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政治外交

经济政治外交


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体制前提。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冷战阵营的存在,使世界经 济因不同的制度划分而分离,生产和消费局限在各阵营 所在区域。
第三、各国政府的促进。 美国克林顿政府(1993-2001)的鼓励政策在全球化进 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历史上最长的经济增长,
从1991年4月开始到2001年3月,连续增长120个月(60 年代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时期连续增长106个月,80年代 里根政府时期连续增长92个月。
美国十年前在贸易方面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通过多 轮回合谈判即多哈发展计划实现多边贸易,二是实现相 对次要的双边贸易以推动“竞争性自由化”,让各国签 署双边协议或者参与多哈进程。 而今,美国的贸易政策实际上已经摒弃了多哈回合 谈判,并且不再热衷于小规模的双边贸易,它正在试图 达成两项大区域协议——《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 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 (TTIP)
调整措施之二: 各国政府尤其是西方政府加强对经济的调控。 金融危机暴发后,美欧等都纷纷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 案,强化金融监管,约束金融机构肆意投机与扩张;为应 对经济恶化,多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刺激方案。
调整措施之三: 经济壁垒增加贸易或市场保护抬头。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率先祭出贸易保护主义旗帜, 要求购买本国制造的产品,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民族主义 普遍抬头,发达国家政府正由“释放市场”向“保护社会” 转变。。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947年成立欧洲9国工人情报局:苏、南、捷、波、匈、 保、罗、阿、民主德国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6国):苏、保、匈、罗、 捷、波。随后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相继加入 (蒙古于1962年加入,古巴于1972年7月加入、越南于 1978年6月加入,其中阿尔巴尼亚于1961年出)。 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8国):苏、保、匈、罗、 捷、波、民主德国、阿。
何以需要创新驱动?
◆ “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
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需要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内生增长。
何以需要创新驱动?
◆ “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 ◆
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需要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内生增长。 在技术领域,整体技术实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缺
少竞争优势
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整合创新资源,推进技术创新工 程,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 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 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 统产业高技术化,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要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坚持尊重劳动、尊 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建设一支规模 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要优化创新 环境,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 保护、管理,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推动开放式创新。
1、雅尔塔体制 (1)结束欧洲的战事 (2)对德国的占领和管制 (3)关于波兰问题 (4)对日作战问题 (5)关于战后集体安全制度的建立问题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概述
1、雅尔塔体制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
美国还策划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简称“北约”。 1949年4月,美、加、英、法、比、荷、卢、丹、挪、葡 、意和冰岛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同年8月24 日公约生效。 (1952年希腊、土耳其加入。1982年西班牙加入。 1997 年3月23日波兰、捷克、匈牙利成为第一批东扩成员。) 北约的组建,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形成。
按贸易壁垒被清除的程度划分。可分为以下六种:
①优惠贸易安排 ②自由贸易区 ③关税同盟 ④共同市场。 ⑤经济同盟 ⑥完全经济一体化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四) 经济面临的风险越来越突出。在技术领域,整体技
术实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缺少竞争优势。我国的科技 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和国 防建设发展的需要,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技 术与军事技术,在机械、通信、计算机等关键技术领域, 市场大多被国外占领。
套利。 主要的问题:我的公司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何种地位,它有哪些 机遇可以利用?我怎样通过我的公司同他人开展合作?
