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度教文化对种姓制度的影响

印度教文化对种姓制度的影响

种姓制度是世界文明史上一种具有奇特性质的等级制度,它覆盖和渗透了印度社会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相互关系。

它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民族等因素,但笔者在本文中试图从文化层面来探讨印度教文化对其的影响,及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因此而遭受的苦难。

印度教有两大教义构成了种姓制度的理论基础,并根据这些教义建立了一套关于区分超越现世﹑超越有限历史的永恒正义的理论,将种姓制度建立在既玄秘不实而又似乎“无懈可击”的神﹑哲学基础之上。

第一个是洁净和污秽观念。

印度教认为世界森罗万象的背后有一个终极的存在,“梵”,世界皆为这个终极存在所幻化并最终复归于梵。

但万事万物同梵的距离是不同的,复归的时间也有长有短。

印度教趋于把世界看成一个有差别的长长的序列,人类社会只是这个长序列中的一段。

人生来就有差别。

这种观念用于人类社会,便成为种姓划分的重要依据。

社会中职业划分出洁净与不净,从事相关职业的人也划分出洁净与不净。

“污秽”被看成是可以传染的,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而传染。

于是产生了种姓隔离﹑内婚制等。

第二个是业报和轮回思想。

宇宙万物皆为梵自我展现的结果,且梵对现实世界没有道德上的约束力。

于是,这种超自然的存在对人们有了一种永恒的恐怖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这意味着现实中人们的地位﹑财富﹑权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受某种超自然力量的制约预先安排好的。

人的灵魂永恒不灭,但灵魂总要从一个躯壳转到另一个躯壳。

灵魂的这种不断转世就是轮回,而轮回的推动力是“业力”。

“业力”是人的行动,包括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全部活动。

业有善恶,善恶导致不同的果报。

业报轮回思想就这样让人们相信,现实中的不平等实际上体现着一种永恒的平等,而且,正是这种现世的不平等,在维护着永恒平等的正义。

于是,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相信了对此世命运的怨恨和反抗只会加重自己的恶业,使来世更悲惨。

“业报﹑轮回思想就像一副强有力的粘着剂,把各种姓永久的固定下来。

它又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把个人牢牢地束缚于种姓的桩柱上。

它要求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阶位而不得谮越。

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个人对改变自己现实地位的任何世俗努力,从而也阻止了对种姓制度的彻底批判和改造。

”(引自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章第67页)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活动,而文化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印度教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的影响正是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印度教自产生时候起,逐渐在这片土地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思想上扎根,最终产生了独特的种姓制度。

下面笔者引用一段对话,1965年,印度社会福利部组成了一个表列种姓的不可接触制﹑经济和教育发展委员会,对印度各邦进行不可接触制度的调查。

调查者问一个不可接触者“你知道你为什么是一个不可接触者吗?”。

答“不知道,先生。

一定是由于我的祖先犯了什么罪,或者由于我的前生做了什么恶。

”问“那么,你怎样改变不可接触制呢?”。

答“神创造了它,只有神才能改变它。

”。

问“你知道,在我们的圣典中,没有一处关于不可接触制的记载。

不是神创造了它。

”。

答“神可能没有创造它,但至少,神希望我们存在。

”。

笔者认为那位不可接触者的根深蒂固的种姓观念也可代表一般的不可接触者。

即使在遭受了西方思想冲击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近现代,种姓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衰落,比如现代工业发展,破坏了旧的以种姓为基础的分工体制,种姓对职业的限制逐渐松弛;贾吉曼尼制度衰落,种姓关系随之松弛;种姓日渐失去其传统的政治和司法职能;种姓实践和种姓意识弱化等,但种姓制度对人的影响仍未减弱。

且先不谈受教育水平低下的低种姓的不可接触者,而说印度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如何保护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及少数派的利益的问题上也未能逃脱这个制度的束缚。

所以,当甘地在1931年英﹑印第二次圆桌会议上劝说他的人民“先赶走英国人再说”时,他彻底地孤立了。

以甘地为代表的许多印度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看到了种姓制度的不平等性,但并不认为是一制度本身的罪恶。

他们想在不铲除这一制度的前提下,将其改造成一种“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的理想制度。

然而,不平等之于种姓制度,犹如辣之于辣椒一样,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就更不可能明白他们所处的不平等不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只能坚守对种姓意识的不怀疑,在一个处处受限的牢笼里“冲撞”种姓制度。

文化对人的影响更重要的体现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印度教文化包裹下的种姓制度就像一把无形的利刃,把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无情的阻挡在“平等”的大门前,任凭那群被“莫须有”的谎言蒙蔽的可怜虫苦苦挣扎,然后无知地接受所谓现实的安排。

