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角三角函数教案1
教学内容
锐角三角函数(2)
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
进一步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会求锐角的余弦和正切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应用cosA、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记忆30°、45°、60°的余弦和正切的函数值,并会由一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这个角;
(2)能够正确地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
弦,记作cosA,把∠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
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
课本练习
做课本第85页习题28.1复习巩固第1题、
第2题.(只做与余弦、正切函数有关的部分)
学生在学习了正弦函数后类比学习余弦和正切函数,自然过渡。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通过逐步设计探索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业安排
2.难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备注
复习旧知
复习引入
教师提问:我们是怎样定
义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正弦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定义它.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新问题:在上一节课中我们知道,如课本图28.1-6所示,在Rt△ABC中,∠C=90°,当锐角A确定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就随之确定了.
函数.同样地,cosA,tanA也是A的函数.
二)余弦正切概念的应用
教师解释课本第80页例2题意:如课本图28.1-7,在Rt△ABC中,∠C=90°,BC= 6,sinA= ,求cosA、tanB的值.
教师对解题方法进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直角三角形中一条边的值,要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弦,
正切值,就要求斜边与另一个直角边的值.
我们可以通过已知角的正弦值与对边值及勾股定理来求.教师分析完后要求学生自己
解题.学生解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解:sinA= ,
∴AB= =6× =10,
又∵AC= =8,
∴cosA= = ,tanB= = .
随堂练习
学生做课本第81页练习1、2、3题.
课时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大小确定
时,∠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
69页3题
课堂小
小结:
掌握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概念,并且会应用它们进行证明和计算。
板书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2)
余弦函数: 例2
正切函数:
课后记
学生观察并思考仿照学习正弦函数的方法来学习余弦和正切函数。
新课讲授
我们把∠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A= = ;把∠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A= = .
教师讲解并板书: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都叫做∠A的锐角三角函数.对于锐角A的每一个确定的值,sinA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所以sinA是A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正弦、余弦;正切三个三角函数概念及其应用.
现在我们要问:其他边之间的比是
否也确定了呢?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回忆正弦函数的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一)余弦、正切概念的引入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作出结论,其证明方法与上一节课证明对边比斜边为定值的方法相同,都是通过两个三角形相似来证明.学生证明过后教师进行总结:类似于正弦的情况,在课本图28.1-6中,当锐角A的大小确定时,∠A的斜边与邻边的比、∠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也分别是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