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医大组培名词解释

内医大组培名词解释

1.H-E染色法: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2.PAS反应:典酸-希夫反应,用于显示细胞,组织内的多糖和蛋白多糖。

3.组织: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

4.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密集的微绒毛构成光镜下的纹状缘。

其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微丝收缩可使微绒毛伸长或变短。

微绒毛使细胞的表面积显著很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5.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光镜下可见纤毛。

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

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6. 质膜内褶:上皮细胞基部细胞膜折向胞质,内褶与细胞基底面垂直,内褶主要见于肾小管,扩大了细胞基底面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运转。

7. 紧密连接: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单层柱状上皮中的紧密连接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呈箍状环绕细胞顶端,该处相邻细胞膜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未融合处有极狭窄的细胞间隙存在。

紧密连接除有连接作用外,尚有屏障作用,可防止物质穿过细胞间隙。

8.巨噬细胞:圆或肾形,着色深。

胞质丰富,呈嗜酸性,可含异物颗粒和空泡。

电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微绒毛。

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和残余体。

细胞膜内侧有较多微丝和微管,参与细胞运动。

它是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免疫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

9. 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1.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

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内含大量的RER和Glogi复合体.1.血象:血象是检查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及血红蛋白数量的总称。

2.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3.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的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4.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主要分布于红骨髓中,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0.5%,在脾、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分布。

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多向分化能力和自我复制能力.5.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6.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7.骨板:骨板是骨组织的基本结构单位,由平行排列的骨胶纤维和沿纤维长轴沉积的针状骨盐结晶构成,骨板内和骨板间有骨细胞及其突起,相邻骨板内的纤维走行方向互相垂直,纤维束还可有分支,并伸至相邻的骨板。

8.骨单位:骨单位又称哈弗斯系统,位于长骨骨干的内、外环骨板之间。

骨单位呈圆筒状,与骨干长轴平行,其中轴为纵行的中央管,周围为4~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称为哈弗斯板.1.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每个肌节由1/2 I带+ A带+ 1/2 I带构成。

2三联体(triad):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横小管,横小管两侧的肌浆网汇集成膨大的扁囊,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构成一个功能联合体,称三联体.3闰盘:闰盘是心肌纤维间的连接结构,位于Z线水平.4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与肌纤维长轴垂直的小管,称为横小管。

5尼氏体:尼氏体是神经元胞质内的嗜碱性小块或颗粒,体积较大神经元的尼氏体较发达(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在HE染色切片中呈紫蓝色斑块。

6神经原纤维):神经原纤维是神经元胞质内的细丝状结构,在银染色切片中,神经原纤维呈棕黑色,在胞体内交织成网,在轴突和树突内则平行排列。

电镜下,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中间丝)和微管组成,是神经元的细胞骨架结构。

神经丝和微管还与胞质内的物质运输有关,尤其在轴突运输中起重要作用。

7血胸屏障:胸腺内的Cap被上皮细胞包裹形成屏障作用的结构,使血液内的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胸腺皮质。

该结构称血胸屏障8化学突触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即神经递质传导冲动的突触,是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突触类型。

9郎飞结:周围神经系统的施万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少突胶质细胞包裹轴突形成的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髓鞘呈节段状,相邻两节段间无髓鞘的狭窄部称为郎飞结,此处轴膜裸露。

1.施万细胞:施万细胞参与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构成。

2.角膜缘;角膜和巩膜的过渡区域3.虹膜:是位于角膜和晶状体之间的扁圆盘状薄膜,周边与睫状肌相连,中央为圆形的瞳孔4.视细胞:是感受光线的感觉神经元,又称为感光细胞5.黄斑:是视网膜后极的一浅黄色区域,正对视轴处,呈横向椭圆形,直径1-3mm,其中央为浅凹,称为中央凹。

6. 浦肯野纤维:浦肯野纤维又称束细胞,位于心内膜下层,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7. W-P小体;W-P小体系血管内皮细胞所特有的一种细胞器,由单位膜包裹,内有许多平行排列的细管,可贮存vWF8. 血窦:血窦是毛细血管的一种类型,其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上有孔,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基膜不连续,因而通透性最大。

