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培名词解释

组培名词解释

*组织学绪论1、普通光学显微镜技术:放大1000~1500倍分辨率0.2um标本制作:切片法和非切片法切片法:石蜡切片术(1)取材与固定:(2)脱水与包埋:(3)切片与染色: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苏木精特点:碱性,使细胞核内染色质以及细胞质内核糖体等染成紫蓝色;伊红特点:酸性,使细胞质以及细胞外基质中成分染成粉红色嗜碱性:细胞核、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嗜酸性:细胞质基质、溶酶体、线粒体嗜铬性:经重铬酸盐处理后呈棕褐色亲银性:硝酸银处理后呈黑色嗜银性:若经硝酸银处理后,尚需还原剂才显色异染性:肥大细胞中颗粒经甲苯胺蓝等碱性染料染色后呈紫红色(4)封片:非切片法:涂片、铺片、磨片HE染色法:用苏木精(Hematoxylin)和伊红(Eosin)进行染色的方法简称HE染色法Histology:组织学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称为组织学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 :PAS反应即过碘希夫反应,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

基本原理是过碘酸的氧化作用先使糖分子的乙二醇基变为乙二醛基,后者继而与希夫(schiff)试剂(无色的品红硫酸复合物)结合,形成紫红色反应产物。

Ultrastructure: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显示的结构称超微结构。

Junctional complex:连接复合体在细胞侧面四种细胞连接中,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紧挨在一起的细胞连接称为连接复合体。

4、组织: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5、Histology:组织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细微结构及相关功能的科学。

6、嗜酸性: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酸性。

7、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碱性。

3、半桥粒: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为桥粒结构的一半质膜内也有附着板,张力丝附着其上,折成袢状返回胞质,主要作用是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

4、连接复合体:四种细胞连接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紧邻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

上皮组织1、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2、上皮细胞的侧面:特化结构细胞连接(特点、作用)上皮细胞的侧面是细胞的相邻面,细胞间隙很窄,相邻细胞以钙黏蛋白互相结合。

一、紧密连接:(1)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2)相邻细胞膜形成约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有极窄的细胞间隙。

(观察紧密连接的最佳方法是冷冻蚀刻复型法)(3)封闭了细胞间隙。

所以,紧密连接可阻挡大分子物质穿过细胞间隙而进入深部组织,具有屏障作用。

二、中间连接(1)又称黏着小带,带状,多位于紧密连接下方,这种连接也见于心肌细胞间的闰盘(2)中间连接除有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Cilium: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许多突起,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细胞质内周边含9组双联微管,中央为两条单微管,具有定向摆动的能力,可将细胞表面的分泌物和颗粒性物质定向排送。

Basement membrane:基膜是位于上皮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的膜状结构,不同类型上皮中厚薄不一,电镜下分为基板和网板两层,二者分别由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产生,基膜具有支持连接作用,同时也是物质通透的半透膜。

Plasma membraneinfolding:质膜內褶多位于细胞的基底部,是细胞膜向细胞质内折叠形成的许多内褶,长短不一内褶的细胞质内常含有线粒体。

此结构的功能是增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Chemotaxis:趋化性巨噬细胞等受到某些化学物质如细菌的产物、炎症组织的变性蛋白等的吸引而向该处的定向运动。

Mesenchyme:间充质是胚胎早期的结缔组织,由间充质细胞和基质构成,分布在三个胚层之间,由中胚层细胞分化而来。

Macrophage: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形态多样,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功能活跃时,可成多突形,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较深,细胞质较丰富,功能活跃时内含有许多颗粒或空泡,具有变心运动和吞噬能力。

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核左移: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分为带状核和分叶核两种,带状核的细胞较幼稚,约占5%--10%,若比例显著增高,临床上称之为核左移。

此现象多出现在严重的细菌性感染时。

Hematopoietic stemcell: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能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最原始的造血细胞,它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分化成多种血细胞的潜在能力以及自我复制的更新力。

Reticulocyte:网织红细胞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由骨髓进入血液,这些红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称网织红细胞。

Cartilage lacunae :软骨陷窝软骨细胞被包埋在软骨基质内,软骨细胞在软骨基质内所占据的空腔叫软骨陷窝。

Isogenous group:同源细胞群位于软骨中部的软骨细胞成群分布,每一群有2—8个软骨细胞聚集在一起,由同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

越靠近软骨中部,同源细胞群的细胞数量越多,反映了软骨的间质性生长。

2、骨单位:哈弗斯系统,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

1.Sarcomere:肌节,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纤维称肌节。

2.三联体(triad):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软骨内成骨是人体大多数骨的发生方式,先由间充质形成一个软骨雏形,以后逐渐将其替换成骨。

