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古代文学——简答题1、《过秦论》的写作特点:(1)用反复的对比映衬突出其最后的中心论点,造成强大的感情落差,使作品呈现大起大落的气势。
A秦朝兴盛期的天下无敌和灭亡时的不堪一击相对比。
B秦始皇子孙万代为天子的愿望和秦朝三主而亡的历史事实相对比。
C陈胜的起义军和六国诸侯进行对比。
(2)文章不仅以道路、以逻辑力量服人,而且以感情、以气势的作用动人。
A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
B使用了大量的铺比,大量的夸张渲染。
C一系列关联词与语气词的运用,从而使文章给人一种蝉联不绝。
周回反复,一唱三叹的无穷韵味。
2、汉大赋的体制特点:散体大赋(又称新体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
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分较多,铺陈文采,以歌颂为主。
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功能。
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京都、宫苑、山川等壮丽事物,以及诸侯、帝王的政治、军事、射猎等生活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则是成熟之作。
主要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3、枚乘的《七发》值得注意的方面(书158-160):(1)对先秦文学的借鉴(2)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3)移步换形和铺夸手法的运用。
(4)《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2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4、扬雄之赋(书164-165):其辞赋创作可以44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有《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等作品。
《蜀都赋》为后世京都大赋之先声。
后期有《解嘲》、《太玄赋》、《逐贫赋》和《酒赋》等。
杨雄在晚年对赋的评判性的观点,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等。
5、《史记》的叙事艺术(书175-176):(1)对历史人物特征的准确捕捉和精心选材。
如李斯自私、李广善射、扁鹊擅医、信陵君好客、王温舒残酷等。
在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大事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时,也不排斥小事。
互见法:即把某一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他本人的传记里,而写入他人的传记中。
如“鸿门宴”一事,在《项羽本纪》中详写,在《高祖本纪》中略写。
(2)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和虚实相生手法刻画人物。
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的描写,即是通过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鸿门宴》作者只实写了项羽、刘邦一席,而对其他人物包括诸侯王及主要将领则是虚写。
(3)《史记》中还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画人物。
如《魏公子列传》中信陵君迎“大梁夷门监者”侯生的经过,即综合运用三种手法。
6、《史记》的风格特征(书181-183):(1)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名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
(2)浓郁的悲剧气氛《史记》也成功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
(3)强烈的传奇色彩司马迁喜欢猎奇,把许多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
7、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1、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悲苦与反抗。
如《东门行》2、表现游子的漂泊之悲。
如《艳歌行》3、描写爱情、婚姻与家庭问题。
如《白头吟》、《陌上桑》8、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手法是:(1)选择富有表现力的镜头。
两汉乐府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题在选择叙事对象是,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
(2)情节比较完整曲折。
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是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是撷取一二个生活片段,那些代表性的作品都讲述了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
(3)人物形象各具特色。
塑造了一批批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各具特色,绝无雷同。
(4)详于叙事二而略于抒情,叙事详略得当。
(5)寓言体的创作。
两汉乐府有多首寓言诗,是汉乐府叙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汉乐府诗的一个特点。
9、《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与思妇的闺愁。
有的抒写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成为《古诗十九首》的一大主题。
\如《涉江采芙蓉》;有些诗从女性的角度写相思之苦,殷切盼望游子早归,如《明月何皎皎》:“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2)表达渴望进入仕途,能够建功立业的壮志抱负。
\如《今日良宴会》。
一旦在仕途中遇到挫折,无法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便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及时行乐。
(3)有些诗歌表达希望在短暂的一生中能够使自己扬名后世,追求自身的不朽价值。
\如《回车驾言迈》中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4)有的诗歌揭露现实黑暗,抨击末世风俗。
在追求功名利禄时,得意者一朝成功,便置同门亲友利益于不顾,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良知。
\如《明月皎夜光》说:“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表达出对世态炎凉的怨愤之情。
10、《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1)长于抒情。
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手法;或融情于景,或寓景于情;或以事传情。
A、用比兴手法,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有味。
