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铁明挖基坑监测方案

地铁明挖基坑监测方案

目录1工程概况 (1)1.1工程概况 (1)1.2自然条件 (2)2监测目的和依据 (3)2.1监测目的 (3)2.2监测技术依据 (4)3监测内容及项目 (4)4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 (6)4.1监测总体原则 (6)4.2沉降监测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布置 (7)5监测点布置 (9)5.1沉降监测点埋设 (9)5.2围护墙(桩)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埋设 (11)5.3支撑轴力监测点埋设 (12)5.4地下水位监测点埋设 (13)5.5基坑围护墙顶水平位移、沉降监测点埋设 (14)6变形监测点保护及意外情况处理 (14)6.1变形监测点的保护措施 (14)6.2意外情况的处理 (14)7监测方法及精度 (15)7.1基准点及工作基点联测及复测 (15)7.2地表沉降监测 (17)7.3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 (18)7.4周边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18)7.5地面建筑物裂缝观测 (18)7.6周边建筑物倾斜和位移监测 (18)7.7围护墙(桩)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19)7.8支撑内力监测 (20)7.9地下水位监测 (20)7.10基坑及周边环境描述 (21)8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21)8.1监测报警 (21)8.2监测变形异常时的措施 (22)9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22)9.1监测数据的检核 (22)9.2监测数据处理 (23)9.3数据分析与信息反馈 (27)10技术成果资料 (29)10.1监测日报 (29)10.2周报、月报、年报 (30)10.3监测总结报告 (30)11项目组织计划 (31)11.1监测人员配备 (31)11.2监测仪器配备 (31)12作业安全及管理制度 (32)12.1安全生产措施 (32)12.2人员安全管理措施 (33)12.3测试仪器及数据安全管理措施 (33)12.4应急预案措施 (33)13质量保证措施 (34)13.1质量目标 (34)13.2人员、设备控制 (34)13.3数据质量控制 (35)14补充说明 (35)15附录 (35)1工程概况1.1工程概况1.2自然条件1.2.1气象水文X地区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侧,气候为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近10年平均气温为12.5~13.7℃。

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

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

X市冻结线深度为0.8m。

1.2.2地形地貌本工程地貌为冲、洪积平原,地形略有起伏,自然地面标高一般在29.32~37.18m之间,本段地貌单元为清河故道与古金沟河故道之间的台地区。

1.2.3工程地质本工程自然地面下至55m深度范围内地层以粘性土、粉土及砂土层为主,分布有连续的卵砾石层。

一般自上而下可分为人工堆积层和第四纪沉积层两大类,表层主要以厚0.8~8.8m人工堆积的粉土素填土、杂填土为主,一般结构松散,含有物较复杂,物理学性质较差;人工堆积层以下为厚度较大的第四纪沉积粘性土、粉土及砂卵石层,该组地层土质结构较好,土质均匀,物理力学性质较好。

本工程土层划分为人工堆积层、第四纪全新世新近沉积层、第四纪全新世冲洪积层、第四纪晚更新世冲洪积层共四大层。

人工填土层层底标高为19.97~38.36m,第四纪全新世新近沉积层层底标高为19.96~35.82m,第四纪全新世冲洪积层层底标高为8.64~24.40m。

1.2.4水文地质根据水文地质资料,本段线路赋存五层地下水,地下水类型分别为上层滞水(一)、潜水(二)、层间水(三)、承压水(四)和承压水(五)。

本标段潜水(二)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侧向径流补给,以侧向径流、越流和人工开采的方式排泄;层间水(三)、承压水(四)和承压水(五)主要接受侧向径流及越流补给,以侧向径流、向下越流补给的方式排泄。

地下水特征表如下图所示:1.2.4工程环境在1号风井西北侧有西南至东北走向下埋直径2.2米输水管三根。

在2号风井东南侧有东西走向转北方向下埋10kv高压电缆一根,东侧有南北走向Φ2200mm自来水管三条,东侧改移后的暗埋排水管一条,西侧与南侧临水接入,东侧通讯线已迁出场地。

在2号竖井右侧有3条φ2200主水管线,埋深1.6m,距离井口最小距离为8.7m,有1条国防光缆(对施工无影响)。

施工前注意对管线挖探沟调查,在过重载的水源管上方做保护层加固,切实保障周围管线安全。

2监测目的和依据2.1监测目的监控量测作为工程施工中的重要一环,且作为一道工序纳入到施工组织设计中去。

其主要目的为:1)了解支护结构和周围地层的变形情况,为施工日常管理提供信息,保证施工安全。

支护结构和周围土体的变形及应力状态和其稳定情况密切相关,支护结构和周围土体各种破坏形式产生之前通常有大的位移、变形、受力异常等,监测数据和成果是现场施工管理和技术人员判断工程是否安全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通常依据观测结果来验证施工方案的正确性,调整施工参数,必要时采取辅助工程措施,以此达到信息化施工目的。

