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铁基坑监测总结

地铁基坑监测总结

天津地铁6号线土建施工第八合同段施工监测总结报告编制:审核:审批:2015年10月1.总体概述 (1)1.1工程位置 (1)1.2工程简况 (1)1.3 沿线周边环境 (1)1.4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1)2.编制依据 (3)3.监测范围及内容 (3)4.车站基坑监测点位(孔)布设情况 (4)4.1围护墙顶水平位移、沉降点位布设情况 (4)4.2 围护结构变形布设情况 (4)4.3 地面沉降点位布设 (4)4.4地下水位点位布设 (4)4.5 支撑轴力点位布设 (4)4.6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布设 (5)4.7 管线监测点位布设 (5)5.监测控制值 (6)6.车站主体部分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7)6.1 基坑周围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 (7)6.2 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7)6.3 围护体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8)6.4 围护体顶部垂直位移监测 (9)6.5 地表沉降监测 (10)6.6地下水位监测 (10)6.7支撑轴力监测 (11)6.8围护体、土体内部水平位移观测数据 (12)7.结论 (16)8.致谢 (17)9.监测测点布置图 (17)1.总体概述1.1工程位置车站位于中山北路路中,横跨养鱼池路,中山北路交通翻交至北侧导行,导行路距离基坑10m。

养鱼池路交通导改至车站盖板上方。

车站主体基坑西南侧距十四中学教学楼(四层、浅基础)16.9m。

1.2工程简况基坑总长286.8m,其中:标准段基坑长256m,净宽21.1m,开挖深度17.5m;两端头井基坑长15.4m,净宽24.9m,开挖深度19.2m。

围护结构采用800mm厚地下连续墙,地下连续墙长31.4m。

地下连续墙与主体结构内衬墙组成复合结构,车站采用明挖顺筑法施工(局部采用盖挖顺筑法施工)。

基坑监测等级为一级。

1.3 沿线周边环境十四中教学楼(位于车站西南侧,距离端头井16.9m,条基,四层框架结构)。

天津泰嘉热力管理中心中山北路供热站辅助房(位于车站西南侧,距离端头井9.7m,条基,一层砖混)。

河北饭店(位于车站西南侧,距离端头井25m,条基,四层砖混)。

中山北路管线均距离基坑较远,养鱼池路横跨车站逆做顶板上方管线中DN1000铸铁水管与Φ1000钢筋砼雨水管为二级风险源,设计变形控制参考值为20mm。

1.4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1.4.1 工程地质天津地处华北平原,属海积、冲积低平原。

本场地位于中山北路上,地势较平坦,各孔孔口大沽高程介于1.98~1.45m之间。

根据本次勘察资料,该场地埋深60.00m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按成因年代可分为以下10层,按力学性质可进一步划分为18个亚层,自上而下分别为:①1层杂填土;①2层素填土;③1层粘土;③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④1层粉质粘土;④2层粉土;⑥3层粉土;⑥4层粉质粘土;⑦层粉质粘土;⑧1层粉质粘土;⑧2层粉土;⑨1层粉质粘土;⑨2层粉砂;⑩1层粉质粘土;⑪1层粉质粘土;⑪2层粉砂;⑪3层粉质粘土;⑫1层粉质粘土;1.4.2 水文地质根据地基土的岩性分层、室内渗透试验结果,场地埋深50.00m以上可划分为3个含水层:潜水含水层为:①1层杂填土、①2层素填土、③1层粘土、③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④1层粉质粘土、④2层粉土、⑥3层粉土、⑥4层粉质粘土。

含水介质颗粒较细,水力坡度小,地下水径流十分缓慢。

排泄方式主要有蒸发、人工开采和向下部承压水、地表水体渗透。

⑦层粉质粘土及⑧1层粉质粘土属不透水~微透水层,为潜水含水层与其下承压含水层的相对隔水层。

第一承压含水层为:⑧2层粉土、⑨2层粉砂,该承压含水层水头大沽标高为0.12m。

⑩1层粉质粘土、⑪1层粉质粘土为该承压含水层隔水底板。

第二承压含水层为:⑪2层粉砂,该承压含水层水头大沽标高为-1.02m。

⑪3层粉质粘土、⑫1层粉质粘土为承压含水层隔水底板。

第一、二层承压水间隔水层厚4.65m-10.1m地下水的温度,埋深在5.00m范围内随气温变化,5.00m以下随深度略有递增,一般为14~16℃。

根据勘察资料,本场地地下潜水在干湿交替的情况下,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在无干湿交替的情况下,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

本场地第一承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中等腐蚀性;本场地第一承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根据室内渗透试验,结合场地场地东侧金钟河大街站抽水试验结果,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提供埋深约50m 以上各层土的渗透系数及渗透性如下表2.编制依据(1)《地下铁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年版);(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4)《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5)《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6)《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8)《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0)《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3.监测范围及内容根据施工设计图纸规定基坑施工的平面影响范围以两倍基坑开挖深度(H)确定,则北宁公园站平面影响范围为34m,即在距基坑34m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及建筑物作为本工程监测保护的对象。

为了及时收集、反馈和分析周围环境及围护结构在施工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确保施工安全。

