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第十一节代词一、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可以分为三类:指人、指事物、指处所。
其中存在着交叉的现象。
疑问代词在句中主要做主语、宾语、定语,状语。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何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二、指示代词古代汉语中的指示代词在句中主要做主语、宾语、定语。
其系统较为复杂,分以下五类。
1、特指与泛指代词之、兹、其2、近指代词此、是、斯3、远指代词彼、夫4、谓词性指示代词尔、若、然5、特殊指示代词焉、诸三、人称代词在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余、予、朕(秦始皇以后,只限于皇帝本人使用)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3、第三人称代词(上古无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使用指示代词来兼指)彼、之、其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同一个词既可以用于单数,又可以用于复数。
第一二人称代词后也可加“侪、属、曹、辈”表示复数。
四、无定代词1、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或2、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莫五、辅助性代词1、所“所”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
所字结构分为以下三类:(1)所+动词(2)所+介词+谓词性成分(3)所+(介词)+谓词性成分2、者“者” 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
者字结构分为如下两类:(1)谓词性成分+(动词、形容词、数词)+者(2)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思考与练习一、根据本节常识,列表说明古代汉语代词的类别,各自的语法功能和表达的语义。
二、把下列各句译为现代汉语,并说明“孰与”的用法。
(1)沛公曰:“(项伯)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2)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史记·曹相国世家》)(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三、指出下列句中的无定代词,并译为现代汉语。
(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2)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孟子·许行》)(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5)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战国策·齐策一》)四、分析下列句中的“所”字结构和“者”字结构,说明它们的构成成分,并译为现代汉语。
(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史记·项羽本纪》)(2)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3)(此)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4)诺,恣君之所使之。
(《战国策·赵策四》)(5)所杀大臣,多吕后力。
(《史记·吕太后本纪》)(6)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
(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7)身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司马迁《报任安书》)(8)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宁问》)(9)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荀子·议兵》)(10)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第十二节副词一、时间副词时间副词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表示情况出现和动作进行时间。
按照时间可分为四小类:(一)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有“向(嚮、鄉)、既、已、业、尝、曾”等。
(二)表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有“方、正、适、会”等。
(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有“行、将、且”等。
(四)表示动作行为时间的久暂,有“俄、暂、常、雅、素”等。
二、范围副词范围副词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施行者的范围、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或者其他事物的数量范围的。
可以分为两小类:(一)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有“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等。
(二)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亶)、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
三、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表示行为、性状、数量多少的程度的,可分三类:(一)表示程度高的副词,有“最、至、极、绝,大、太,殊、特、尤,良、甚”等。
(二)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有“少、略、微、稍、颇”等。
四、情态副词情态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速度和频率的副词,可以分为三小类:(一)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常用的有“俱、并,间、微、窃、故、固”等。
(二)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速度,常用的有“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等。
五、语气副词语气副词是用在谓语(包括名词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前面表示说话人的各种语气,对谓语仍起修饰作用的副词。
按照不同的语气,可分为五小类:(一)表示确认的语气,常用的副词有“乃、即、必、定、诚、信、果”等。
(二)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常用的副词有“其、盖、殆”等。
(三)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常用的副词有“曾”。
(四)表示祈使语气,常用的副词有“其”。
(五)表示反诘的语气,常用的副词有“岂、其、庸、巨(詎)、宁”等。
六、否定副词否定副词是表示对情况、行为或性状的否定的副词。
常用的有“不、弗、毋(無)、勿、未、非、否”等。
七、指代性的副词“相”和“见”“相”和“见”是两个特殊的副词,它们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作状语,动词后面的宾语不再出现,“相”“见”起了指代宾语的作用。
八、谦敬副词古人在交际活动中,常在动词前用一些词语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或自谦,这些词原来多为动词或形容词,现在虚化为副词,叫谦敬副词。
分为以下两类:(一)表敬副词,常用的有“请、敬、谨、幸、惠、辱、垂、蒙” 等。
(二)表谦副词,常用的有“敢、窃、忝、伏”等。
[思考与练习]一、古代汉语副词同现代汉语副词在语法功能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是什么?二、在下列句中填入适当的否定副词。
(1)风之积也()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2)清风徐来,水波()兴。
(苏轼《前赤壁赋》)(3)故()登高山,()知天之高也;()临深谿,()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4)虽有嘉肴,()食,()知其旨也。
(《礼记·学记》)(5)公曰:“衣食所安,()敢专也。
”对曰:“小惠未徧,民()从也。
”(6)硕鼠硕鼠,()食我黍。
(《诗经·魏风·硕鼠》)(7)()友不如己者,过则()惮改。
(《论语·子罕》)(8)己所不欲,()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9)距关,()内诸侯。
(《史记·项羽本纪》)三、根据本节常识,列表说明古代汉语副词的类别,各自的语法功能和表达的语义。
第十三节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3)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以”字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等。
(4)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这种“以”字结构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以”字可译为“把”或不译。
(5)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以”字结构一般作状语,“以”字可译为“因为”、“由于”。
(6)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以”字结构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种用法的“以”相当于“于(於)”,可译为“在”。
这六种用法中,表示工具、手段的用法是基本的,其他用法都是由此逐步扩展而来的。
介词“以”还可构成“有以”、“无以”和“以故”、“以此”、“以是”、“是以”等凝固结构。
动词“以”和介词“以”的主要区别是:“以”字结构独立作谓语,即为动词;作状语或补语,即为介词。
3、因介词“因”组成的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趁着……”、“通过……”之类的意思。
(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之类的意思。
这种用法大约在秦汉之后才出现。
4、为介词“为”的用法主要有五种:(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这种用法今天仍然保留着)。
(2)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
(3)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4)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这是从第一种用法引进服务对象转移而来的。
(5)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名词(或代词)+所+动词”的句式,读作wãi。
介词“为”和动词“为”的主要区别是:介词“为”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作状语,动词“为”带宾语在句中作谓语中心语。
前一个读作wâi,后一个读作wãi。
5、与介词“与”的用法主要有三种:(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