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简答题3.0

古代文学简答题3.0

简答3题每道10分离骚最引人注目的哪两个意象,在诗歌中起什么作用?答:香草和美人。

香草美人手法在诗歌中起着比兴、比喻的作用。

美人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香草在《离骚》中种类繁多,其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先秦诸子散文分为哪几个阶段,每阶段代表人物与作品。

答: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论语》、墨子的《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

战国中期为第二_阶段,代表作是孟子的《孟子》、庄子的《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韩非子的《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为什么说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是平淡?答: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种平淡自然的境界。

其成因来自诗人在诗中表现的平和心境和淡泊的人生旨趣,其表征则在于诗歌语言的质朴平易,以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意象的生活化、日常化,并在其境界中充分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恬淡优美,其极致则臻于物我浑融的“无我之境”。

简要分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

答: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

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为什么古典诗歌在唐代取得高度成就?#答: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

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

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

答:李白集入世、隐逸、求仙、任侠于一身,世界观比较复杂,但诗歌创作的主要顿向是积极入世,他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既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国力,也反映了盛唐气象背后的危机及危机爆发后的悲剧。

主要内容为: (I) 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如《将进酒》、《行路难》。

(2) 反权贵、反传统的傲岸精神。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3) 描写并赞美祖国山川,大略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的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天真的情怀。

如何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答:《长恨歌》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白居易的本意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所以,诗的前一部分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贵妃的专宠有所讽刺。

但是,一方面由于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毕竟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五十年太平天子”和悲剧的承担者,所以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着同情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使得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

这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彼此纠缠的现象。

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

因而《长恨歌》留给读者的,主要不是对唐明皇和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批判,而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感动。

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书摩请蓝田烟雨图》)答:一、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微妙的心理感受,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二、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恰当的构图在诗里表现出来,三、以禅入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

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王维的诗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中唐前期,诗歌有什么特色?答:中唐前期的代表人物刘长卿、韦应物、戴叔伦及“大历十才子”大多生于开元盛世,又都经历了“安史之乱”,一方面,受到盛唐精神的感染和盛唐艺术的熏陶,诗歌中也会表现出对盛唐气象的继承,如诗中表现出追求建功立业的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边塞诗中也流露出英雄豪情和爱国精神、表现出昂扬的感情基调和壮大的气概,仍然关注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另方面,时代的盛衰变化在他们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失落,热切的仕进欲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回避现实、吟咏山水、称道隐逸,遂诗坛的主要倾向。

除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琐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这种时代风尚和人生情趣又影响到他们的审美情趣。

诗歌中开元、天宝盛世时的理想色彩、浪漫情调逐渐消退,艺术上追求冲淡平和,追求淡远韵味,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谈谈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性情。

答: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在三个方面显得很突出:一、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 二、本色而不雕琢,读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虽美,却是丽质天成,不靠容饰和词藻; 三、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

(补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后主李煜经历了人世间最大的不幸,体验了人生最深的悲慨。

尤以其亡国后的囚徒生活最为悲怆。

李煜后期从一一个封建帝王一下子沦为-一个受人蹂躏,任人宰割的阶下囚。

这天堂与地狱的鲜明对比,这血淋淋的现实在李煜心理上不啻是一-种大地震的效应。

可以说彻彻底底震撼了他的整个心灵。

后期词作突破了词的哀愁风格,喊出了自身的血泪衷曲。

正如刘永济在《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所说:“昔人谓后主亡国后之词,乃以血泪写成者,其言真切出于肺腑也。

”如《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疊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本词描写亡国前后对比,景物依然,人事全非。

上片有限春光的实景和无限凄凉的心境形成尖锐的对照。

小小寂静的庭院荡漾着春日的生机与希望,歌唱着生命的复苏和延续。

然而,小院的主人却是个毫无指望的因徒。

他独自凭栏,黯然无语。

耳畔竹声,眼前新月,却似当年,然而“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浪淘沙》)。

下片今与昔形成鲜明的对比。

想当年池水初融,歌宴早已开始。

春夜香印成灰,烛:明代月,画楼春深,君王心醉。

忽然,词人陡然从回忆中惊醒,回到可悲的现实。

满鬓霜雪,愁思难任。

这首词以血泪写成,两个九字长句诉得真切,声香真色,称之为“绝调”、“神品”也不为过。

唐圭璋《唐宋词选释》:“‘满鬓’句,勒转今情,振起全篇。

自摩白发穷愁之态,尤令人悲痛。

”李煜后期的词和人类这种悲哀深沉的忧患意识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词悲怆凄凉,展现了深沉的愁恨与忧愤。

亡国之声哀哀欲绝,滴滴血泪。

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

他在亡国后不曾冷静地自省,而是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人生愁恨何能免”“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把自身所经历的一-段破国亡家的惨痛遭遇泛化,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与意义,通向对于宇宙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

王国维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人间词话》十五)正是由于李煜以其纯真, 感受到了“人生长恨”、“往事已成空”那种深刻而又广泛的人世之悲,所以其言情的深广超过其他南唐词人。

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煜最后一首感怀故国的名作。

词人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在梦境和现实情况的强烈对比中,来抒发自己浩渺无边的愁恨。

此词意境大,感慨深,力量充沛,具有感召人心的强烈的魄力。

不尽是凄苦,而且是悲愤。

以自己无可奈何的感受,向人们提出了真诚的诉说,表达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所产生的思想情感,虽居于个人特殊情况,.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足以感动不同的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一切人。

)简要分析苏轼对词的改革#答:苏轼大胆突破了词为小道的传统观念,破除了诗尊词率的偏见,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认为词为诗之苗裔,将词提高到与诗相同的地位,为革新词体、词风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道路。

在诗化理论的指导下,苏轼开拓了词体堂庑。

苏词不仅内容开阔,而且表现重点有所转移,苏轼则把词作为文人言志抒怀的工具。

前代词人多男子而作闺音,苏轼则更多的表现自我。

苏轼倡导词之诗化,一个重要内涵是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改变了人们于词独重女音、偏尚婉媚的观念,苏轼革新词风从力辟柳永开始,对浮靡词风的强烈不满;关于苏词是否合乎音神的问题,宋人意见难以统一,但苏轼并非不懂音律,只不过他并不对音律谨守不渝。

苏轼给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为词坛开创一.种新的风格和美感,提高了词品,提升了词的地位,从苏轼开始,词的小道、卑体的形象逐渐开始了转变,苏轼对词的发展可谓功莫大焉。

简要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答一:(1) 辛词创造了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转换。

(2) ”以文为词”将古文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3) 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答二:(1)豪放中见沉郁的独特风格。

(2)善于运用幻想、夸张和拟人化等手法。

(3)擅长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藏微曲折地抒写内心。

(4) 大量使用典故。

(5)高超的语言能力,广泛地吸收前代诗文、经史及当时口语。

补充: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

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