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乘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有理数中第五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后的一个有关有理数的运算。

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是有理数乘法中相同因数相乘的简单表示方法,它作为基础知识,对学生以后学习科学记数法,进行幂的五种运算、整式加减等知识有很大帮助。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a 2 , 正方体的体积 a
3 ,同时,学生已经熟练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为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根据乘方的意义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自学、观察、思考,小组讨论、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观察力、倾听及自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索,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感受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正整数幂的正负。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与四环节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一)体验感受,激发兴趣
做游戏:拿出课前让学生准备好的纸,让学生动手折纸。

对折1次后,纸变成了几层?对折2次后变成几层?按照刚才折纸的规律,将一张足够长的纸连续20次,应该是多少层?
第1次对折的层数是:2
第2次对折的层数是:2×2
第3次对折的层数是:2×2×2
第20次对折的层数是:2×2×2×2……×2
20个2
20个2相乘的结果是多少?如果这张纸的厚度为0.1毫米,那么折纸的高度比我们学校的教学楼要高得多,你相信吗?学了今天的内容你们就会明白了。

(板书课题——有理数的乘方)
【设计意图】学生亲自动手,切实体验感受,激发其寻求规律的欲望,为新课学习作铺垫。

(二)比较概括,提炼概念
问题:1.边长为5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棱长为5的正方体的体积为多少? (课件出示)
5×5=52=25 5×5×5=53 =125
我们知道:5 2读作5的平方;53读作5的立方。

5 2还读作5的二次方或5的二次幂;53还读作5的三次方或5的三次幂。

同样的,20个2相乘记作220,读作2的二十次方或2的二十次幂。

n个a 相乘记作a n,读作a的n次方或a的n次幂。

(学生回答)
像以上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在a 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可读作:a的n次方(或a的n次幂)如:在94中,底数是();指数是();幂是()读作()。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自然归纳总结,从而得出乘方概念,并用图表表示出有理数的乘方各部分名称,形象直观,利于学生接受。

(三)巩固概念,探究规律
出示例1:(-2)6读作什么?并写出底数和指数。

讨论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及时练习:
(1)23读作__,其中底数是__,指数是__,表示为__,结果为__。

(2)(-3)4读作__,其中底数是__,指数是__,表示为__,结果为__。

(3)(-)4读作__,其中底数是__,指数是__,表示为__,结果为__。

出示例2:计算(1)(-2)2;(2)(-4)3;(3)(-2)4;(4)(-1)5;(5)32;(6)23
学生分两组求出计算结果。

引导探究:观察例2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的发现。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启发:底数、幂的符号和指数之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