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铁站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地铁站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武汉市轨道交通8号线三期工程军运村站基坑监测总结报告XXXXXX有限责任公司年月目录1 工程概况 (1)2 监测依据及技术标准 (2)3 监测项目 (3)3.1 仪器监测项目 (3)3.2 巡视检查 (3)4 监测点的布置 (4)4.1 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 (4)4.2 支护结构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点 (5)4.3 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 (5)4.4 支撑内力监测点 (6)4.5 支护结构应力监测点 (7)4.6 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监测点 (8)5 监测设备及监测方法 (9)6 监测频率 (10)7 监测报警值 (11)8 监测成果 (12)8.1 监测工作量 (12)8.2 监测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13)8.2.1 支护结构顶部水平及竖向位移监测 (14)8.2.2 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18)8.2.3 支撑轴力、支护桩内力监测 (20)8.2.4 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监测 (20)8.2.5 周边管线竖向位移监测 (23)8.2.6 周边高压电线塔竖向位移监测 (25)8.2.7 立柱竖向位移监测 (26)9 监测结论与建议 (27)武汉市轨道交通8号线三期军运村站基坑监测工程总结报告1 工程概况(1)项目名称:(2)项目地点:(3)建设单位:(4)设计单位:(5)施工单位:军运村站为8号线三期工程的第二个站,位于黄家湖大道与规划强军路交叉口的西南象限运动员村地块内,车站沿黄家湖大道方向敷设。

本站外包总长664.415m,为地下一层岛式站台车站,站台宽度12m,站后设交叉渡线,地面设地面站厅。

军运村站基坑标准段深度约14.6m,盾构井段基坑深度为16.2m,采用D1200@1500mm钻孔灌注桩作为车站主体围护结构。

主体基坑标准段采用竖向设置三道支撑,其中第一道支撑采用800×1000mm混凝土支撑,间距9米;第二道钢支撑采用D=800mm,壁厚16mm的钢管支撑,第三道钢支撑采用D=600mm,壁厚16mm的钢管支撑,钢支撑间距3米。

外挂风亭围护结构采用D800@1000mm钻孔灌注桩,竖向设置一道支撑,支撑采用800×1000mm混凝土支撑,间距6米。

车站主体结构型式为地下一层(有夹层,夹层为设备层)多跨现浇钢筋混凝土长条形箱形框架结构,地面一层采用钢网架结构,地下内部结构横断面为板式箱形框架,纵向设连续梁式框架。

车站主体主要为单层双柱三跨或单柱双跨现浇钢筋砼箱型结构型式,局部范围设有夹层板。

根据车站限界及使用功能要求,车站标准段设柱,框架柱距一般为纵向8.5-9.0m,沿纵向设梁。

2 监测依据及技术标准(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岩土工程监测规范》(YS5229-1996);(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5)《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6)《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DGJ08-109-2004);(7)《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量测规范》(GB50308-2008);(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10)《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11)《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12)湖北省地方标准《湖北省深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42/159-2004);(13)《市建委关于加强武汉市深基坑工程设计质量管理的通知(2007)》;(14)武汉市轨道交通8号线三期工程详细勘察阶段-军运村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2016.12)。

3 监测项目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一般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应与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相匹配。

还应针对监测对象的关键部位,做到重点观测、项目配套并形成有效的、完整的监测系统。

3.1 仪器监测项目本站根据基坑设计、勘察资料、周边环境及第三方监测要求确定仪器监测项目为:(1)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2)支护结构顶部竖向位移;(3)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4)支撑内力;(5)支护结构应力;(6)立柱竖向位移(7)周边地表竖向位移;(8)周边高压电线塔竖向位移;(9)周边管线竖向位移。

3.2 巡视检查(1)巡视检查的内容①支护结构:支护结构成型质量;冠梁、支撑、围檩有无裂缝出现;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地下连续墙有无开裂、渗漏;墙后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

②施工工况: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及分层厚度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有无超长、超深开挖;基坑周围地面上的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

③基坑周边环境:地下管道有无破损、泄露情况;周边建(构)筑物有无裂缝出现;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邻近基坑及建(构)筑物施工情况。

④监测设施: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

(2)巡视检查的方法巡视检查的检查方法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

巡视检查应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施工与监理单位等相关人员。

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综合分析。

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期间每天派专人进行巡视检查,对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基坑周边环境、监测设施进行检查。

巡视人员为1~2人,基坑开挖期间每天对现场进行巡视。

4 监测点的布置4.1 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1)监测点布设原则及要求根据以往监测经验,基坑工程的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可以较为直接的反映整个基坑的安全状态,其监测点应当沿基坑周边布设。

其中,基坑各边中间部位、阳角部位、深度变化部位等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最容易出现较大的位移变形,这些部位的监测能够较好的反映基坑工程的稳定性,因此在类似关键部位应布设监测点。

