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思政课
步入大学也已有半年了,我也迎来了大学里第一次思政课——思修。
思修全称《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它是大学里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该书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保持身心健康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有价值的精彩人生,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和树立法治精神,我国的宪法精神与法律制度。
当然在我们中学的时候也有此类型的课程,但都是为了考试而去学。
所以在大学里我心目中的思政课是这样的:
思政课属于公共课,具有课时量少、大班授课的特征。
在绝大多数高校,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挤在一个大教室里听课的场面还是不足为奇的。
这就使思政课教师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不仅如此,这样的课堂设置还给一些同学浑水摸鱼、搞恶作剧带来了便利。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在和一些喜欢捣乱的学生斗志、斗勇、斗气。
在这种情形下,老师能顺利把课程开展下去都已经很不错了,还谈什么贴近学生和教育教学的层次性?在我看来,思政课要想取得实效,就不能再这样搞“批量生产”,至少应该像专业课那样小班授课,这样老师们才有可能因材施教、精雕细琢,才有可能对学生用脑、用智、用心、有情。
从教学内容来看,有些课程内容过于空洞,讲的都是些“大道理”,这也是我们学生最为反感的,绝大多数同学都比较关心国内外大事,
也有为国家做贡献的意愿。
但是在课堂上,老师们讲的有些“大道理”却让人感到空洞乏味,一些内容甚至高中时就已经在讲。
从教学方法来看,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思政课教材的编写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其思想和理论更是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但是如何把这些教材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就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下足功夫。
在我们看来,思政课应当是集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身,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说教。
应当把讲道理与摆事实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照本宣科,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吸引同学广泛参与。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思政课是一个让我们成长的机会,让我们深刻的机会,每一个当代中国大学生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观点、理解深刻的道理、沉淀深邃的思想。
学会去爱自己、爱别人、爱生活、爱国家。
我也期待着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收获更多的人生财富,努力成长为一名兼具中国情怀和世界视野的大国青年。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思政课,内容、方法都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把一门原本为应试教育的课,变成一堂能教人道理、引人入胜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