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20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I)卷(测试)

人教版2020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I)卷(测试)

人教版2020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云端上的村庄秦岭①天,拎着村庄;村,踩着云端;云,罩着崖顶。

②站在大渡河畔,我东张西望,唯见白云悠悠,不见一脊一瓦。

我在想:那高高的云端之上,真的会是胜利村人的故乡吗?③当地文友问我:“你在找什么?”④“云端上的村庄。

”⑤“其实,所谓‘云端上的村庄’,听着充满诗情画意,说穿了那是典型的‘悬崖村’,咱这一带有很多。

至于胜利村旧址,如果不是特别好的天气,肉眼是看不到的。

”⑥初闻“云端上的村庄”,应该与早先媒体曾经报道过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勒尔村有关,记得当时我正在家中看电视,荧屏上惊现这样的画面:村子在云端若隐若现,峭壁上凌空垂挂着长长的藤梯,崖畔上镂刻着窄窄的石阶,几十名放学回家的小学生,像一长串贴在悬崖上的壁虎,手脚并用,一寸寸、一点点往上蹭,蹭,蹭……可这次到了大渡河金口大峡谷,我才知道当年的胜利村比阿土勒尔村有过之而无不及。

云端里的胜利村,海拔高达一千六百米。

当地人说:“人掉下去,就像从天上掉下去一样,不沾一根草。

”⑦“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那一刻,我真正懂了李白。

⑧“老鹰茶,茶老鹰,香飘万里留客人……”⑨风中,隐隐约约传来山歌声,如丝似缕,优美婉转,这应是从胜利村新址传来的吧。

靠近村口,迎面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刻“道林子峡谷第一村”八个大字。

朋友曾提醒我,他二十年前和朋友不远千里下川西,曾攀爬过好几个“云端上的村庄”,从谷底到村庄,来回平均至少三天时间。

很多乡民与世隔绝,见到他们这些不速之客,目光里充满了戒备和疑惑。

⑩绕过大石碑,一条开阔整洁、弧度如虹的主街道扑面而来,两旁是几十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川西特色风貌建筑群:民居、超市、宾馆、文体活动中心……白墙青瓦,廊檐飞翘,阁楼竞秀,古朴中洋溢着时尚,雄浑中饱含着风情。

小巷时见小桥流水,门口多有桂树浓荫,院内常常鸡犬相闻。

各种石砌、木搭的花圃、围墙,玲珑雅致,风格迥异。

三三两两的村民有的在聊天,有的在下棋,有的主动和我打招呼,表情善良友好。

⑪街道中央的文化广场上,三位美丽的彝家姑娘,身穿崭新、漂亮的彝家服饰,正在介绍这里的老鹰茶:“先生,喝杯老鹰茶吧。

”⑫我问:“一杯多少钱?”⑬“咱自产的,不要钱,只要你们外边人常来做客就行。

”⑭其中一个姑娘告诉我,她们几位并非云端上下来的移民,但她们所在的公司认准了胜利村得天独厚的旅游前景和发展商机,专门在这里开发老鹰茶。

云端上的环境适宜种植老鹰茶。

如今人下了云端,茶却上了云端,种植面积扩大,行销省内外。

三位姑娘手拉手,唱起了《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路旁的花儿正在开,树上果儿等人摘,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⑮不用问,进村之前听到的山歌,一定是这三位姑娘唱的了。

我尝了一口老鹰茶,果然别有风味。

⑯蓦然回首,这才发现身后矗立着一个巨大的石雕,内容展示的是当年胜利村人背着背篼在云端上艰难攀登的画面。

正面题有四个大字:云端移民。

石雕背面,镂刻一行小字:这里的人们来自悬崖绝壁的云端之上。

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正在给游客讲云端上的故事:“我们来自云端,来云端之前,湖广是我们的家乡……”⑱我再次把目光投向云端。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28日12 版,有删改)1 . 胜利村人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2 . 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天,拎着村庄;村,踩着云端;云,罩着崖顶。

(从修辞角度)(2)几十名放学回家的小学生,像一长串贴在悬崖上的壁虎,手脚并用,一寸寸、一点点往上蹭,蹭,蹭……(从描写角度)3 . 第⑥段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简要分析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 . 文末“我再次把目光投向云端”语意丰富,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似曾相识”从何来?①许多人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感到一件正在做的事情或者一个情景,似乎以前就做过或者经历过。

比如,某人正在刷牙,突然觉得刷牙的动作、表情甚至场景与之前的某次一模一样;或者旅行到一个从未去过的街道,却突然觉得以前来过这个地方。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似曾相识”。

②“似曾相识”现象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相关的记载,直到19世纪早期这一现象才被法国学者引入科学研究。