本工程基坑的监测等级为一级,依据规范设计要求将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间距为20m。

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设置为共用点,布设在支护结构顶部并与附近其它监测项目处在同一断面,以便形成完整的监测体系。

(2)监测点布设方法及过程埋设要求: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点的观测标志采用电钻钻孔孔深为10厘米。

钻完孔后用打气筒把里面的混凝土粉末吹干净,然后再用调制好的AB胶均匀的抹在测钉上再装入孔内。

埋设十字形测钉分布于冠梁上,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沿着支护结构顶部每20米布置1个监测点(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共用)。

图4.1-1 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观测十字钉测点安装大样图4.2 支护结构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点(1)监测点布设原则及要求与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一致。

(2)监测点布设方法及过程与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相同。

4.3 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1)监测点布设原则及要求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是基坑监测中十分重要的监测项目之一,能直接反映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但监测点的埋设也相对要求严格且补救困难。

监测点布设间距可比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的间距适当大些,可按后者两倍的间距布设。

根据规范设计要求和本基坑的监测等级,将监测点布设间距为20m。

同时在基坑中部、阳角部位及其它代表性部位必须设置监测点。

并与附近其他监测项目处于同一断面,以便于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形成完整的监测体系。

(2)监测点布设方法及过程1.将测斜管逐节进行对接,接缝处要涂胶连接牢靠,并在螺丝旋紧后用胶带再密封。

再进行管底下端密封端盖,并与钢筋笼底部持平或略低于钢筋笼底部,顶部与钢筋笼顶部平行;2.将测斜管绑扎固定在支护结构钢筋笼内侧,使孔内导槽对准钢筋笼相同的;3.将内部干净、通畅且平直的测斜管随支护结构钢筋笼下入桩孔,被绑扎测斜管的钢筋应放在迎土面位置进行微调转动,使测斜管内其中一对导槽对准区间危险位移的方向;4.浇筑前在测斜管内注满清水,做好清晰的标识和可靠的保护措施。

图4.3-1 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测点布设示意图4.4 支撑内力监测点(1)监测点布设原则及要求基坑开挖中水平支撑作为支护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平衡着基坑外侧土压力。

支撑内力随着基坑的开挖而变化,其值大小与支护结构的稳定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根据以往的监测经验,混凝土测点应对称布设以消除附加弯矩的影响。

本基坑监测的支撑内力分两种:混凝土和钢支撑。

第一道混凝土支撑按40m布设一断面,混凝土支撑采用钢筋应力计,布设在混凝土支撑中部或1/3 部位截面的四角主要钢筋上。

每个支撑设置2个轴力计。

第二道钢支撑与第一道混凝土支撑布设在一个竖直断面,钢支撑内力采用轴力计,布设在钢支撑的端部。

监测点数量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2)监测点布设方法及过程混凝土支撑:选择量程与布设部位设计轴力匹配的钢筋计,然后检验钢筋计的初始频率是否与出厂标定一致,再检验引线长度是否满足要求,编号是否准确完好。

将钢筋笼四角对应位置的主筋截断一段,截取长度与钢筋计相等。

再将钢筋计替换相应的位置进行焊接固定。

焊接时仪器测出的温度应低于60℃,可采用湿毛巾包裹钢筋计进行浇水冷却降温或采用间歇焊接法,以防温度过高损坏电磁线圈和改变钢弦性能。

监测点布设需要在绑扎钢筋时进行,并在截面分布均匀,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引线用保护套管顺利引出。

当支撑施工完成后,采集3次稳定频率均值作为初始频率。

对于钢筋混凝土支撑,每组监测点设在支撑长度1/3处,安装2个钢筋应力计,上下各一个传感器,采用XPO2型振弦式频率测定仪,见图4.4-1。

对于钢支撑,采用轴力计测试其内力,安装于钢支撑的端侧,每层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少于3个,各层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

图4.4-1 钢筋应力计安装示意图图4.4-2 轴力计安装示意图4.5 支护结构应力监测点(1)监测点布设原则及要求支护结构应力也是反映基坑开挖中支护结构稳定性的监测项目之一,支护结构应力随着基坑的开挖而变化,其值大小与支护结构的稳定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根据以往的监测经验,应力监测点应对称布设在支护结构迎土面和背土面。

且布置受力、变形较大、具有代表性的部位。

根据规范设计要求和本基坑的监测等级,将监测点布设水平间距为60m、竖向间距为4m。

并尽量与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处于同一断面,以便于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

(2)监测点布设方法及过程选择量程与布设部位设计力值匹配的钢筋计,然后检验钢筋计的初始频率是否与出厂标定一致,再检验引线长度是否满足要求,编号是否准确完好。

将钢筋笼两侧对应位置的主筋截断一段,截取长度与钢筋计相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