应、贸易(或经常项目)收支在长期顺差 的情况下突然转为逆差、经济增长速度突然放慢、 短期外债过多且偿付期过于集中而发生的临时性支 付危机、某项重大政策失当或宣布时机失当从而触 发或加剧市场上已经存在的贬值预期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