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父亲的碗宗崇茂①白底镶着蓝花,沿口已豁了牙;孤单地立在家中的冰箱上。

这是父亲用的碗。

②自从父亲生病后,一切都“特殊”起来。

确诊为癌症晚期的那天下午,把父亲从医院扶回我的家中。

兄妹几个悄悄商定:精心伺候父亲,千万不能对父亲泄露真实的病情。

晚上,妻子特意为父亲做了一碗汤;母亲说,给你父亲专门备一个碗吧。

妻子表示赞同,不知从哪个旮旯,她找出了那只碗。

③我觉得不妥,因为此前父亲一向都是与我们同桌吃饭,同碗喝汤的。

我想说:癌症是不会传染的。

但看看妻的眼神,又加上母亲的坚持,我终于未开口。

④此后每次吃饭,父亲都是用这只碗。

母亲和妻子总是把菜夹到碗里端给父亲,然后他就一个人在旁边默默地,一点一点地吃;而从前,一向威严有加的父亲,每次从乡下来,吃饭时我们总要恭恭敬敬地把他请到“首席”就座。

⑤我有些黯然。

想起童年的时候,为了全家生计长年漂泊在外的父亲,有一次带回一件让我特别兴奋的礼物──一只涂着花油彩的“小洋碗!”那碗既好看又摔不破,我视若宝物。

有亲戚家的小孩来到,吃饭时也抢着要,我死活不依,因为这是父亲买给我专用的,大人们只好无奈地哑然失笑。

又想起小时候因为太穷,腊月农闲时差不多每天三顿都在喝粥;只是到了过节才煮点干饭,炒几样小菜。

这一顿,我吃得特别快,而父亲似乎又吃得特别慢,待锅里见了底,父亲这时就会把他碗里的饭菜分到我的碗中,并叮嘱:“不要再这么快了,慢慢吃吧。

”⑥而现在,父亲却象一枚叶子,一枚失却了水份和绿意的叶子!大树茂密地长了老高,他却孤零零地落在了一边!⑦那天,我回乡下看望父亲。

我悄悄地问母亲:“父亲发觉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吗?”母亲说:“早晓得了。

”“他怎么晓得的?”“从你家的碗。

”我心头一紧:“我家的碗?”母亲说:“是的。

他说,你们每天都特地为他做那么好的菜,又总是用同一只碗端给他,那碗上恰好有个小豁口。

他能不猜疑吗?你父亲可是个细心人。

”⑧我感到震惊和难过!⑨我们在深深爱着父亲的同时,却又在无意中伤害了他!⑩父亲又一次从乡下来的时候,更显虚弱不堪。

吃饭时,我给他换了一只新碗,他很快发觉,并固执地坚持要用以前的那只碗。

我请他到桌上和我们一起吃饭,他就是不肯把筷子伸到盘中夹菜。

这一次,父亲住了较长时间;他说:“你们这样孝顺,为父的心满意足,死也闭眼了;只怕是以后来的机会少了。

”我的鼻子猛然一酸,赶紧借故跑到别处。

⑪现在,那只碗放在冰箱上已一月有余。

仿佛被人遗忘,又仿佛在静静等着父亲的再来。

我时常感到刺痛和愧疚:忙碌而粗心的我们,究竟回报了父亲多少爱?瓷白瓷白的碗壁上,已罩落了一层细微的尘埃,倘若不是亲眼所见,我还一直以为密封性很好的环境里,向来是一尘不染的。

碗上那豁了牙的口,象是努力要对我说些什么,却又始终没有说出来……(1)面对父亲的病,“我”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读全文,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文字。

觉得不妥---________---________---心里感到刺痛和愧疚。

(2)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自从父亲生病后,一切都‘特殊’起来”中的“特殊”表现在哪些方面?(4)“我”给父亲换了一只新碗,但他为什么坚持要用以前的那只碗且不肯把筷子伸到盘中夹菜?(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父亲却像一枚叶子,一枚失却了水份和绿意的叶子!大树茂密地长了老高,他却孤零零地落在了一边。