2)修改工程设计。

监测除表明工程的“安全状况”外,通过研究监测成果,判断结构的安全稳定性。

有助于对工程设计进行修改,并通过监测数据与理论上的工程特性指标进行比较,以便了解设计的合理程度。

3)保证施工影响范围内建筑物、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为合理确定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4)验证支护结构设计,为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的修订提供反馈信息。

地下结构周围土层软弱,复杂多变,结构设计的荷载常不确定。

而且,荷载与支护结构变形、施工工艺也有直接关系。

因此,在施工中迫切需要知道现场实际的应力和变形情况,与设计值进行比较,必要时对设计方案和施工过程进行修改。

施工监测是支护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5)积累资料,以提高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水平。

支护结构的围岩压力分布受支护方式、支护结构刚度、施工过程和被支护围岩种类的影响,常很复杂,现行设计分析理论尚未达到成熟的阶段,积累完整准确的地下工程开挖与支护监测结果,对于总结工程经验,完善设计分析理论是很有价值的。

2.2监测技术依据1)《X市轨道交通X号线02合同段施工图技术要求》;2)《X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第一项目管理中心监控量测管理办法》;3)《地下铁道设计规范》(GB50157-2003);4)《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5)《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446-2008);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8)《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50225-2005);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10)《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0);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1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14)《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15)《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16)《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17)《X地铁工程监控量测设计指南》;18)国家及福州市有关规范、法规、企业标准、管理文件;3监测内容及项目1号风井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基坑变形控制等级为一级,2号风井和2号竖井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变形控制等级为一级。

结合基坑支护结构及周边的环境特点,确定基坑外施工监测范围为基坑深的2倍,该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均需进行监测。

主要包括围护桩、钢支撑;周围地质体监测对象主要为地下水;周边环境监测对象主要为工程周围地表、建(构)筑物。

对于本工程周边需监测的建(构)筑物主要为基坑影响范围内的3根直径2200mm的水源管。

监测频率:基坑开挖期间,基坑开挖深度h:h≤5m,1次/3天;5m<h≤10m,1次/2天;10m<h≤15m,1次/天;h>15m,2次/天。

基坑开挖完成后:1~7天,1次/天;7~15天,1次/2天;15~30天,1次/3天;30天以后,1次/周;经分析基本稳定后,1次/月。

施工现场巡视监测方案1)现场巡视方案内容现场安全巡视内容主要包括工程自身安全巡视和周边环境安全的巡视两部分内容。

2)工程自身安全巡视对开挖面地质情况巡视以下内容:①土层性质及稳定性。

②地下水控制效果。

对支护结构体系巡视以下内容:①支护体系施作及时性情况。

②支护体系渗漏水情况。

包括渗漏水量、气味、颜色、是否伴有砂土颗粒、发生位置、发展趋势等。

③支护体系开裂、变形变化情况。

对基坑周边巡视以下内容:①坑边超载。

包括坑边荷载重量、类型、与坑缘距离、面积、位置等。

②地表积水。

包括积水面积、深度、水量、位置、地面硬化完好程度、坡顶排水系统是否合理及通畅等。

3)周边环境①建(构)物:建(构)筑物裂缝、剥落、地下室渗水等②地下管线:管线沿线地面开裂、渗水及塌陷等情况;检查井等附属设施的开裂及积水变化情况等。

③道路、地面:地面裂缝;地面沉陷、隆起;地面冒浆等。

4)现场巡视的方法观察方法采用巡视法,观察内容包括基坑周围地面裂缝、周围建筑物裂缝、塌陷、渗水、地面超载及基坑隆起情况,基坑开挖的地质及其变化情况和支护结构状态等。

基坑开挖期间加强围护结构裂缝、周边建(构)筑物裂缝及渗水观察。

每次现场监测工作实施时同时进行现场巡视,并保证每天巡视一次,特殊情况应加密巡视频率。

4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4.1监测总体原则本方案测点布置是以满足安全管理和监控为前提,综合施工图监测设计、现场情况优化而成。

总体测点布置原则如下:(1)按监测方案在现场布设测点,当实际地形不允许时,可在靠近设计测点位置设置测点,以能达到监测目的为原则。

(2)为验证设计参数而设的测点布置在设计最不利位置和断面,为指导施工而设的测点布置在相同工况下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为了及时反馈信息,以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

(3)地表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采用仪器进行观测,还要有利于测点的保护。

(4)测点深埋(结构变形测点等)不能影响和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不能削弱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5)各类监测测点的布置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机结合,力求同一监测部位能同时反映不同的物理变化量,以便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

(6)测点的埋设应提前一定的时间,并及早进行初始状态的量测。

(7)测点在施工过程中一旦破坏,尽快在原来位置或尽量靠近原来位置补设测点,以保证该测点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4.2沉降监测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布置4.2.1沉降监测基准点布置沉降基准点采用业主单位提供的高程控制网中的部分高程控制点,经我部确认其埋设规格满足监测要求后,对其高程值进行复核,确认满足监测要求后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