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黄疸的原因
一、引起黄疸的原因二、黄疸怎么治疗三、黄疸患儿怎么护理
引起黄疸的原因1、引起黄疸的原因
溶血性黄疸
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的疾病,都能引起溶血性黄疸。
常见疾病有以下两大类。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蚕豆病)、异型输血后溶血、新生儿溶血、恶性疟疾、伯氨奎林等药物、蛇毒、毒蕈中毒、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肝细胞性黄疸
各种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各型肝硬化、原发与继发性肝癌、败血症及钩端螺旋体病等,都可因肝细胞发生弥漫损害而引起黄疸。
阻塞性黄疸(胆汁郁积性黄疸)
根据阻塞的部位可分为肝外胆管及肝内胆管阻塞两类。
2、什么是黄疸黄疸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
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
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
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