如今,科学家们大致认同的“似曾相识”现象是指:对当前的、从未见过的物体或从未经历过的事件产生的一种主观的、不恰当的熟悉感。

③人们常常认为,这是我们人类“预知未来的第六感”。

(A)在生理学中,人类的五感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5种,也称“五觉”,但是在现实中确实还普遍存在着“第六感”。

(B)心觉是指人类通过接受“五觉”的刺激,把信息反映给大脑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如快乐、悲伤等)。

(C)预知力则是一种某些人认为存在的能力,该能力能通过正常感官之外的渠道去接收信息,预知将要发生的事,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推断无任何关系。

④心理学家认为,意识是通过“五觉”来接收外来刺激,然后整理分析,最后确定认识的;超感官知觉则是接收到更多由意识层面所遗漏的信息,而不是透过语言或逻辑推理而得。

这些信息经年累月地储存在大脑中,是人们不曾察觉的,当它们浮现到意识层面时,就是所谓第六感。

第六感其实是潜意识的漂浮物,并且也可被意识所辨认。

⑤心理学家爱德华•铁钦纳曾用“过马路”来对“似曾相识”现象做过一番解释:在过马路时,你无意识地瞥了一眼对面的商店,然后右边有什么事吸引了你的注意力,你转向了右边。

当再次看向对面的商店时,你的大脑已经忘了第一次的那一瞥,第二次的一瞥就会产生熟悉的感觉。

按他的说法,知觉分为两部分:第一瞥是知觉快速的无意识加工,第二的一瞥是知觉的深加工,当两次加工匹配时,就会产生熟悉感。

也就是说,如果你曾经到过某个地方,无意识地记住了某些事物,或者你没有去过那个地方,却在极短的时间无意识地记住了某些事物,不管怎样,当你再一次有意识地记住它时,就会刺激到深藏在大脑中的潜意识,使之被激活成为意识。

前后两次的意识对碰,就会让人感觉到“我好像来过这个地方”或者“我好像见过这个东西”。

能被意识辨认的情感即心觉(第六感),但它并不是预知未来的能力。

⑥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似曾相识”的经历,但这种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

研究表明,“似曾相识”现象在青年时期发生率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在青年时期,抑制冲动的人脑额叶皮层很不成熟,许多无意识的冲动被额叶放入了前意识系统,最终成为意识。

当我们的大脑逐渐成熟时,额叶皮层的控制能力增强,这些富有想象力和神奇色彩的感觉就随之减少了。

5 . (小题1)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先引出“似曾相识”这一现象,再给这一现象下定义,然后,最后。

6 . (小题2)下面这个句子是从第③段中抽出来的,应该放在(A)(B)(C)三处中的哪一处?为什么?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包含心觉和预知力两部分。

7 . (小题3)下面是小明日记中的片段,请你利用文章相关内容,为小明解答他的疑惑。

走进一条小巷,路过一个街角,一只猫突然从他眼前跑过。

一瞬间,觉得自己好像见到过这一切,然而这一切又都是刚刚发生的,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穿越吗?8 .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似曾相识”现象早在古希腊时期就被引入科学研究。

B.人类五觉之一的“超感官知觉”其实是潜意识的漂浮物,并且也可被意识所辨认。

C.预知力能通过正常器官渠道去接收信息,预知将要发生的事,但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推断无任何关系。

D.“似曾相识”现象在中年时期发生率没有青年时期高,是因为在中年时期,人脑额叶皮层比青年时期要成熟。

二、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乙)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

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匈奴即入盗②,急入收保③,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④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复请李牧。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注:①[代雁门]代地的雁门郡。

②[入盗]入寇,入侵。

③[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垒。

保,同“堡”。

④[让]责问,责备。

9 .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已而之细柳军赵之北边良将也B.居无何常居代雁门C.将以下骑送迎乃复强起使将兵D.使人称谢使他人代将10 .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翻译:慰问的军队直接驱车而入,将军级别以下的骑兵都要迎送。

理解:写出慰问军队嚣张的气焰,使得驻扎的将军及属下不得不卑躬屈膝。

B.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翻译:于是文帝就控制住车马,缓缓前行。

理解:表明汉文帝深明大义,具有雄才大略,是一位识才、爱才的贤明君主。

C.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翻译: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像从前一样。

理解:呼应了上文的“不敢战”,既写出了李牧胆小怕事,又体现其刚愎自用。

11 . 周亚夫和李牧为什么都能被称为良将?请结合具体内容解说。

12 .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临敌之际,君臣一心很重要。

汉文帝对周亚夫显然是充分信任的,他并不认为劳军时周亚夫的表现损害了自己的威严,反而称赞他是“①____”;而赵王则对李牧②____的做法很不满,最终下令③____,造成的后果是④____。

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3 . 这首诗描写了哪四幅“夏日画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14 . “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使用有何妙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四、名著阅读15 . 名著阅读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