【答案】(1)有些黯然;感到震惊和难过(2)点题,引出下文与碗有关的事;与结尾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和谐、统一。

(3)把父亲接回“我”家精心伺候;妻子特意为他做了一碗汤;专门为他准备了一个碗;把菜夹到碗里端给他,让他一个人在旁边吃。

(意思对即可)(4)父亲怕自己的病传染给家人,表现出父亲在病重时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家人。

(意思对即可)(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为了儿女们已经耗尽自己的一生,儿女们长大了、他却已孤独地老去。

(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1)通读文章,本文以“父亲的碗”为明线,以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为暗线。

从第③段我觉得不妥,到第⑤段我有些黯然。

想起童年的时候,再到从母亲口里了解父亲因为用专碗,受到特殊对待而知道自己病情后心理产生巨大变化,第⑧段我感到震惊和难过!突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省,第⑨段我们在深深爱着父亲的同时,却又在无意中伤害了他!,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2)作答时,需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来分析。

“白底镶着蓝花,沿口已豁了牙;孤单地立在家中的冰箱上。

这是父亲用的碗。

”这是对父亲生病所用碗的描写,文下文引出父亲从乡下来,母亲与媳妇为父亲选用专碗,收到特殊照顾做铺垫;在文章结尾“瓷白瓷白的碗壁上,已罩落了一层细微的尘埃,倘若不是亲眼所见,我还一直以为密封性很好的环境里,向来是一尘不染的。

碗上那豁了牙的口,象是努力要对我说些什么,却又始终没有说出来……”又一次对父亲所用碗细致深情的描写,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照应。

(3)文章第②段自从父亲生病后,一切都“特殊”起来。

从这句话的下文是写父亲生病后所受到的特殊照顾,晚上,妻子特意为父亲做了一碗汤;母亲说,给你父亲专门备一个碗吧。

妻子表示赞同,第④段母亲和妻子总是把菜夹到碗里端给父亲然后他就一个人在旁边默默地,一点一点地吃。

(4)解答此题需通读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⑦段我悄悄地问母亲:“父亲发觉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吗?”母亲说:“早晓得了。

”“他怎么晓得的?”“从你家的碗。

”我心头一紧:“我家的碗?”母亲说:“是的。

他说,你们每天都特地为他做那么好的菜,又总是用同一只碗端给他,那碗上恰好有个小豁口。

他能不猜疑吗?你父亲可是个细心人。

”这段我与母亲的对话写出了父亲知道自己病情;第⑩段他说:“你们这样孝顺,为父的心满意足,死也闭眼了;只怕是以后来的机会少了。

”我的鼻子猛然一酸,赶紧借故跑到别处。

写出了父亲在得知病情后时顾虑我们怕传染给自己的孩子,不顾自己的安危,体现父亲对家人的爱。

(5)“父亲却像一枚叶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比作“失却了水分和绿意的叶子”,形象写出父亲生病后憔悴的状态,“大树茂密地长了老高”把子女比作大树,意昧着儿女已经长大成人,父亲却孤单地老去,体现了我对父亲的心疼和后悔。

故答案为:⑴有些黯然;感到震惊和难过;⑵点题,引出下文与碗有关的事;与结尾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和谐、统一;⑶把父亲接回“我”家精心伺候;妻子特意为他做了一碗汤;专门为他准备了一个碗;把菜夹到碗里端给他,让他一个人在旁边吃。

(意思对即可);⑷父亲怕自己的病传染给家人,表现出父亲在病重时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家人。

(意思对即可);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为了儿女们已经耗尽自己的一生,儿女们长大了、他却已孤独地老去。

(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梳理概括文章的内容的能力。

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比如本题,学生应围绕“家乡的年味“这一主题线索来概括,当然,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⑵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这类题一般分为在内容或结构上两方面的作用来回答。

