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化学实验操作

环境化学实验操作

实验四、五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
许多参数可用作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常用的是总磷和叶绿素-a含量的大小(见表7-1)。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总磷、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率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2. 评价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

二、实验原理和步骤
1. 磷的测定
(1)原理:在酸性溶液中,将各种形态的磷转化成磷酸根离子(PO4 3- )。

随之用钼酸铵和酒石酸锑钾与之反应,生成磷钼锑杂多酸,再用抗坏血酸把它还原为深色钼蓝。

砷酸盐与磷酸盐一样也能生成钼蓝,0.1 μg/mL的砷就会干扰测定。

六价铬、二价铜和亚硝酸盐能氧化钼蓝,使测定结果偏低。

(2)步骤:①水样处理:移取25 mL水样至50 mL比色管中,加1 mL混合试剂,摇匀后,放置10 min,加水稀释至刻度再摇匀,放置10 min,以试剂空白作参比,用1cm比色皿,于波长880 nm处测定吸光度(若分光光度计不能测定880 nm处的吸光度,可选择710 nm波长)。

②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吸取10 μg / mL磷的标准溶液0.00、0.50、1.00、1.50、2.00、2.50、3.00 mL于50 mL比色管中,加水稀释至约25 mL,加入1 mL混合试剂,摇匀后放置10 min,加水稀释至刻度,再摇匀,10 min后,以试剂空白作参比,用1 cm 比色皿,于波长880 nm处测定吸光度。

(3)结果处理:由标准曲线查得磷的含量,按下式计算水中磷的含量:
式中,P为水中磷的含量,g/L;Pi为由标准曲线上查得磷含量,μg;V为测定时吸取水样的体积(本实验V=25.00mL)。

2.叶绿素- a的测定
(1)原理:测定水体中的叶绿素-a的含量,可估计该水体的绿色植物存在量。

将色素用丙酮萃取,测量其吸光度值,便可以测得叶绿素- a的含量。

(2)实验步骤:将200mL水样经玻璃纤维滤膜(0.46um)过滤,记录过滤水样的体积。

将滤纸卷成香烟状,放入刻度试管。

加10 mL或足以使滤纸淹没的90%丙酮液,记录体积,在60摄氏度水浴中消煮10分钟(至滤纸消解完全)。

将一些萃取液倒入1 cm玻璃比色皿,以试剂空白为参比,分别在波长665 nm和750 nm处测其吸光度;加1滴2 mol/L盐酸于上述两只比色皿中,混匀并放置1 min,再在波长665 nm和750 nm处测定吸光度;结果处理酸化前: A=A665-A750;酸化后: Aa=A665a-A750a;在665 nm处测得吸光度减去750 nm 处测得值是为了校正浑浊液;用下式计算叶绿素- a的浓度(μg/L):
根据测定结果,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三、思考题
1.水体中氮、磷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2.在计算日生产率时,有几个主要假设?
3.被测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如何?
实验六、七底泥对苯酚的吸附作用
本实验以组成不同的两种底泥为吸附剂,吸附水中的苯酚,测出吸附等温线后,用回归法求出它们对苯酚的吸附常数,比较它们对苯酚的吸附能力。

一、实验目的
1. 测定两种底泥对苯酚的吸附等温线,求出吸附常数,比较它们对苯酚的吸附能力。

2. 了解水体中底泥的环境化学意义及其在水体自净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
计算平衡浓度和相应的吸附量,通过绘制等温吸附曲线,分析底泥的吸附性能和机理。

采用4-氨基安替比林法测定苯酚,即在pH 10.0±0.2 介质中,在铁氰化钾存在下,与4-氨基安替比林法反应,生成橙色的吲哚酚安替比林染料,其水溶液在波长510 nm处有最大吸收。

用2 cm比色皿测量时,酚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1 mg/L。

三、实验步骤
1. 标准曲线的绘制
在9支50 mL比色管中分别加入0.0、1.00、3.00、5.00、7.00、10.00、12.00、15.00、18.00 mL浓度为10 μg/mL的苯酚标准液,用水稀释至刻度。