根据施工现场环境条件及围护设计单位规定的本工程变形控制保护等级为一级的要求,确定本工程设置以下几方面监测内容:(1)、围护墙顶水平位移、沉降;(2)、围护结构变形;(3)、地面沉降;(4)、地下水位;(5)支撑轴力;(6)建筑物沉降;(7)管线沉降。

4.车站基坑监测点位(孔)布设情况4.1围护墙顶水平位移、沉降点位布设情况在基坑压顶梁上每隔20m布设一个点,共32个,水平位移与墙顶沉降点位公用。

4.2 围护结构变形布设情况在围护结构内部共布设32根测斜管。

4.3 地面沉降点位布设在基坑周围共布设16个监测断面共计128个地表沉降监测点。

4.4地下水位点位布设在基坑周围共布设10个水位监测孔。

4.5 支撑轴力点位布设共选7个监测断面,7组钢筋计。

4.6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布设在基坑周围共布设15个建筑物监测点。

4.7 管线监测点位布设在基坑周围共布设18个管线监测点5.监测控制值6.车站主体部分变形监测数据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我公司根据天津地铁6号线北宁公园站基坑的施工进度先后进行了10个项目的监测。

现对整个期间的数据分析如下:6.1 基坑周围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在基坑周围建筑物共布设了15个监测点,具体点位见(监测点布设图)我公司根据施工进度与2013年4月18日对建筑物进行首次观测,只2014年6月25日东区最后一段顶板浇筑完毕,然后又连续观测到2014年9月18日,总518天。

累计最大沉降点JGC-13,最大累计为3.76mm,沉降速率为0.007258mm/d。

最小累计沉降点为点JGC-15,沉降量为1.99mm,沉降速率为0.003841mm/d,整个过程变化量均在控制范围内。

基坑监测正常。

图1建筑物沉降变化历时曲线6.2 地下管线沉降监测在基坑周围管线的点共布设了18个污水管线监测点,具体点位见(监测点布设图)我公司根据施工进度与2013年9月21日对地下管线进行首次观测,只2014年6月25日东区最后一段顶板板浇筑完毕,然后又连续观测到2014年9月18日,总共362天。

西区观测至2015年4月底。

累计最大沉降点GCG-11,沉降量为-14.28mm,沉降速率为-0.03944mm/d。

累计最小沉降点为点GCC-17,沉降量为-1.60mm,沉降速率为0.0044mm/d,整个过程变化量均在控制范围内。

基坑监测正常。

图2 地下管线沉降历时曲线图6.3 围护体顶部水平位移监测在基坑围护体顶部水平位移的点共布设了32个监测点,具体点位见(监测点布设图)我公司根据施工进度与2013年10月31日对围护体顶部水平位移进行首次观测,只2014年6月25日东区最后一段顶板浇筑完毕,然后又连续观测到2014年9月18日,总共239天。

西区观测至2015年4月底。

累计最大变形点ZQS28,变形量为12.96mm,变形速率为0.0402mm/d。

累计最小变形点为点ZQS01,变形量为5.41mm,沉降速率为0.0168mm/d,整个过程变化量均在控制范围内。

基坑监测正常。

图3围护体顶部水平位移变化历时曲线6.4 围护体顶部垂直位移监测在基坑围护体顶部垂直位移的点共布设了32个监测点,具体点位见(监测点布设图)我公司根据施工进度与2013年10月25日对围护体顶部水平位移进行首次观测,只2014年6月25日东区最后一段顶板浇筑完毕,然后又连续观测到2014年9月18,总共245天。

西区观测至2015年4月底。

累计最大沉降点ZQC29,沉降量为21.89mm,沉降速率为0.0893mm/d。

累计最小沉降点为点ZQC15,沉降量为10.22mm,沉降速率为0.0417mm/d,整个过程变化量均在控制范围内。

基坑监测正常。

图4围护体顶部垂直位移测点历时变化曲线图6.5 地表沉降监测在基坑周围地表沉降的点共布设了128个监测点,具体点位见(监测点布设图)我公司根据施工进度与2013年8月3日对围护体顶部水平位移进行首次观测,只2014年6月25日东区最后一段顶板浇筑完毕,然后测点连续观测到2014年9月18日,总共410天。

西区观测至2015年4月底。

累计最大沉降点DBC-11-03,沉降量为-37.05mm,沉降速率为-0.0903mm/d。

累计最小沉降点为点DBC-16-07,沉降量为0.97mm,沉降速率为0.0023mm/d,整个过程变化量均在控制范围内。

基坑监测正常。

图5地表沉降变化历时曲线6.6地下水位监测在基坑周围地下水位的点共布设了10个监测点,具体点位见(监测点布设图)我公司根据施工进度与2013年10月25日对围护体顶部水平位移进行首次观测,只2014年6月25日最后一段顶板浇筑完毕,然后又连续观测到2014年9月18日,总共328天。

西区观测至2015年4月底。

在整个监测过程中,水位变化最大的为DSW2-3最大水位1740mm。

基坑监测正常。

图6地下水位变化历时曲线6.7支撑轴力监测根据工程需要,在北宁公园站基坑轴力监测,一共设置了7道混凝土支撑,相应布设了7个监测断面,21个钢支撑中布设了21个轴力计。

(详见监测点布设图)在整个监测过程中,第一道混凝土支撑最大受力4831.619KN,第二道钢支撑最大受力1381.542 KN,带三道钢支撑最大受力715.289 KN,端头井第四道最大受力1122.578 K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