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敦煌”主题专练(论述类+人物传记)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莫高窟藏经洞的开启,历代之积文终成后世之瑰宝。
特别值得庆幸的是,锦绣的隋唐文化在敦煌卷子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敦煌石窟和敦煌遗书中呈现出来的隋唐文化,包括儒家、道教等中国传统文化,也有来自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还有从西方传来的景教、祆教、摩尼教文化。
一般认为,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外来佛教和佛教艺术刺激下,产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态。
它是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遗存。
隋唐时期是敦煌莫高窟造窟最多的时代,佛教艺术发展达到顶峰。
当时,雄伟、壮丽、宏大成为艺术家追求的时代风貌。
因此,塑像以整铺的群像为主,由一铺五身、七身而向九身、十一身发展,气势宏大,并出现了巨型造像。
一尊是武周延载二年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等造的第96窟北大像,高达33米;另一尊是开元年间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等塑的第130窟南大像,高26米。
同时,还出现了巨形经变画,一部经一幅壁画,如阿弥陀经变(西方净土变)、法华经变、东方药师经变等。
就敦煌遗书而言,因为它是佛教寺院的藏书,故其主体为佛教典籍,大约占到总数的90%左右。
其中,以传世佛经和未入藏佛典以及疑伪经为主。
尤其是疑伪经的出现和流行,据此可以了解当时民众的信仰和社会习俗等。
比如,《十王经》形象地展示了地狱的面貌,对了解隋唐五代中国地狱观念的演变和殡葬习俗具有重要价值。
敦煌遗书中还保存了800多件道经及相关文书抄本,其中超过半数的道教文献不见于传世的《道藏》。
比如,敦煌本《老子想尔注》和《无上秘要》《太玄真一本际经》等都非常具有价值。
唐代把来自西方的祆教、景教和摩尼教合称“三夷教”。
祆教,又称拜火教。
隋唐时期,敦煌和中原地区的一些地方都有祆教教徒活动。
例如,《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就记载有祆教寺院,主要信仰者为在华粟特人。
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在唐代被称为景教,唐太宗贞观九年传入中国,至唐武宗会昌五年被取缔。
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尊经》《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大秦景教宣元本经》等数件汉译景教经典,为研究景教提供了重要资料。
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创立的宗教。
在唐代,它曾合法流行了一段时间,安史之乱后高昌回鹘地区成为摩尼教的最后一片乐土。
敦煌遗书中保存了《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下部赞》和《证明过去因果经》三件摩尼教文献,非常珍贵。
敦煌画卷中的隋唐文化,是东西方文明碰撞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多元文化,是混杂居住于西域河西地区的汉族、粟特、于阗、回鹘、吐蕃、吐谷浑、龙家等交往形成的混合型文化。
季羡林先生曾多次强调,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
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敦煌扼据丝绸之路要冲、密迩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西交流的咽喉要道。
绚丽多彩的莫高窟艺术和国之瑰宝敦煌遗书,更是为隋唐盛世文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节选自陈大为《敦煌画卷展现了怎样的都会景象》2017年5月10日《解放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敦煌卷子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文化在敦煌卷子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B.敦煌石窟和敦煌遗书中呈现出来的隋唐文化,表现了包容性,既有中国传统的文化,也有外来文化。
C.研究人员一致认为,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外来佛教和佛教艺术刺激下,产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态。
D.隋唐时期建造的敦煌石窟最多,并且呈现出雄伟、壮丽、宏大的特点,体现的是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敦煌遗书主要是佛教典籍,对了解隋唐五代中国地狱观念的演变和殡葬习俗具有重要价值。
B.敦煌遗书中还保存了大量的道家典籍和文书抄本,是对我国道教典籍的丰富和有价值的补充。
C.从西方传人的袄教、景教和摩尼教在敦煌莫高遗书中也有记载,甚至有的教义典籍也有保存。
D.“三夷教”传人的时间各不相同,流行的区域也大小不一,其原因是或受到官府的限制,或受到战乱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敦煌画卷角度人手,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体察隋唐时期民众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样态。
B.敦煌画卷中的隋唐文化,是东西方文明碰撞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多元文化,也是多民族交往的混合型文化。
C.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是历史上地域广阔、影响深远的四个文化体系,而这四个体系的唯一交汇之地在中国。