替换的顺序是先中段后两端,中段形成骨干,两端形成骨骺。

骨干和骨骺的中央形成骨髓腔。

干、骺之间保留的骺板则为骨加长的生长基础。

Osteon:骨单位也称为哈弗斯系统,是长骨密致骨的主要结构,长圆筒状,沿长骨的长轴排列。

由中央管和呈同心圆排列的多层哈弗斯骨板组成。

中央管含有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等。

哈弗斯系统是长骨中起支撑作用的主要结构。

Bone lamella:骨板骨组织中的胶原纤维被黏合质(黏蛋白)黏合在一起并由钙盐沉积构成的薄层板状结构。

Sarcomere:肌节两条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

每个肌节包括1/2 I带+A带+1/2 I带,是肌纤维收缩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Intercalated disk:闰盘在心肌纤维相互接触连接处,光镜下为深染得粗线,与肌纤维长轴垂直或呈阶梯形;电镜下闰盘位于Z线水平为相邻心肌的肌膜相互嵌合,在横向的接触面上,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在纵向接触面上,有缝隙连接,此结构利于化学信息和电冲动交流,使心肌纤维同步舒缩成为统一功能整体。

Transverse tubule:横小管是基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暗带和明带的交界处。

同一平面上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5、肌丝:组成肌原纤维的细丝。

6.肌浆网:肌浆网又称纵小管,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其末端扩大呈扁囊状,称为终池。

肌浆网膜上有钙泵和钙通道,可调节肌浆中钙离子的浓度。

1.尼氏体:尼氏体由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2.血脑屏障:有些星形胶质细胞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

3.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4.运动终板:运动终板是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末梢。

Triad:三联体在人和哺乳动物骨骼肌纤维的A带和I带交界处,骨骼肌肌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横小管,肌浆网即滑面内质网在两条横小管之间大致呈纵向分布形成纵小管,其在近横小管处膨大为终池。

横小管与它两侧的终池共同构成的结构称三联体。

Sarcoplasmicreticulum:肌浆网肌纤维内的滑面内质网称肌浆网。

Myofibril:肌原纤维是骨骼肌纤维肌浆内含有的一种与肌纤维收缩有关的结构,呈细长丝状,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

电镜下可见肌原纤维是由许多粗、细两种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而成,每条肌原纤维上有明、暗相见的横纹。

.神经元:神经元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传导信息的作用,是神经系统结构的基本单位。

6.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感觉神经元长树突和包在外表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1.W-P小体:W-P小体系血管内皮细胞所特有的一种细胞器,由单位膜包裹,内有许多平行排列的细管,可贮存vWF。

2.血窦:血窦是毛细血管的一种类型,其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上有孔,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基膜不连续,因而通透性最大。

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中。

3.静脉瓣:管径2mm以上的静脉常有静脉瓣,其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

瓣膜为两个半月形薄片,彼此相对,根部与内膜相连,其游离面朝向血流方向。

瓣膜表面覆一层内皮,中轴为富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

4.心传导系统:由特殊心肌组成的传导系统,产生冲动到心壁肌细胞,使心房、心室节律舒缩。

1.胸腺小体:胸腺小体由胸腺上皮细胞同心圆排列而成的椭圆形小体,是胸腺髓质的重要特征。

2.血-胸腺屏障:胸腺皮质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与其周围的胸腺组织之间有一道屏障结构,称为血-胸腺屏障,3.淋巴小结:淋巴小结又称淋巴滤泡,为淋巴组织聚集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组成。

4.淋巴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细胞质很少。

5.淋巴细胞再循环: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后,又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回流入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到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到另一处淋巴组织。

6.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分布于全身各处的吞噬细胞,均来源于血液单核细胞。

1.表皮:是皮肤的浅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

2.真皮:位于表皮下方,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二者无明显界限。

1.内分泌:是机体的调节系统,与神经系统相辅相成,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控制生殖影响免疫功能和行为。

2.旁分泌:少部分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临近的细胞3.赫令体:视上核和室旁核的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形成的膜被分泌颗粒沿细胞的轴突运输到神经部贮存,轴突沿途呈串珠状膨大,膨大部内可见大量分泌颗粒聚集。

膨大部即光镜下在神经部内见到的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称为赫令体。

4.垂体门脉系统:大脑基底动脉环发出的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在该处分支并吻合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称为第一级毛细血管网。

该毛细血管网下行到结节部汇集形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

这些微静脉下行进入远侧部,再度分支并吻合,形成第二级毛细血管网。

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毛细血管网共同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Nissl body:尼氏体光镜下,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中的胞质内含许多嗜碱性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

电镜下为密集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