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行行重行行》)B、融情于景,寓景于情,则使情、景密切结合,达到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景语变成情语。
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河畔草》),以生趣盎然的春色美景反衬“荡子妇”孤独、寂寞的伤情,其情愈见其哀。
C、以事传情即选择最能表现主人公情感的事件进行渲染,从而达到抒情的效果。
如《西北有高楼》写一个具有建功立业之志的文士的复杂心情,就是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进行的。
(2)《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厚。
借鉴民歌手法,务求平淡,语言浅显,但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11、曹植后期诗歌的思想内容(书26-27):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其内容可分为四类:一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
如《野田黄雀形》二是以思妇、弃妇形象寄托身世,言志抒情。
如《七哀》描写思妇怀念游子的哀怨,主旨在于托男女以喻君臣,吐露作者对曹丕父子压制自己的怨恨。
三是表现壮志难酬的愤激不平之情的述志诗,曹植用世之心,屡屡诉诸诗赋。
如《杂诗》表达愿为伐吴效力,但报国无门,充满了感慨之音。
吁嗟篇》一诗以转蓬自喻,形象地描写出“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
写出漂泊不定的生活,显示了内心的悲愤。
四是游仙诗,曹植在现实中抑郁不得志,于是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从而写出一些游仙诗。
如《远游篇》《游仙诗》、《仙人篇》等,虚构出纯洁明净的神仙境界,与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形成对比,寄托了自己美好的理想。
12、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书63-64):(1)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現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如《归园田居》其一守拙与设俗、园田与尘网,体现出诗人归田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2)有的田园诗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真实而又具体。
如《归园田居五首》其三。
诗歌写出了由仕途归隐田园的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3)有的田园诗写自己的穷困生活和农村的凋敝状况。
如《归园田居》其四。
通过诗可以隐约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荒凉衰败的面貌。
(4)追求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13、陶诗的艺术成就:(1)陶诗的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创造了平淡与淳美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
日常生活诗化,是他的开创,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了审美对象。
注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話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呈現出清明淡远的意境,达到前所未有的美学境界。
(2)陶诗的另一显著特色是情、景、理、事的和谐交融。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可为代表。
通篇没有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
给读者的,不仅有艺术上的满足,而且有思想上的启迪。
(3)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的语言质朴而简炼,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饰,而是努力寻求精当的语句,自然贴切,恰到好处。
描寫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雞犬、豆苗、桑麻、窮巷等,這些平常事物一經詩人點化便有生活情趣,出現警策。
(4)其散文以《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为最有名。
(5)陶渊明的辞赋主要有《归去来兮辞》。
14、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书88-89):(1)从写意到摹象。
陶侧重写意,谢侧重描摹山水景观。
(2)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诗启示性强,谢诗写实性强。
15、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有如下特色:(1)客观精细地描绘山水景物之本来面貌,揭示山水景物固有的美感。
(2)从艺术表现上看,谢诗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精雕细刻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
(3)谢灵运山水诗有一基本的结构模式:即通常采取“记出游——写景物——抒理思”的三段式结构。
单一而少变化。
前后两部分往往枯燥乏味,有价值的主要是中间部分。
这种结构模式必然带来有句无篇——有名句而少佳篇的缺陷。
(4)大谢山水诗总体风格是富艳精工,典丽厚重。
16、鲍照对七言体的贡献: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五言句与七言句交错使用,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17、谢眺的贡献(书104-106):其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
体现在:(1)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的手法,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避免了大谢诗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之弊,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了清新流丽的风格。
(2)在新体诗的探索方面,他将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诗音调和谐,体现出圆美流转的特点。
谢朓善于熔裁警句,警句对仗工整,清新隽永,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
18、北地三才:(1)温子昇:在北朝享有盛名,曾被梁武帝誉为“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魏书》本传),诗风清婉,辞藻华美,讲究对偶,近似南朝。
代表作《捣衣诗》写秋夜闺中女子思念远戍亲人的深长情思及对和平团聚的渴望。
(2)邢邵:有“北间第一才士”之美誉,诗文以模仿魏晋或南朝人为主,尤好沈约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