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讲“俄罗斯问题”和苏联外交(1919-1925)

第3讲“俄罗斯问题”和苏联外交(1919-1925)



西方国家的武装干涉全部失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入对峙阶段。
二、苏联和西方和平共处:1921-1924
1.苏联的变化 2.苏联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外交” 3.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 4.苏联的政治进程 5.苏联外交思维中的大俄罗斯主义情结
1.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由于国际孤立,苏俄受到生存压力。内战胜利之后,苏俄 开始进入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合

劳合· 乔治主张对苏贸易,一方面出于经济利益需要,一方 面希望通过经济利益来“复兴和挽救”俄国。1921年3月,
苏俄和英国签订《临时贸易协定》,英国承认了苏俄。
(2)德国和苏联的“经济外交”

德国失去殖民地和市场,也愿意和苏俄恢复贸易。1921年 5月,德国和苏俄签订贸易协定。
(3)其他国家

主义的斗争。

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支持新独立国家。同意芬兰、波兰、 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的独立,放弃沙俄的殖民地, 废除沙俄政府签署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支持土耳其革命和 独立,提供经济援助和武器弹药。支持中国革命。
2.西方国家的干涉
(1)直接干涉 (2)外交欺诈 (3)三次间接武装干涉
西方国家对苏俄的态度

美国国务卿蓝辛:《和平法令》是“对各国现存制度的直接威胁”。 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要求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声明,来抵消《和平 法令》的影响。

邱吉尔:把苏维埃这个婴儿“掐死在摇篮里” 奥兰多:建立“防疫线” 克里孟梭:建立“铁幕”,防止苏俄破坏欧洲文明。

(1)直接干涉

1918年3月,美国和英法各国军队共4万余人在摩尔曼斯克 登陆,建立进攻苏俄的桥头堡。 1918年 4 月,日本借口保
件,通过谈判争取时间。布利特提出的条件:

停止军事行动; 保存各地的政权; 协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苏俄境内; 赦免双方全部政治犯; 恢复苏俄与国外的贸易; 俄军复员,交出剩余的军火后,协约国军队撤出俄国。 列宁会晤了布利特,准备原则上接受以上条件,第6条除外。目的是换取时间来巩固政权。
(2)意识形态

认为苏维埃是“瘟疫”,担心革命扩散。
(3)经济

革命后,苏维埃宣布私有企业国有化,强行没收外国资本,取缔外国 银行,废除沙俄所有的外债(160亿卢布)。革命使各国经济利益受 损,银行家和工厂主们丧失了在俄国的工厂、投资和商品市场。

法国在革命前在俄国占有其铁产量的55%,煤产量的74%,石油产量

苏德两国都希望突破外交孤立地位。4 月16 日,在热那亚近郊德拉巴 洛(苏俄代表团驻地)签订《拉巴洛协定》,相互放弃战争赔偿,立
即恢复外交关系,根据平等互利和最惠国原则建立贸易和经济关系。
这个条约是苏德两国一战后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摆脱了外交孤立。
列宁语录

“我们要做生意,他们也要做生意。” “我们不是以共产党人的身份,而是以商 人的身份到热那亚去。”
苏联第一次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是国际经济会议,标志 着苏联和西方国家从政治军事对立关系进入经济和外交合
作阶段。
A.戛纳会议(1922年1月)

1921年12月,苏俄向英法意日美五国发出照会,提出愿意偿还沙俄债 务,条件是各国承认苏俄政府合法性,停止威胁苏俄安全。建议召开 国际经济会议,讨论建立欧洲和平和经济合作问题。
民起义、工厂罢工,甚至出现士兵的叛乱。

1921年,列宁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 策”,允许部分商品流通和私营经济和外资的存在。
2.苏联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外交”
(1)英国和苏联的“经济外交” (2)德国和苏联的“经济外交” (3)其他国家 (4)热那亚会议和《拉巴洛协定》
(1)英国和苏联的“经济外交”
德国之后,挪威、奥地利、意大利、丹麦、捷克斯洛伐克 都和苏联签订贸易协定。这些协定都标志着对苏俄政权的
承认。但是法国和美国坚决反对。美国尤其激烈。法国批
评英苏协定是“对俄国债权人——法国的叛变”,美国报 刊批评劳合 • 乔治,说英苏协定是“一块充满炸药的金 砖”。
(4)热那亚会议和《拉巴洛协定》

B. 布利特谈判

起初,美英两国表示愿意签署协定,但是高尔察克开始在西伯利亚展开进攻, 协约国认为有把握获胜,所以放弃了协定书。

威尔逊总统禁止发布协议方案,劳合·乔治则表示他与谈判没有任何关系。

布利特愤然地说:“这是对舆论最粗劣的欺骗,也可以说是我一生所知道的
欺骗中最无耻的欺骗。”

