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附属器疾病-新
29
中国痤疮治疗原则
I级(轻度) 外用维甲酸
II~III级(中度) 外用维甲酸
IV级(重度) 口服异维甲酸
维持治疗
外用维甲酸
过氧化苯甲酰 或外用抗生素
过氧化苯甲酰 或外用抗生素
过氧化苯甲酰
或
或外用抗生素
口服抗生素
外用维甲酸, 口服抗生素,
激素治疗
激素治疗
中国医学论坛报2002.01.10,中国痤疮治疗共识精研选讨文床特征:
• (1)15-30岁青年男女多见
• (2)好发部位-皮脂溢出部位(面颊、额头、其次胸、 背、肩膀,四肢伸面)
• (3) 皮损多对称
• (4) 皮损表现: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
通常 以1~2种疹型为主
• (5) 炎症明显时有疼痛,一般无自觉症状
• (6) 病程长,时轻时重,多至青春期后减缓。
度。使皮脂分泌受阻、排泄不畅产生粉刺。
精选文本
13
(2)低分子多肽增多 ,加重炎症反应
• ①趋化中性粒细胞 • ②使毛囊壁损伤、破裂,内容物渗入真皮加重炎症
反应。出现炎性从丘疹至囊肿的一系列由轻至重的 变化,同样存在于毛囊中的马拉色菌、表皮葡萄球 菌也靠皮脂腺生长活动频繁加重炎症反应。
精选文本
14
脉冲的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瘢痕。 • (3)强的松龙悬浊液皮损内注射治疗增生性
囊肿性痤疮。
精选文本
28
3.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 (1)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应低脂低糖,多 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食物。
• (2)清洁毛孔,不使用粉质、油质化妆品。 • (3)劳逸适度,减轻压力。 • (4)保持大便通畅。
精选文本
第二十三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
精选文本
1
慨论
皮肤附属器有毛发、皮脂腺、汗腺及甲。 皮肤附属器疾病 • 与皮脂腺病变有关的痤疮、脂溢性皮炎、酒渣鼻; • 与毛发疾病有关的斑秃、雄激素源性脱发; • 与汗腺有关的多汗症、臭汗症等平素常见的一些疾 病。 主要掌握痤疮、脂溢性皮炎、酒渣鼻三种疾病
精选文本
2
第一节 痤疮(ache)
• ⑵暴发性痤疮:病情突然加重,面部红肿明显,密集化脓性丘疹、 结节、囊肿;并出现发热、关节痛、贫血等全身症状。
• ⑶药物性痤疮:药物(激素、溴、碘)引起 • ⑷婴儿痤疮:母亲激素水平变化带给婴儿引起。 • ⑸化妆品痤疮:某些成分导致皮脂腺导管内径狭窄、毛囊口堵塞、
毛囊炎症引起。 • ⑹月经前痤疮:月经前4-5天痤疮加重,月经结束后缓解。
6
精选文本
7
(二)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
• (1) 皮脂分泌增多。 • (2) 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 • (3) 痤疮丙酸杆菌增殖。 • (4) 遗传因素。 • (5) 其它。
精选文本
8
2.发病机制:
• 正常状态: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以皮脂为生 长物质基础,它可水解皮脂中甘油三酯产生 游离脂肪酸,并产生一些低分子多肽。游离 脂肪酸溢出毛孔,保护滋润皮肤。
• (2)杀菌:出现化脓炎症时,可使用亲脂性的抗生素; 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应注意18岁以上适用;
一些抑制真菌毛囊虫药物一般不作为常规使用。
• (3)调节激素水平:一般不作为常规用药, 主要用于重度痤疮或少部份患者原因纯属睾酮增高者。
精选文本
27
2.特殊治疗:
• (1)美容倒膜处理 • (2)激光治疗:红蓝光治疗炎症性痤疮,超
精选文本
3
痤疮(ache)
• (一) 定义 • (二) 病因和发病机制 • (三)临床表现 •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 (五) 治疗
精选文本
4
(一)定义
• 痤疮: • 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皮肤病, • 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 • 可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
及瘢痕等皮损。
精选文本
5
精选文本
• IV度(重度~集簇性):III度+结节、囊肿、 伴瘢痕形成,发生于全身
精选文本
22
(四)诊断:
• 根据发病年龄 • 结合典型临床表现
精选文本
23
(四)鉴别诊断:
(1)酒渣鼻:其与痤疮不同 • 仅限于面部、鼻、颊、额、下颈区 • 表现一定时期存在有毛细血管扩张情况下,
出现脓疱、丘疹、毛细血管扩张的重点区别该病要点 (2)颜面播散性栗粒性狼疮:重点区别在 • 好发于成年人 • 颜面部为半球形丘疹/结节,玻片按压可显出酱色小点 • 特别双下眼睑皮损融合呈堤状改变。
精选文本
24
颜面播散性栗粒性狼疮
精选文本
25
(五) 治疗:
• 1.治疗原则 • 2.特殊治疗 • 3.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精选文本
26
1.治疗原则
• (1)去脂,溶解角质: • 口服:维A酸类, • 外用:过氧化苯甲酰,0.05%-0.1%维A酸霜或凝胶,
使用时注意,避免涂至正常皮肤;使用后避免日晒。
精选文本
19
聚合性痤疮
精选文本
20
婴儿痤疮
精选文本
21
痤疮的严重程度分类 pillsbury分类法
• I度(轻度):散发至多发的黑头粉刺, 可伴散在分布的炎性丘疹
• II度(中度) :I度+炎性皮损数目增加, 出现脓疱,但局限于颜面
• III度(重度) :II度+深在性脓疱, 分布于颜面、颈部和胸背部
• (7) 常合并脂溢性皮炎
• (8) 可遗留色素沉着、肥厚精性选文或本 萎缩性疤痕
15
寻常痤疮
丘疹性痤疮
脓疱性痤疮
精选文本
16
寻常痤疮
结节性痤疮
精选文本
囊肿性痤疮
17
寻常痤疮
萎缩性痤疮瘢痕
精选文本 增生性痤疮瘢痕 18
2.特殊类型痤疮
• ⑴聚合性痤疮:最严重的痤疮,特征性皮损:许多多头粉刺通过内 部窦道相连形成大脓肿、群集的炎性结节及瘢痕。 除面部外尚可发生在背部、臀部和股部。
↙
↘
蛋白分解酶
溶脂酶
透明质酸酶 ↘
↙
分解皮脂内甘油三脂
↓
↓
游离脂肪酸
↓
刺激毛囊皮脂腺导管壁形成裂隙
↓
粉刺内容物逸漏入真皮
↓
引起毛囊周围炎,出现丘疹精、选文脓本 疮、结节、囊肿
12
由于雄性激素使得皮脂分泌增多,痤疮丙酸杆菌 活动增加
• (1)游离脂肪酸增多: • ①可刺激毛囊壁产生炎症 • ②刺激毛囊、皮脂腺导管上皮丧生及角化过
精选文本
9
病变状态:
雄激素分泌增多
↙
皮脂腺肥大,皮脂分泌增多,质变硬
↘
↘
毛囊皮脂腺管口角化,管口窄小
↙
皮脂排出障碍与脱落的上皮细胞混合
↓
粉刺
精选文本
10
粉刺
↙↘
开放性粉刺(经氧化污染)
封闭性粉刺
↓
↓
黑头粉刺
白头粉刺
↘
↙
毛囊皮脂腺变成厌氧环境
↓
寄生于毛囊内痤疮棒状杆菌大量繁殖
精选文本
11
寄生于毛囊内痤疮棒状杆菌大量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