加0.5 mL缓冲溶液,混匀。

再加1.0 mL铁氰化钾溶液,充分混匀后,放置10 min,立即在510 nm波长处,以蒸馏水为参比,用2 cm比色皿,测量吸光度,记录数据。

经空白校正后,绘制吸光度对苯酚含量(μg/mL)的标准曲线。

2. 吸附实验:取10只干净的150 mL碘量瓶,分为A、B两组。

分别在每个瓶内放入1.0 g 左右的沉积物样品A、B(称准到0.0001克,以下同)。

然后按表16-1加入浓度为2000 μg/ml的苯酚使用液和无酚水,加塞密封并摇匀后,将瓶子放入振荡器中,在25±1.0℃下,以每分钟150~175转的转速振荡(此后为实验七的内容)8 h,静置30 min后,在离心机上以3000 r/min速度离心5 min,移出上清液10 ml至50 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刻度,摇匀,然后移出数毫升(视平衡浓度而定)至50 mL比色管中,用水稀释至刻度。

按同绘制标准曲线相同步骤测定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出苯酚的浓度,并计算出苯酚的平衡浓度。

四、数据处理
1. 计算平衡浓度ce及吸附量Q:
式中,c0是起始浓度,μg/mL;ce是平衡浓度,μg/mL;c1是吸光度在工作曲线上查得的测量浓度,μg/mL;n是溶液的稀释倍数;V是吸附实验中所加苯酚溶液的体积,mL;m是吸附实验所加底泥样品的量,g;Q是苯酚在底泥样品上的吸附量,mg/g。

2. 利用平衡浓度和吸附量数据绘制苯酚在底泥上的吸附等温线。

3. 利用吸附方程Q=KC1/n,通过回归分析求出方程中的常数K及n,比较两种底泥的吸附能力。

五、思考题
1. 影响底泥对苯酚吸附系数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 哪种吸附方程更能准确描述底泥对苯酚的等温吸附曲线?
实验八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理解CEC的环境化学意义。

掌握CEC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的是快速法来测定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中存在的各种阳离子可被某些中性盐(BaCl2)水溶液中的阳离子(Ba2+)等价交换。

由于在反应中存在交换平衡,交换反应实际上不能进行完全。

当增大溶液中交换剂的浓度、增加交换次数时,可使交换反应趋于完全。

交换离子的本性,土壤的物理状态等对交换反应的进行程度也有影响。

再用强电解质(硫酸溶液)把交换到土壤中的Ba2+交换下来,这由于生成了硫酸钡沉淀,而且氢离子的交换吸附能力很强,使交换反应基本趋于完全。

这样通过测定交换反应前后硫酸含量的变化,可以计算出消耗硫酸的量,进而计算出阳离子交换量。

用不同方法测得的阳离子交换量的数值差异较大,在报告及结果应用时应注明方法。

三、实验步骤:取1只100 mL离心管,分别称出其重量(准确至0.0001 g,下同)。

在其中
1.0 g土壤样品,并作标记。

向各管中加入20 mL氯化钡溶液,用玻棒搅拌4 min后,以5000r/min离心5分钟。

在各离心管内加20 mL蒸馏水,用玻棒搅拌1 min后,离心沉降,弃去上清液。

称出离心管连同土样的重量。

移取25.00 mL 0.1 mol/L硫酸溶液至各离心管中,搅拌15 min后,放置5min,离心沉降,将上清液倒入试管中。

再从各试管中移取10.00 mL 上清液至100 mL锥形瓶中。

同时,分别移取10.00 mL 0.1 mol/L硫酸溶液至另外2只锥形瓶中。

在这6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0 mL蒸馏水、1滴酚酞指示剂,用标准氢氧化钠滴定,溶液转为红色并数分钟不褪色为终点。

四、数据处理
按下式计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CEC: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mol/kg; A:滴定0.1 mol/L硫酸溶液消耗标准氢氧化钠溶液体积mL;B:滴定离心沉降后的上清液消耗标准氢氧化钠溶液体积mL;G:离心管连同土样的重量g;W:空离心管的重量g;W0:称取的土样重g;N:标准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mol/L。

五、思考题
1. 除了实验中所用的方法外,还有那些方法可以用来测定土壤阳离子交换容量?各有什么优缺点?
2. 试述土壤的离子交换和吸附作用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