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化史 (2)

西方文化史 (2)

爱琴文化的发现:P5爱琴海区域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带。

从公元前3000年代后半期至公元前12世纪,在这一地区出现了欧洲最早的奴隶制文明,并创造出了辉煌的青铜文化,人们称之为爱琴文化。

后又被称为克里特—迈锡尼文化。

爱琴文化是在19世纪晚期才为人们所知晓的米诺斯王朝P6公元前2000年,在克里特岛出现了许多奴隶制小国,其中以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朝最为强大。

公元前1700—前1450年是米诺斯王朝称霸爱琴海的鼎盛时期,也是克里特文化的辉煌时代。

米诺斯王宫: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

王宫房间的墙壁上装饰着具有独特风格的绘画,其最大的特点是有许多动感的海洋动物形象,反映了克里特人的海洋生活。

王宫的底层有许多储藏室,用来保存各地进贡来的农产品和工艺品。

线形文字A:大概在米诺斯王朝的黄金时代,克里特人的书写形式已从图形符号发展为线形音节文字,这些文字主要刻在泥板和陶器上,考古学家把它称为线形文字A。

迈锡尼文化:P7古希腊作家称迈锡尼文化的创造者为阿该亚人。

阿该亚人与克里特人属不同语系的民族,但他们在与克里特人的长期交往中,吸收和借鉴了克里特人的书写艺术,创造了另一种泥板文书,考古学家称之为线形文字B。

线形文字B里出现了许多有关奴隶的字样,这表明迈锡尼社会已进入到奴隶制阶段,且文字也用于记录经济账目,说明文字已应用于日常生活。

迈锡尼社会也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迈锡尼文化深受克里特文化的影响,从中摄取了许多先进的文化成果。

到公元前15世纪左右,迈锡尼文化发展到了全盛时期。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化P11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是以苏美尔文化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开始使用楔形文字。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学作品以史诗为主,其中又以《吉尔伽美什史诗》为著名。

另一方面,史诗也放映了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宗教观念:多神信仰,神的人格化及灵魂不死观。

宗教与神话在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在建筑和科技方面也取得了较高成就。

建筑中最杰出的代表有“空中花园”和“七级大庙塔”。

《旧约圣经》:P25《旧约圣经》是犹太教的经典。

(它是由宗教信徒编撰的宗教经典,但它反映了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希伯来人的历史,是研究古代近东不可缺少的历史资料。

同时,旧约中的传说和诗歌,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往往成为西方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

)荷马史诗:P29《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由盲人荷马整理编撰成著名的“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以迈锡尼时代晚期的特洛伊战争为题材。

“荷马史诗”反映了公元前11-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状况,是研究希腊“黑暗时代”的珍贵史料,而且还可以从中窥见迈锡尼时代的某些痕迹。

“荷马史诗”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巨著,成为欧洲文学的渊源,在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神话传说是“荷马史诗”的重要题材,反过来,史诗又对早期希腊神话的整理和系统化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了早期希腊宗教向更高阶段发展,为奥林波斯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荷马史诗”反映了希腊宗教此时正处于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氏族崇拜向人格神崇拜的过渡阶段。

“荷马史诗”的编撰,对于希腊民族性格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赫拉克利特:P38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性的火,万物由火变化而来,又复归于火,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与变化。

赫拉克利特还提出了“一切皆流”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

他用“我们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这一名言表达了其万物皆变、一切皆流的辩证思想。

赫拉克利特把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归之于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认为“一切都是通过斗争而产生的。

”柏拉图:P46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哲学,建立起了一个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为核心、包括宇宙论、知识论、伦理学、国家学说等方面的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

柏拉图流传下来的著述:《辩诉篇》《智者篇》《裴多篇》《理想国》《巴门尼德篇》理念是柏拉图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

他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源,独立存在于一切事物和人之外,是永恒的,绝对的和真实的存在。

理念世界是物质世界的原型,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由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即先有理念,后有物质。

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理论。

柏拉图的知识论也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他认为,人得灵魂是不死的,它和理念一样先于肉体的存在,在进入肉体之前生活和理念世界里……P46柏拉图的唯心论哲学体系对后世影响很大,希腊化时代和罗马时期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以及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都直接继承了其学说的某一方面,而且也成为近代形形色色唯心论观点的渊源。

建筑与雕刻:P54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多利亚式建筑的最高成就。

建于雅典卫城上,神庙的基座长达68米,宽30米,四周环绕着56根石柱,整个建筑比例均匀,优美和谐,庄严宏伟。

爱奥尼亚式典雅秀逸,石柱有柱基,柱头刻有涡卷形装饰。

这种形式的典型建筑是伊累克西阿姆,它建于帕特农神庙旁边两个高低不同的地面上,以爱奥尼亚式圆柱支撑屋顶,在高地上有魅力的初女廊,以处女像作圆柱,头顶一个箱子,以备放伊累克西阿姆所用的物品。

科林斯式主要盛行于希腊化时代,风格趋于华丽,柱头刻有精美的叶状装饰。

希腊古典时代文化繁荣的条件:P56古典时代希腊文化出现空前的繁荣并非偶然,而是希腊城邦奴隶制充分发展的必然结果。

1、希腊各城邦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是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