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中。

9.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机体内的一个具有巨大吞噬功能的细胞系统,包括结缔组织内的巨噬细胞、肝内的库普弗细胞、肺内的巨噬细胞、神经组织内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内的破骨细胞、淋巴组织内的交错突细胞以及表皮内的郎格汉斯细胞等,这些细胞均来源于骨髓内的幼单核细胞.1.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眼中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及一些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这种组织称为淋巴组织1.淋巴小结(lymphoid nodule):淋巴小结又称淋巴滤泡,为淋巴组织聚集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组成2.、血-胸腺屏障(blood-thymus barrier):胸腺皮质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与其周围的胸腺组织之间有一道屏障结构,称为血-胸腺屏障,3.4.淋巴细胞再循环: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后,又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回流入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到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到另一处淋巴组织,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5.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包括肾上腺皮质和性腺的内分泌细胞,滑面内质网丰富,线粒体嵴多呈管状,多脂滴,无分泌颗粒6.分泌含氮激素细胞:包括绝大多数内分泌细胞,结构特点同蛋白质分泌细胞,RER 、GC发达,有分泌颗粒7.赫令体:位于脑垂体神经部,是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分泌颗粒沿轴突被运输到脑垂体神经部储存,在轴突沿途和终末,分泌颗粒常聚集成团,是轴突呈串珠状膨大,于光镜下呈现为大小不等的弱嗜酸性团块,称赫令体。

8.素等儿茶酚胺类激素。

1.滤泡旁细胞:滤泡旁细胞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或滤泡上皮细胞与基膜之间, 细胞稍大,在HE染色切片中着色淡2.胃底腺:又称泌酸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约有1500万条,是胃粘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重要的腺体。

3.小肠腺:又称隐窝,呈单管状,直接开4.潘氏细胞: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常三五成群位于腺底部。

5胰岛:胰腺的外分泌部内散在的细胞团,称为胰岛6.肝小叶:肝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多角棱柱状7.肝板:由单层肝细胞排列形成;切片上呈现为肝索,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放射状排列,并吻合成网8.窦周隙:肝细胞与血窦内皮间的腔隙9.贮脂细胞:形态不规则,胞质含大量脂滴;贮存维生素A,形成网状纤维1. 肝巨噬细胞:附于内皮,形态不规则,多突起,溶酶体丰富,参与清除血液中的异物、衰老血细胞2.肝门管区:相邻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小区,含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3.4.气-血屏障:肺泡隔毛细血管血液中的CO2与肺泡腔内的O2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气-血屏障,也叫呼吸膜。

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可增殖分化为Ⅰ型肺泡细胞6.肺泡隔:相邻肺泡上皮之间有薄层结缔组织,称肺泡隔,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大量弹性纤维及肺巨噬细胞。

7.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与集合小管共同行使泌尿功能8.肾小体:呈球形,也称肾小球,纸巾约200um,由肾小囊和血管球组成。

9.滤过膜:血管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滤入肾小囊腔而生成原尿,这一过程要经过三层结构:毛细血管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之间的裂孔膜。

这三层结构称为滤过膜或滤过屏障。

1.足细胞:即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它附着与肾小球基底膜(GBM)的外侧1.球旁复合体:也称肾小球旁器,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2.、血-睾屏障:血-睾屏障是位于血液和生精小管上皮之间的屏障,该屏障包括下列几层: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及支持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

血睾屏障的存在将生精小管的近腔室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既可保证精子的发生在相当稳定的微环境中进行,另一方面,又可阻止精子抗原逸出,防止发生自体免疫反应。

3. 精子发生:从精原细胞到形成精子的过程4. 、支持细胞:支持细胞是生精小管管壁上皮细胞的一种,位于生精细胞之间,呈不规则的锥体状5.间质细胞: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核圆,胞质嗜酸性,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6.生长卵泡:卵巢的组织结构成分之一,分为下面两种:初级生长卵泡,次级生长卵泡7.黄体:排卵后的卵泡壁向腔内塌陷。

在LH的作用下,颗粒层及卵泡膜突入卵泡腔,发育成为一个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外包结缔组织膜,新鲜时显黄色,称黄体8.月经周期):自青春期至绝经期,子宫体与子宫底的功能层,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变化,既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称月经周期。

10受精:精子与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称受精,发生于输卵管的壶腹部。

11顶体反应:接触到透明带后,精子头与透明带ZP3结合,诱发顶体前膜与精子头部表面的细胞膜融合,并破裂,形成许多小孔,使顶体酶得以释放,这一过程称为顶体反应。

12透明带反应:精子进入卵子后,卵子浅层细胞质内的皮质颗粒立即释放溶酶体酶样物质,使透明带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

13胚泡:受精后第4天含有大约100个卵裂球的早胚呈囊泡状,称为胚泡,其中心的腔称为胚泡腔,周边的一层细胞称为滋养层,位于胚泡腔一侧的一团细胞称为内细胞群14原条:第3周初,上胚层中线的一侧形成一索条状增厚区称为原条,其头端膨大称为原结。

原条中线出现的浅沟称为原沟,原结中心的浅凹称为原凹。

15脊索:原结细胞向头端增殖,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的索条状结构称为脊索,对早胚有一定的支架作用,可诱导神经管的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