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一课
在体验与交流中认识科技
——《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教学设计
巫溪县教研室彭辉鳌
《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向文明”的主题之一。
教材围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走向文明——文明社会需要科学技术——文明生活应该是科学的、健康的、愉快的、幸福的——我们应该向高质量的生活目标努力”的思路编排设计。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高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和道德意识形成内部成因,对该主题的教学作如下设计。
活动一:感受科技力量
(播放课件:1、古时候人们用柴火照明;2、人们用松脂等植物油照明,3、人们用煤油或汽油照明,4、家家户户用上电灯,5、城市里华灯高照的夜景)
随着课件的播放,教师深情地讲述道:“很久以前,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由于工作的需要,人们不得不点燃竹签、麦草以及其他一些易燃物来驱逐黑暗;后来人们在实践中知道了一些植物在强烈的阳光下渗出的油,如松脂可以燃烧,于是人们将采集到的植物油储存起来,以便黑夜用来照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煤油、汽油等燃油的大量生产,人们普遍用煤油、汽油来照明;
随着电和点灯的发明,家家户户用上了电,装上了电灯,让黑夜变得像白天一样亮堂;如今的街市华灯高照,处处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
师:看到这些图片,听到老师的讲述,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和感受?
小结:的确,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不仅带来了方便,还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条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让人类一步一步走向文明,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那么,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和教师的讲述,把学生带入从古代到当今的生活领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科技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和方便,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深切感受到科技发展使社会走向文明,并为寻找生活中的科技成果奠定了情感基础。
]活动二:寻觅科技成果
1、小组合作,寻找生活中的科技成果。
四人一组进行合作,举出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要求:(1)说出你知道科技成果的名称、它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2)小组长做好记录;(3)推选组员在全班交流。
)
2、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3、教师小结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展示科技成果。
(课件出示一些科技成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如现代医疗技术,减轻了手
术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杂交玉米(水稻)的问世,人们便摆脱了饥饿;大棚蔬菜的产生,一年四季人们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等)[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科技成果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在充分讨论与交流中,真正体会到人类发展离不开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改善了人们生活,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进步。
]
活动三:辨析科技的利与弊
1、启发: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是你们知道吗,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成果的同时,发现它们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2、出示课件:(人们利用水果保鲜剂浸泡水果;保鲜剂渗入水果内层;人们吃水果将存余水果内部的保鲜剂吸入体内。
)
讨论:从上面的事例你知道些什么?
(预设:水果保鲜剂虽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水果的水分,不让水果腐烂,但过多使用保鲜剂,保鲜剂将渗入水果内层,人食用以后,将会产生不良影响,久而久之有害于身体。
)
3、分析科技成果的利与弊。
小组合作学习,举出生活中的科技成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并完成下表:
小结:任何一种科技成果,即有利于人类进步,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对人类不利的一面,我们要善于区分它们的利与弊,克服它的不利因素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 设计意图:当学生沉浸在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喜悦、亢奋之时,教师及时举出实例,分析科技成果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引导学生讨论辨析,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
]
4、阅读教材5页,围绕“该不该克隆”展开辩论。
克隆就是复制。
它是运用克隆技术,从生物体中提取一个单细胞进行培育,可以长出同母体外形一模一样的子体。
通过对教材的阅读,你们认为利用克隆技术进行克隆好,还是不好?(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
)
小结:从刚才双方的辩论中我们知道:克隆技术在医学方面可以帮助患者修复那些不能再生的被损坏的器官或组织;在农业方面能够培育良种,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在动物方面还能为拯救濒临物种提供机会,但是不能用来克隆人,有损于人类作为自然人的尊严。
所以必须,严加管理,让克隆技术趋利避害,更好地造福人类。
[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教材,对克隆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组织学生辩论。
辩论中双方陈述观点,阐述理由,进而加深了理解,对“科技是把双刃剑”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科技伦理有了深刻的理解。
] 活动四:迷信和邪教危害人类
1、教师讲述教材中例子,(课件展示人们烧香磕头的画面)
思考:(1)你认为这样做能战胜病吗?(2)它们这样做的后果是什? (3)你对他们的这种做法有什么看法?
2、交流:在你们的身边有上述例子中的人吗?他们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举出生活中相信迷信的人及其做法和带来的恶果。
)
3、讨论:针对类似上述迷信的做法,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小结:是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由于没有文化知识,不理解科学,出现了一些相信迷信的活动。
因此,我们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一系列的宣传科学,反对迷信的活动,让周围的人理解科学,破除迷信。
4、(出示课件:法轮功邪教自焚的场面)教师配合画面讲解法轮功邪教组织的种种丑恶行为。
思考与交流:(1)看到上面的画面,你有何感受?(2)如果你是刘思颖的同学,看到病床上的刘思颖,你会对她说什么?(3)你会对你身边的人说什么?
小结:邪教组织利用人们迷信的心理特点,蛊惑、煽动人们从事某种邪教活动,达到他们的谋财、害命、动乱人心的罪恶目的,因此,我们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坚决抵制邪教组织,从
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运用科学技术的有利因素,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达到健康、文明、愉快、幸福地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对“非典”时期一些伪科学现象的再现,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伪科学和迷信的无知;在交流自己身边的迷信现象,明白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是缺乏科学知识,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学科学、宣传科学的意识;观看“法轮功”自焚事件的画面,真切感受到邪教的罪恶行径,并在思考与交流中,提高认识,明辨是非。
]
活动五:科学在行动
1、通过上面的学习和讨论,你知道有哪些科学成果?这些科学成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又有哪些不好的影响?你对迷信和邪教有了哪些认识?
2、课外询问长辈或上网查,搜集有关科普知识的资料。
3、以小组或自选学习伙伴,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一次“科学在行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