2、希腊城邦制度及其民主政治与公共生活,激发了城邦公民的文化创造力,同时又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上古希腊的文化成就,为古典时代文化的繁荣铺垫了浓厚的文化背景。

(“荷马史诗”是希腊文学的渊源,赫西俄德的《神谱》是希腊自然哲学的思想渊源。

4、古代近东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被希腊人广泛借鉴和吸收,这是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

屋大维统治时期是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尤其在诗歌方面,出现了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三大诗人:P71维吉尔的主要作品有《牧歌》、《农事诗》、《伊尼特》贺拉斯的代表作为《颂歌》奥维德的代表作为《变形记》老加图是第一位用拉丁文写作的罗马史学家P73著有《起源》和《论农业》,成为拉丁史学的奠基人。

公元前1世纪,维特鲁威的《论建筑》艺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建筑学专著。

P75加洛林文化复兴P91加洛林文化复兴的主要贡献并不在于其文化的创造,而在于其对希腊罗马古典作品与思想的拯救和保存。

它改变了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衰微的面貌,标志着日耳曼人通过吸收古代基督教与古典文化而建立自身文化体系这一历程的开端,为12世纪的文化复兴奠定了基础。

《民法大全》P91《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新律》四部法典统称为《民法大全》。

它的编纂表明罗马法已发展到完备阶段。

基督教信仰三位一体的上帝,认为上帝本质上只有一个,但是具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

P98 圣父、圣子、圣灵三者不是三个神,而是共具一个个体的独一无二的真神。

十字军东征:P100十字军东征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场西欧封建主侵略和掠夺近东地区的战争,经济因素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

然而这场战争是在宗教旗帜下进行的,罗马教廷的鼓动和当时人们的宗教狂热情绪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凡参加十字军的人都在衣服上缝上红十字作为标志,因此被称为十字军。

十字军东征的宗教热情背后隐藏着西欧封建主贪婪与好战的本性,它首先带来的是战争对社会的破坏。

然而,尽管战争具有侵略与掠夺性质,但它在客观上却促进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西方社会与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字军东征后,西方语言中出现了许多阿拉伯词汇。

这些阿拉伯词汇流入西方,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西欧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十字军东征表明了教皇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但长期的十字军战争及其最后的失败反而削弱了教皇的威信。

而这对于中世纪的人们走出“信仰时代”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十字军东征刺激了西方人对地理考察和旅游的兴趣。

此外,十字军的经历使得诗歌的题材大为增加,最富有骑士精神的发过各种史诗和抒情诗也从中获得主题、背景和魅力。

经院哲学:P107经院哲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学院”,本意是指在学院中讲授的学说和知识。

在加洛林文化复兴时期,宫廷学院和教会学校中讲授的学问便被称为“经院哲学”。

到11世纪时,经院哲学形成,它专指教会学校中讲授的哲学。

13世纪时,随着西欧经济文化的复兴和教皇权威的提高,经院哲学也达到鼎盛。

至15世纪中叶,经院哲学走向衰落。

经院哲学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它以古希腊的哲学概念和逻辑原理来解释和阐明基督教教义,即以理性的形式来论证基督教信仰,使理性服务于信仰,哲学服务于神学。

2、经院哲学的论证方法是抽象而烦琐的辨证方法,12世纪后主要是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为工具。

运用抽象的概念和三段式推理来论证基督教教义。

经院哲学内部存在着唯名论和唯实论两个派别的争论。

“共相”(一般概念)是实在的,“殊相”(个别事物)是实在的。

罗马式建筑:P110罗马式建筑普遍采用拱券结构,其主要特征是:十字形布局、半圆形拱门、厚实的石墙、肃穆和雄壮,教堂内部幽暗的光线给人一种神秘感。

罗马式教堂的典型有意大利的比萨教堂和米兰圣安布罗斯教堂,法国的卡昂圣艾蒂安教堂和图卢兹圣沙宁教堂,德国的美因茨大教堂和沃姆斯大教堂等。

“人文主义”及特点:P128人文主义是与古典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与中世纪宗教思想相对立的世俗主义思想,是在复兴古典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核心是强调希腊罗马古典著作中的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提倡个性解放与自由,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神学体系。

人文主义思潮从意大利扩展到整个西欧,贯穿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始终。

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封建教会和神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们提倡人权,反对神拳,提倡理性,反对民心,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世俗享受,反对禁欲苦行,在西欧掀起了一场反封建范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西欧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这部长篇诗集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个部分。

P133 描写了作者假托梦幻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引导下游历地狱、炼狱和在碧雅特丽丝引导下游历天堂的经过。

但是神曲在很多方面仍留有中世纪文学的烙印,也没有完全拜托宗教的束缚,恩格斯称他为中世纪最后的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弗拉西斯科。

彼特拉克诗人首先提出了“人学”与“神学”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因此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P133莎士比亚:P136莎士比亚是英国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大师,也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文学方面的最高成就,他的戏剧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风格新颖,语言丰富,北京广阔,揭示了现实社会矛盾,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