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⑶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⑸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

联系语境可知,画线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中有一尊神①那天,街上很冷,太阳淡淡地照着,薄得如纸,母亲引着8岁的我走过清冷的街道。

我吸溜着鼻涕,拉着母亲的手,另一只手上拿着一个烤白薯。

烤白薯冒着缕缕热气,香味很有诱惑力地飘散到空气中。

阳光,也仿佛染上了诱人的香味。

②我捏着烤白薯,看着里面黄亮亮的瓤儿,咬了一口,一种软乎乎的幸福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中。

那种香气,至今想起来,仿佛还荡漾在我的记忆里,缭绕不散。

③就在我张大嘴,准备再咬第二口时,一声乞讨声拽住了我的注意力。

我回过头,是一个面黄肌瘦的讨饭女人站在我的旁边,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手里拉着个男孩。

那男孩和我差不多大,瘦瘦的,一双眼睛却不小,圆圆的瞪着我的烤白薯,一个手指伸在嘴里,使劲地咂,好像他的手指比我的烤白薯还有味儿似的。

④女人看看自己孩子的馋样,又看看我手中的烤白薯,赔着笑脸道:“娃娃,把烤白薯给我孩子吃点好吗?他有大半天没吃东西了。

”⑤我当然不答应,忙缩回手,生怕一不小心,会被那母子俩抢去似的,嘴里还像个大人似的,连连说:“没有了,就这点儿,没有了。

”说着,用另一只手去推了那孩子一下。

⑥“小斌,咋恁没大没小?”母亲皱起了眉。

⑦“谁叫他们要吃我的烤白薯。

”我不高兴地说。

⑧母亲说:“给一点儿吧,来,掰一点儿给弟弟。

”母亲哄着,边把我手中的烤白薯拿过去,说是掰一点儿的,谁知一下子给那个孩子掰了一大半。

⑨那个小家伙接过烤白薯,仿佛饿了很久似的,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吃的都是我的香喷喷的烤白薯啊!我非常不高兴,把另一小半烤白薯一下扔在地上,低着头跑了。

⑩母亲捡起地上的烤白薯,吹吹上面的灰,递给那个小孩,拍拍他的头,笑笑,来寻我。

我拐过街角,见没有人了,一下子躺在地上,死命地又蹬又哭:“我要我的烤白薯,我要我的烤白薯。

”⑪母亲怎么哄我也哄不住,沉默了一会儿,轻声道:“说不定那两个人是天上下凡的神仙呢。

”⑫一句话,让我立即停住了哭叫,睁大眼睛问:“他们是神仙?你咋知道?”⑬母亲拉起我,拍掉我身上的灰土,背着向家里走去,边走边给我讲:“为弄清凡间的人谁的心肠好谁的心肠坏,天上的神仙经常下凡,故意装作可怜人,来试探人们的态度。

好心人呢,神就赐福;坏心人,神就降罪。

”⑭一句话,把我吓了一跳,瞪大眼睛四处望。

心悸之余,我深深地佩服起母亲的远见卓识来。

我觉得母亲做得对极了,否则,这一次我一定是难逃神的惩罚了。

⑮这以后,再见到要饭的,或者疯子傻子,我的心里都充满了深深的敬畏,也格外地尊敬他们。

因为,他们中保不定哪个就是天上下来试探人心的神仙。

⑯渐渐地,习惯成自然。

一直到如今,我仍然是这样,见了讨饭的或者可怜人,心里充满了同情,能帮上忙的,都尽量帮忙。

⑰多少年过去了,我早已知道那些“神”不过是拿来哄小孩子的,可仍然从心里感谢母亲。

母亲不但让我的童年充满了烂漫离奇的故事,而且在我幼小的心里早早地就塑造了一尊神,这尊神叫善良和同情。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中⑪段说“母亲怎么哄我也哄不住,沉默了一会儿”,请用一小段话来描绘母亲此时的心理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