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思考题导论1.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规律。
(2)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经济学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答: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其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同时因为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包含了鲜明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以科学的态度探索,认识和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坚持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鲜明立场,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内在统一。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
(2)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
(3)揭示经济运动的普遍规律。
(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马政经研究生产关系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即经济规律。
所谓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任何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具有客观性。
这是因为:第一,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客观的.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所以人们处理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时: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
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类型。
经济规律依其产生和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普遍经济规律;第二,共有经济规律;第三,特有经济规律。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的?答:①历史背景。
A.产业革命用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生产,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
B.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的奠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反对资本主义的工人斗争的实践,强烈地呼唤着属于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②理论来源。
马政经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研究政治经济学,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经济运行机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1.解释下列概念: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效用或有用性。
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在各种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就是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私人劳动: 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即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完全是他自己的私事,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
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表现为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即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商品生产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表现为社会劳动。
简单劳动----就是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劳动普通人平均具有的劳动力支出。
复杂劳动----就是经过专门培训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才能胜任的劳动。
2.简述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中形成的。
商品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
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
而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
它凝结在商品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价值。
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分别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角度分析所获得的属性。
两者的矛盾表现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表现为私人劳动,它要转化为社会劳动。
这一转化要以商品的出售为前提,但商品的顺利出售又充满困难。
这样,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转化为社会劳动都充满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是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其他矛盾的根源;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存在表明,商品生产者一定要按照市场需求生产,或者说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
4.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1)劳动二重性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劳动二重性理论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缺陷,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3)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马克思利用劳动二重性,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他认为工人的具体劳动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和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同时,其抽象劳动形成了新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M理论。
(4)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马克思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科学基础。
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形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
第二章货币1.解释下列概念:货币、纸币、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货币: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因此,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货币作为商品价值的代表,直接体现社会劳动,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和购买其他一切商品。
它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纸币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
纸币流通规律是: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金属货币量为限。
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导致的纸币贬值和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叫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不足而导致的市场需求低迷、纸币升值和价格水平稳定下降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一般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少于货币需求量、市场需求低迷、纸币升值和物价持续普遍下降。
2.简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答:货币的起源:在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货币产生以后,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
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因此,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这是商品内在矛盾完备的外化形式。
货币的本质:货币之所以能够表现其它商品的价值,是由于金或银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因此,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简述货币的职能。
答:货币具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尺度。
(2)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4)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5)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4.简述货币流通量规律的内容。
答: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这一规律表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待售商品数量和价格水平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即: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需要有如下的改变: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1.解释下列概念: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机制、价值规律、市场体系。
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它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是比自然经济优越和进步的经济形态。
(不需要)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即就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
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
(不需要)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各级各类市场的总和。
2.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不需要)答:作为市场经济,它应是覆盖全社会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或主导作用。
因此,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①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由许多人共同进行联合生产,这种联合生产的组织形式就是企业。
商品经济关系的实质是不同企业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