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
1.如何深化对劳动及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①劳动的二因素是指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即物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②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的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不同使用价值体现不同的劳动的形势下进行的劳动,它和自然物质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③所以,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
①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而发生变化,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②受简单劳动影响。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3.价值规律的内容是什么?它有哪些作用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其作用形式是通过价格机制、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4.物品成为商品应具备的条件
①有用性
②凝结了人类的劳动
③用于交换(价值)
5.简述货币起源、本质和职能
①货币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4.货币形式
②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③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一般职能是世界货币、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6.简述货币流通规律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7.私有制商品/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私有制商品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决定着私有制生产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第三章资本及其剩余价值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资本家为何要竭力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减少创造同样价值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谋求更多的剩余价值。
②以降低生产资料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相对剩余价值。
④增加超额剩余价值。
2.简述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①区分: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包括厂房、机器、设备、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等的资本部分(只发生价值转移);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能使价值增值,m的唯一源泉)。
②意义:第一,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第二,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3.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P26-28)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即物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4.相对剩余价值如何生产出来?
形成相对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
↑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资料价值
5.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者有何联系和区别?
绝对m生产方法,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m的方法;
相对m生产方法,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
联系: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
区别:1.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不变,或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相适应,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
2.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而在机器大生产出现后,逐渐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
6.试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①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的,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
成为资本。
②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③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的一部分价值。
④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2.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
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够使其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第四章资本积累
1.简述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1)区别:1.资本积聚以资本积累为基础,资本集中只是原有资本的重新分配和组合。
2.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增长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
存在这种限制。
(2)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
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2.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客观必然性和影响因素。
(1)实质: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资本积累的必然性由两个方面决定:第一,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第二,资本主义竞争的外在压力。
(3)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第二,社会生产率水平;第三,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第四,预付资本的多少。
第五章个别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1.试述资本周转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周转的指导意见。
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资金周转速度是影响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加快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省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
2.生产资本既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又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划分的依据不同。
前者依据他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同划分。
后者依据资本价值的周转方式不同来划分。
其次,划分的内容不同。
最后,划分的目的不同。
3.简述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的两个因素。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4.试述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本运动的意义。
一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二是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社会主义企业的资本总量,必须合理分配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三种资本的循环必须保持其连续性。
只有遵循资本循环的客观要求,才能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5.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增加剩余价值。
2.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3.减少或避免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4.节省预付流动资本,增加剩余价值。
5.一定量的预付资本将发挥更多的作用,提高年剩余价值和年剩余价值率。
第六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及其周期性
1.个别资本运动和社会资本运动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联系:1.从运动过程看,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2.从运动形式看,都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并都采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
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3.从运动目的看,都为了实现价值增值。
区别:①个别资本的运动只包含生产消费,不包含个人消费;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既包含生产消费,又包含个人消费。
②个别资本的运动只包括资本价值的流通,不完全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即不包括资
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的流通);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既包括资本价
值的流通,又包括整个剩余价值的流通。
③个别资本的运动只包括资本流通,不包括一般的商品流通;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
包括资本流通,而且还包括一般的商品流通。
”
2.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是什么?
I(V+M)>IIC
II(C+V+M)>I(V+M/X)+II(V+M/X)
3.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含义是什么?
第七章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
1、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2、简述成本价格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大意义。
1.能有效保证企业完成指定的成本管理目标。
2.促进了企业生产的降本增效。
3.为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提供了保障,减少了贪污盗窃等行为的发生。
4.成本控制可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3、商业利润的来源?剩余价值如何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之间进行分配?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品经营获得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