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一生产与消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课后2)如何正确理解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答: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识记),或者更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求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
(识记)劳动稀缺性的实质: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始终是制约社会和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充分满足的基本因素。
3、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是:(识记)(相对性、普遍性和绝对性。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领会)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
(领会)4、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以明智的方式追求这一目标。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和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掉非货币收益方面。
所谓选择,就是指主体关于如何利用资源去生产物品和消费闲暇的决策,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自身的需要和愿望。
如何选择资源的利用,表现为资源的配置。
通过人们的无数次各种各样的选择,将可用于生产经济物品的劳动资源按一定的工资分配到不同的职业、企业、部门和地区,从而在劳动方面最终回答一个经济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一基本问题。
《劳动经济学》总复习资料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课后1)答: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劳动资源的稀缺性而引起的劳动资源配置的问题。
可以初步定义为研究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的科学。
(领会)(课后3)劳动力的特点:(不可分割性、生理性)答:一、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
二、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的特征。
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1 劳动力的生产是通过消费社会劳动为条件。
2 劳动力形成周期较长,在现代社会至少需要16年。
3 劳动力不能存储。
4 劳动力不间断地作为商品交换,其承担者即劳动者的生命必须得到维持,必须保证每天最起码的维持生命的收入和物质生活条件。
5 劳动力具有生命周期和生理间歇周期。
三、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着能动性的作用。
5、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总复习资料3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在逻辑。
2、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规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规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
2、规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规研究对象的价值判断或价值标准是指互惠的交换。
(领会)互惠包括三种情况:1、参与交换的各主体均受益。
2、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但无人受损。
3、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部分主体受损,但受益大于受损。
(领会)互惠交换的障碍有以下三类: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课后4)为什么说规的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工具?答:实现互惠的交换当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使互惠的交换不能实现。
其主要障碍有以下三类: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互惠交换的障碍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很难消除甚至不能消除,需要政府制定一定的社会经济政策及体制调整才能推进互惠交换的发展,以增进社会福利。
因此,规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一. 名词解释1.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
2. 工资刚性:货币工资水平一般没有向下浮动的可能性。
3. 自然失业率: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供给,也不存在过多的需求时的失业率。
4. 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变化百分比之比。
5. 就业弹性:就业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变动百分比。
6. 工资指导线:政府提出的关于工资增长比重的权威性建议。
7. 统计性歧视:因统计标志的缺陷而使部分劳动力承受不公平的失业比重。
8. 家庭生产函数:说明市场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及余暇时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式。
9. 劳动经济关系:与劳动和劳动力相关的人类经济活动的总和。
10. 理性经济人:市场经济下以自利为原则同时又在一定规则下行为的经济主体。
11. 实证分析:分析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会有何种规律性的反应,而不必对其后果作出好坏的价值评判。
12. 劳动力生产费用:分析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会有何种规律性的反应,而不必对其后果作出好坏的价值评判。
13. 机制:指事物运动的目标指向、动力来源、传导系统、动作方向、运动力度等成套的规定性。
14. 部劳动力市场:指企业中工作岗位上的劳动力供求不通过外部市场,而是通过企业部原有人员之间进行调剂而实现的一种调整机制。
15. 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短期分析中,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等量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时,最初会使产量增加,超过一定量时产量开始递减。
16. 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一定围的人口参加市场性劳动程度的相对数。
17.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18. 余暇时间:劳动者在单位时间(24小时)从事市场性劳动以外的全部剩余时间。
19. 非均衡分析:指在市场不完全竞争、主体非自愿、供求不相等的情况下而又研究市场的大致趋向和稳定状态的分析方法。
20. 职业流动率:指某两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与之比。
21. 最低工资: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22. 补偿性工资差别:对某些职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以补偿不同职业间的非货币差异从而形成的一种职业间的工资差别。
23. 就业结构: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
24. 磨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失业现象。
25. 结构性失业:指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
26.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指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而发生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制度。
二. 判断题1. 劳动力交换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结合。
正确2. 失业是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必然现象。
正确3. 部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原理是源于价格或经济关系。
错误4. 长期劳动力需求弹性比短期劳动力需求弹性要小。
错误5. 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的企业存在着让劳动力流动的倾向。
错误6. 财政收入最大化目标的公共部门将比服务最大化目标的公共部门雇用更多的公务人员。
正确7. 从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看,劳动力供给量即劳动力资源数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量。
正确8. 道格拉斯——有泽法则认为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低。
正确9. 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既有选择性又有流动性,而雇工只有选择性而没有流动性。
错误10. 福利按人而论,所以与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量相关。
错误11. 计划经济假定人具有很高的觉悟,而市场经济假定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
正确12. 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性的,惟有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
正确13. 对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分析,是劳动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正确14. 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
正确15. 劳动力资源是劳动力人口数量与劳动力平均素质之和。
错误16. 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即人力投资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和。
正确17.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式是其供给主体和供给客体分属于不同的劳动者。
错误18. 劳动力价格等于人力资源成本。
错误19. 劳动力市场即买卖劳动者的市场。
错误20. 劳动力供需均衡是经常的、永久性的。
错误21. 劳动投入收益理论,是揭示劳动投入与劳动成本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论。
错误22. 劳动力资源同一切经济资源一样具有稀缺性。
正确23. 规分析方法不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
错误24. 人的一切能力都是劳动力。
错误25. 劳动力市场机制是国家调节市场,然后由市场引导企业。
正确26. 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是一种部制度性与外部价格性的关系。
正确27. 劳动力的需要是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
正确28. 在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时,单个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就不同于产品边际生产力曲线。
错误29. 在产出水平给定的条件下,与给定的等产量曲线相切的那条等成本曲线为最大总成本。
错误30. 劳动力需求交叉弹性是指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B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正确31. 政府就业政策的限制会降低企业总成本。
错误32.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适度增长目标下企业劳动力需求高于利润最大化企业水平。
正确33. 经济周期波动通过劳动力供给变化而影响劳动力需求。
错误34. 劳动经济学中的一级劳动力是指主要劳动力、二级劳动力是指辅助劳动力。
错误35. 不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的状态叫做供给无弹性。
正确36. 如果工资固定不变,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小于零的状态叫做供给有无限弹性。
错误37. 收入约束式是劳动主体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的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错误38. 非劳动收入是一种不劳动而获的收入。
错误39. 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
正确40. 劳动力过剩的含义是劳动力有效供给大于初始供给的情形。
错误41. 劳动者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的主观预期判断叫劳动者的个人期望值。
正确42. 所谓收入均等化理论就是劳动收入实行平均主义的理论。
错误43. 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在经济学意义上又称外部成本和部成本。
错误44. 农村经济体制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必须着眼于大大提高我国农村人均土地经营面积指标。
正确45.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的支付方式。
正确46. 工资职能是由工资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工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