D.敦煌扼据丝绸之路要冲,自古就是中西交流的咽喉要道,随着“一带一路”计划的推行,必将再次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之都。
【答案】(1)C(2)A(3)D【点评】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小题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其中,A项偷换概念,是十王经之类的疑伪经”对了解隋唐五代中国地狱观念的演变和殡葬习俗具有重要价值“,而非佛教经典。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其中,D项曲解文意。
”必将再次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之都”表达太过绝对,原文中并没有提到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韩国人的敦煌梦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在敦煌流沙的广漠之中,也有一粒沙,八年面壁,在莫高窟众佛千年冗长的温柔目光中,一笔一画地摹拓着心中的世界。
一个唯有菩萨端坐,有飞天歌舞,有自然与生命万世轮回的世界。
,这粒沙名叫煌沙,敦煌之沙。
“煌沙”这个意蕴深长的名字属于一位韩国画家--徐勇。
徐勇是第一个在中国获得敦煌学博士学位的外国人。
而他在敦煌学术上的成就源于他在上百个石窟里的8年苦修。
2007年2月9日下午,刚刚遢过论文答辩的徐勇喝了点酒。
土黄色的上衣,绛红色的丝巾,时尚的黑框眼镜,衬着飞红的面颊,加上说到激动时舞动的双手,属于艺术家的不羁气质彰显无疑。
这样一个不羁的人在八年前却被敦煌“俘虏”。
那一年,韩国人徐勇已在中国的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硕士毕业。
读硕士时,也已在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办过了两次个人展览,赞誉声一片。
但徐勇的心却无来由地发虚。
签证还有3个月,离校回国之前,徐勇独自去了敦煌。
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一见钟情,在他第一次看到敦煌时,只是觉得“比画册好而已”。
这一次,当苦闷的徐勇再次走进莫高窟,如雷轰顸、顿时彻悟,徐勇说:“不回国了。
”1998年,兰州大学敦煌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建立,韩国画家徐勇第一批考入学习。
“当年招这个学生我们也是战战兢兢。
从绘画角度研究敦煌学是我们的一个尝试。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徐勇的导师郑炳林招了这个外国画家当学生。
在中央美院学习的时候,徐勇只学了4个月的中文,但这不妨碍他画画。
要读个敦煌学博士,就没那么简单了。
“除了画画,还要听课,还要看书。
看韩文也罢,看汉文?”徐勇指着自己的脑袋说,“我的白头发多了很多。
”对徐勇而言,这些困难都不是问题。
“关键是敦煌,敦煌的菩萨喜不喜欢我。
”在曾经迷惘过的徐勇看来,敦煌的壁画太美了,“经过1500年,那些壁画已经是自然的一部分。
”自然是徐勇对敦煌的最高评价。
对着莫高窟临摹,一画就是一天,在他眼里,“那些壁画整幅看,好看,一个小局部也好看。
我跟那些画像有交流。
”临到一根线描到一个色,他会对着墙壁自言自语:“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呢?非常非常好,你看你看,天才画的。
”临摹了一段时间后,徐勇开始思索,“壁画是可以临摹的,但画家徐勇呢?在哪里?”他觉得临摹是为了应用,怎么将临摹的心得用到自己的作品中?爱思考的徐勇很快创作出有自己影子的作品。
这些作品先后在北京、韩国展出,反响热烈。
2007年2月9日,在徐勇的博士论文答辩现场。
专家一致认为,他用汉语所做的论文《敦煌壁画材料研究》将敦煌壁画绘制技法同敦煌壁画材料相结合,从美术史的角度进行学术探讨,这是前人没有涉猎过的角度领域,切入点新颖,对敦煌石窟艺术研究有着重要贡献。
八年厮守,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结局。
在许多人看来,一个韩国人在沙漠里一待就是八年,不能想象。
徐勇却认为,那是再享受不过的一段时光了,“吃过早饭,画画;吃过午饭,画画;吃过晚饭,画画;第二天醒来,还是画画。
”在韩国,研究敦煌学的人不多,且多侧重于文学方面。
徐勇说有人比他研究得好,但在韩国,徐勇等于敦煌,因为没有人能在敦煌待那么久。
徐勇每次回韩国,都能成为明星。
报纸、电视、电台,报道的标题就是“徐勇回来了!”在韩国,徐勇的身份是大学教授,教授徐勇在韩国很忙,办展览、开讲座、当嘉宾,场合不同,所说主题却只有“敦煌、敦煌、敦煌”。
在徐勇的影响下,敦煌的知名度提高了。
很多韩国人对敦煌产生了兴趣,他们的旅游目的地多了中国甘肃。
对于未来的日子,徐勇心里有数:“做桥梁是我的责任,让两国在敦煌学方面好好交流。
以前我是学生,现在我是老师,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对于未来的日子,徐勇早有打算:“韩国的假期很长,有三四个月。
一放假,我就带着学生来敦煌,喝啤酒吃烤肉,吃过早饭,画画;吃过午饭,画画;吃过晚饭,画画;第二天醒来,还是画画。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
A.徐勇,这个韩国人,曾在敦煌的上百个石窟里苦修8年,而成为第一个以自己敦煌学术上的成就享誉中外的外国人。
B.敦煌莫高窟有强大的魅力,徐勇心甘情愿成为它的俘虏。
徐勇对敦煌不是“一见钟情”,而是相处日久慢慢培养出“感情”。
C.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招了徐勇这个外国画家当学生,内心也是战战兢兢,因为从绘画角度研究敦煌学还只是一个尝试。
D.徐勇开始对着莫高窟临摹,用这种方式与画像交流。
后来徐勇不满足于只是临摹,他将临摹的心得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创作出有自己影子的作品。
E.本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以平实的笔触叙述了一个外国人与敦煌结缘的故事,很有感染力。
(2)本文讲述“一个韩国人的敦煌梦”,这个敦煌梦有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