美国和协约国决定,同时采取两种办法解决俄罗斯问题,一是支持白卫军,
适。内政外交都开始向传统回归:经济制度方面实行“新
经济政策”,外交方面,寻求经济外交和国际承认。外交 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余粮收集制度 B.全部工业国有化,严格集中管理 C.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D.普遍义务劳动制
(2)“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人民的全面抵制并导致1920年 至1921年的大饥荒,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边缘,各地出现农
苏联宣布与南京政府绝交,声明保留1924年的中苏协定之一切权利。
苏联军队攻入中国领土, 蒋介石授权张学良准备谈判停战。12月双方 代表在伯力签订《伯力协定书》,中东路恢复到以前的状况。
间接干涉苏俄;二是建立一条封锁线,利用反苏的东欧国家,“把西欧和布
尔什维克病毒隔离开来”。
(3)三次间接武装干涉

第一次:1919年3月-1920年初,高尔察克被俘虏处死,干涉失败。 第二次: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2月,邓尼金被打败。 第三次: 1920年4月-11月,波兰进攻,苏波谈判,1921年3月缔结 和约。
3.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 (1924-1925认成为一股热潮。一是因为经济上需 要,二是苏联外交的革命性和灵活性,使得它的国际声誉上升。对苏 联持强硬态度的西方国家政府,逐渐被温和党派代替。

1924 年2 月,英苏两国建交。意大利、挪威、奥地利、希腊、瑞典、 中国、丹麦、墨西哥等国相继与之建交。10月,法苏建交。
实现公正、民主的和平,即不割地赔款、民族自决,主张
公开外交。
B.公布秘密条约

1917年12月到1918年1月,苏俄把沙俄政府签署的100多个 秘密协约和文件公布报纸,出版了大量沙俄外交部的秘密
档案。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布秘密条约和文件。
C.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处理外交关系

放弃帝国主义侵略政策,遵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反对殖 民统治、主张民族自决,支持殖民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

英德意同意,虽然美法两国政府反对,但是国内企业界积极,只好同 意。1922年1月协约国召开戛纳会议,决定召开由欧洲经济会议,邀 请苏联参加。这等于承认了苏联的地位,标志着苏联和西方国家从政 治军事对立关系进入经济和外交合作阶段。
B.热那亚会议(1922年4-5月)

29国参加,美国只派观察员列席。 英法要求苏联偿还沙俄政府全部债务,苏联要求西方赔偿干涉造成的 经济损失;西方国家要求苏联归还被国有化的资产,苏联拒绝。
第3讲 “俄罗斯问题”和苏联外交 (1919-1925)
一、“俄罗斯问题”和协约国的干涉 二、苏联和西方世界的和平共处 三、20世纪20年代的中苏关系
概要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差别,苏联从欧洲 社会的一员,变成“体系外”大国,和西方世界对立,价值观和意识 形态成为影响苏俄和西方国家之间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经过武力较量 之后,苏俄和西方国家都不得不承认现实,相互承认现状,开始经济 和政治交往。“经济外交”在推动双方恢复关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 用。

没有明确表示废除《苏蒙友好协定》,苏军仍然驻扎在外蒙,中国没有恢复 外蒙主权;在中东铁路问题上,苏方管理人员仍然控制着中东铁路的行政权。
3.中东路事件

1927年12月南京政府下令,撤销承认苏联在中国各地领事馆,取缔苏
联商业机构在华经营。

1928年12月张学良“易帜”,当月武力接管中东铁路,将苏联人全部 遣送出境。苏联向南京政府提出和平解决中东路事端,南京政府拒绝。

1925 年1 月,日苏建交。至此,共 23国承认了苏联,只有美国仍然采 取敌视政策,不承认。
4.苏联的政治进程

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斯大林语录:有人就有问题,没人也就没 问题。
肃反(1934-1939)

三年之内,逮捕和判刑的政治犯400-500万人,其中至少 50 万人被枪毙,有 120 多万人是共产党员,很多是干部和

双方接受传统政治游戏规则的同时,意识形态差别始终是相互猜疑和 矛盾的制造者,是后来引发冷战的重要原因。
一、“俄罗斯问题”和协约国的干涉

1.俄国革命的国际影响 2.西方国家的干涉
1.俄国革命的国际影响


(1)军事 (2)意识形态 (3)经济 (4)外交革命
(1)军事

俄国原来牵制东线德国军队,占德国及其盟国的军事力量 的一半以上,俄国退出,给协约国造成很大压力。
护侨民在海参崴登陆。不久英军和美军登陆。三国军队共
9000人。1918年11月一战结束,英法美对苏俄的干涉加强。 1919年2月,在苏俄南方地区,协约国军队已达13万。
(2)外交欺诈

布利特谈判(1919.3)
B. 布利特谈判

美国国务院官员布利特的任务是:查清苏维埃政权的巩固程度,了解苏方与协约国缔约的条
的 18 %,革命后,法国失去海外投资的 25%,约130 法郎。英法等国 在俄国投资总额达30亿金卢布,沙俄欠协约国债务17亿金卢布。
(4)外交革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