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也对他们的低贱的地位感到不满,但他们这样愤恨的情绪却没有走上正轨,而是被根深蒂固的无形的力量引入了歧途,并为此坚信不移,乐此不疲。

他们声称自己属于或曾今属于某一高种姓,只因偶然的机会,他们丧失了高种姓地位。

企图提高种姓地位的集团,不仅在口头上宣称自己属于某一个高种姓往往也采取和高种姓一样的宗教信仰和模仿高种姓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生活有严格的要求。

这个过程被称为“梵化”,贯穿于印度的整个历史,今天仍在继续。

“梵化一般伴随着种姓向上的流动,不过,与种姓相联系的社会流动。

只能引起种姓地位的改变,而不能导致结构性的变化。

一个种姓地位升高了,其他种姓的地位相对降低了,种姓制度本身并不发生变化。

”。

(引自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八章第279页)。

这个无形的力量还表现在它在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中造成的种种隔阂和排斥,不利于人们团结。

为此。

印度历史上出现的多起旨在废除种姓制度的斗争,但都失败了。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贱民”出身的深受种姓歧视和迫害的安培德卡尔领导的“新佛教运动”。

他激烈批判种姓制度和印度教,曾当着万人之众烧掉印度教圣典《摩奴法典》,并带领几十万贱民皈依佛教,以达到他们和印度教彻底决裂的目的,但结果仍未对种姓制度产生多大的触动。

安培德卡尔领导的信佛教运动也没有超出种姓制度的范畴,并且他所依靠的主要力量—马哈尔贱民中,种姓观念也未能“彻底根除”,他们内部划分为许多相互排斥的集团,没有形成目标一致的力量。

那么,在印度教社会实现其自身现代化的过程中,种姓未来的命运如何?印度教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又该如何从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心中消除?笔者认为消除种姓意识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化有着“欲灭一国,先破其文化”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即印度教文化对种姓制度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费兰西斯指出:“印度的种姓表现了印度教徒生活方式固有的﹑根本的冲突。

种姓是基于‘万物皆一’这样一个理论命题。

这个命题把许多自我封闭的种姓壁围视作整体结构的一部分,通过再生而得以重生的个人则被视为连接壁围与壁围的桥梁。

所以,种姓主义并非一种在将来可以修正的缺陷。

它表现了一种永远无法解决的冲突。

”。

从本质上说,现存的种姓制度已成为一种根植于印度教信仰的等级制度,它同印度教追求解脱﹑业报轮回等思想﹑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印度教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种姓制度的存在的文化基础,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废除种姓意识,就等于废除印度教,也等于废除印度教徒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

尽管种姓制度及其诸种价值观不太可能被彻底废除,但它们也不可能拥有万事不变的价值。

笔者认为它们的命运不是被“彻底废除”,而是被整合。

所谓文化整合,它是一个社会人类学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发生接触和冲撞时产生的社会文化变迁现象。

概括说来,它就是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朝着适应现代生活的方向做出调整。

包括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传统文化价值观重新解释,赋予新的内容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结构的需要;对新的或外来的价值观理论或生活模式内在化。

比如圣雄甘地和维维卡南达在许多方面都重新解释了印度教教义,以使他们的改革主张符合广大印度教徒的习惯和文化心理。

他们认为种姓制度有弊端,且这种弊端阻碍着印度教社会的进步,但都认为消灭种姓是困难的,故都提出引进现代社会的“平等主义”价值观来净化种姓。

未来的印度教社会,种姓不可能原封不动的继承下来,在经过整合之后它仍将成为未来印度社会的一部分。

M.缪勒对印度的种姓曾做过预言“种姓在印度是废除不了的。

废除种姓的尝试是过去政治上进行的最危险的行动之一。

作为一种宗教组织,种姓将灭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将存在下去并或得发展。

”。

(Max Muller,Chips from a Genman Worhshop,VolumeⅠ,New York:Charles Seribner and Company,1869,p.353.转引自Kolenda,Caste in Contemporary India,p1.)文化的生命不是一个看的见的产生﹑发展最后衰败的过程,而是在悄然中让人们沉醉其中。

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又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特性。

当印度教文化如毒蛇般噬入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的思想,他们注定祖祖辈辈陷入这个无法挣脱的谎言。

但是,历史总能做个最完美的解铃人。

当印度被迫离开传统的轨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沦为殖民地,直至成为现代独立的国家,文化的力量终抵不过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发生了适应历史的缓慢的变化。

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仍受到祖辈的束缚,但能清晰的预见他们的未来在光明。

姓名:廖权英学号:3120101017备注:老师您好,我之前已经发过一篇,但我觉得写得不好,所以现在再发一篇,以代替之前那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