全球化第三波 (2000-)
动力性因素:个人的能力。 之前的全球化都是以欧洲和美国的人和公司作主体的。虽然 中国在 18 世纪的时候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经济体,全球化的主
要参与者和塑造者却是西方国家、公司和探险者。未来的全
全球化第二波 (1800-2000)
中间曾被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
动力性因素:跨国公司。
前半阶段:铁路和蒸汽机,运输成本下降。 后半阶段:电话、电报、电脑、卫星、光纤电缆和互联网,通 讯成本下降。 全球经济诞生和成熟,各国之间有充足的商品和信息的流动,
出现了真正的全球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
一、冷战后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
1、冷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2、冷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动因——经济的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迅猛推进的原因
第一、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经济
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的迅速 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第二、国际大市场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拓展,为
——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
应对之策之一: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应对之策之二: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政治格局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概述
1、雅尔塔体制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 3、苏东剧变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概述
一、冷战后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
1、冷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2、冷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动因——经济的全球化 3、未来世界格局的演变趋势——充满不确定性 (1)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整 (2)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一) 全球经济增长势头明显放缓,外部需求减弱。大多 数发达国家经济仍在金融危机后的困境中挣扎,发展中国 家的经济增速也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TPP与WTO的主要区别,是它不只是一个互免关税
协议,包括了市场完全对等开放,以及人权和知识产权保 护和劳工权利等等内容。而且与WTO即使有国家违反游 戏规则搞小动作也只能不痛不痒地申诉不同,TPP的会员 国如果有违背协议内容的行为出现,其会员资格自动失效。 TPP谈判在2013年底结束。
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不同形式,若
球化则将越来越多地不仅是被个人驱动,而且是被 各种各样的人所驱动,并不仅仅局限于西方人和白种人。 全世界每个角落、各种肤色、各个人种都可以参与其中。 主要的问题:在当今全球竞?
严格意义的经济全球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20 世纪8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全方位、多维度、并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并呈现出新特点。
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布雷登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
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总协定 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 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 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 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
全球化第一波(1492-1800)
肇始于哥伦布远航开启新旧世界间的贸易。 动力性因素:国家和实力。也就是说,当时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取决于一国的实力以及其应用形式,即一国有多少人力、马力、
风力和后来蒸汽动力。在这一时期,受到宗教影响或帝国主义 影响(或两者的结合),国家和政府利用暴力推倒壁垒,将世 界的各个部分合并为一。 核心的问题:我的国家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何种地位?我如何走 出国门,利用我的国家的力量和其他人合作?
一、冷战后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
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布雷登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
(2)美、日、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形成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开始了一个低速发展和激烈 动荡的新阶段,世界经济开始向多级化方向发展。美、日、
西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经济中心,这种格局一直延 续到冷战结束。
第一,经济全球化损害发达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发 展中国家的廉价产品大量涌入发达国家市场,使其国内 产量受到严重冲击,丧失了某些原有的产业优势和国际 竞争能力。 第二,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严重失业问题的根源。 发展中国家大量廉价商品的涌入,给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 造成冲击,减少了国内就业机会,等于输入失业。同时, 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等于是把国内的就业机会输出给发 展中国家。 第三,经济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工资的降低和收入水 平的下降。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三) 外部世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压力将越来越明显。 ■ 我国在市场和投资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国外产品的 涌入,跨国公司在华业务的拓展,不仅给我国国内企业带 来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而且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也将被 迫调整。 ■我国要根据WTO的规则要求修改相关法律法规,重 新定位政府角色,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体系。这可 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化现行经济制度中存在的各种矛盾, 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受到阻碍。
调整措施之一: 各国都在重估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并采取相应措施
全球化一直由西方主导、推动,近年来,随着全球 化的深入发展,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复杂效应进 一步显现,引发欧美国家对全球化新一轮反思浪潮,要求 重估全球化的利弊,甚至做出必要的政策调整已成为西方 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发展中国家人士亦在反思。谋求全 球化的公平、均衡发展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西方新一轮反思全球化浪潮既有民众、学术界的支持, 更有官方的积极参与。从民众层面看,西方民众尤其是中 下层民众对全球化的抵触情绪日益强烈。 据英国媒体的调查,半数以上的西欧国家民众认为全 球化对其国家弊大于利,其中九成的民众要求政府采取措 施,抵制全球化进程。西方学术界以往对全球化臧否不一, 现在则出现唱衰全球化的势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