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考纲”解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 其一:“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其二:“在文中” :1、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2、常见用法(非词典用法)题型设计题型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就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采用比较的方式,就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其意义与用法,而且往往选取文中例句与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例句加点的虚词对比考查。

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则、者、之、与。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代词:①人称代词一一之、其、而(通假)、若、乃②指示代词 - 之、其、或、然。

③疑问代词——安、焉、何。

副词:①范围副词一一则、犹②时间副词一一既、已、且③语气副词一一其、何、遂介词:于、以、为、因、乎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

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3)复音虚词:于就是、无论等1、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就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就是属于假借。

(1)连词:并列,递进,顺承,转折,假设,目的,修饰难点:”而”字用作连词,连接先后结构相似的两项,就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修饰关系还就是顺承关系,就是较难分辨。

(2)代词:①第二人称,今译为:您(们)、您(们)的。

它与“尔”就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②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3)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后】才, 方才。

【而况】即“何况” ,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 一会儿。

2、何本义阐析: “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就是“荷”的本字。

后来, “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 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另: “何”“曷”“盍”三字音同, 词义相通。

(1)疑问代词(2)疑问副词(3)复合虚词【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 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根据“以”的不同用法, 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何乃】译为“怎能”。

【何必】译为“不必” , 表示反问语气。

【何许】译为“何处, 什么地方”。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 , 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3、乎(1)语气词: 表疑问语气或反问。

不、呢。

(2)介词: 相当于“于” ,可译为在、比、跟。

(3)形容词、副词词尾4、于⑴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①在。

②向、跟、同。

③对、对于。

④到、自、从。

⑤给、由于。

⑥比。

⑦被。

(2) 复合虚词【于就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 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 因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就是”相同。

【见. 于】表示被动。

5、乃本义阐析:乃字与“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 属于假借义。

(1)代词:第二人称代词。

您的。

(2)副词:就、就就是、正就是。

⑶连词:①于就是、就、这才、才。

②却、竟、反而、只。

(4)复合虚词【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

6、其(1)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

她(她、它),她(她、它)们,她(她、它)们的。

② 指示代词。

那,那里,其中的。

(2)副词:①表揣测、测度语气。

大概、恐怕。

② 表劝勉、期望、命令、祈使语气。

可要、还要。

③表反问语气。

难道。

(3)连词:①表假设。

假如、如果。

②表选择。

或者、还就是。

(4)助词用法: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可不译。

(5)复合虚词【何其】译为“多么”。

7、且(1)副词。

①将、将要。

② 暂且、姑且。

(2)连词:①表并列。

一边……一边…… ②表递进。

而且,并且。

③表让步。

尚且、还、况且。

8、若(1)代词。

①第二人称代词。

您(们)、您(们)的。

② 指示代词。

这、这样。

(2)连词:①表假设。

如果。

②表选择。

或、或者。

(3)复合虚词【若夫】就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若何】怎么样。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另:动词。

( 实词) 像,好像。

9、所(1)助词。

①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②“为”与“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2)复合虚词【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就是用来……的”等。

2、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谓】所说的。

【所在】1、到处。

2、所在之处,处所。

10、为(1)介词。

①替、给。

② 对、向。

③为了、为着。

④因为、由于。

(w可⑤被(w百)。

⑵语气助词:(w ci)呢。

用在疑问句末,表反问或感叹。

另:动词。

( 实词)①做②成为③担任④就是⑤认为11、焉(1)代词。

①她(它),她(它)们。

② 表疑问。

什么、怎么、哪里。

(2)助词:①句末语气助词。

②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

⑶兼词。

①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②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知识联想:兼词“诸” ——就是“之于”的意思难点:焉用在句末作代词,语气助词或兼词时,有时会混淆。

要根据具体语境判别。

12、也(1)语气助词:① 表判断语气,一般可不译。

②表肯定语气,可不译或译为“了”。

③表疑问语气,可译为“不”。

④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⑤表句中停顿,舒缓语气,不译。

(2)复合虚词【……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就是“说的就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也欤】表疑问,相当“么”。

【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

相当于“啊”、“呀”。

13、以⑴介词:① 把、拿。

②用。

③凭借、靠。

④凭……身份。

⑤因、由于。

⑥按照、依据。

⑦在、从。

⑧与、跟。

(2)连词:①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又、并且、而且、不译。

②表承接关系,相当于“而”,或不译。

③表修饰关系,“地”或不译。

④表目的关系。

来、用来、以致。

⑤表因果关系。

因为。

(3)副词:通“已”。

已经、太、甚。

(4)复合虚词“以就是”、“就是以” ,相当于“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14、因本义阐析:“因”字除了指“原因”、“因为”外,还当“凭借”、“按照”、“沿袭”讲。

(1)名词:原因。

(2)动词:①依靠。

②沿袭。

(3)副词:于就是、就、便。

⑷ 介词:①依照、根据。

②趁着、趁机。

③凭借。

④通过、经由。

⑤由于、因为。

15、则本义阐析:金文“则”字的左半部分,原先就是个“鼎”字。

在古代,鼎可以象征国家政权与帝王之位,所以上古时多将刑书、法律刻在或铸在鼎上,作为人们行动的准则,由此可以懂得“则”字有“规范”、“准则”之意。

另外:“则”字的“准则”义可引申为“规章”、“规程”,而规章条文就是分项分条的,因此“则”字能表示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如《〈论语〉十则》。

(1)名词:①准则、法则。

②等级。

(2)动词:效法。

(3)副词:①起强调与确认作用。

就是、就就是。

②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⑷连词:①表并列关系。

“就”或不译。

②表承接关系。

就、便、那么。

③表假设关系。

假使、如果。

④表转折关系。

可就是、去卩。

⑤表让步关系。

倒就是。

⑥表出乎意料,发现了新的情况,相当于“竟”、“却”。

16、者(1)代词。

①用在别的词或短语后,指人、事、物等。

可译为“的”(人、事、物)。

②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 。

③用在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某某时候或“……的话”。

④用在“若”、“似”、“如”等词后,像……的样子,……似的。

(2)语气助词:① 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

不译。

②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

③用在疑问句,表示疑问语气。

译为“呢”。

(3)通“著”。

局,处于。

17、之(1)动词。

到。

(2)代词:① 第三人称代词。

②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

我(们)、自己。

③指示代词。

这、这种、这些。

(3)助词①定语后置的标志。

②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④定语的标志,“的”。

⑤补语的标志,“得”。

⑥音节助词,可不译。

18、与A y u可得闻与(欤),船容与而不进兮;B当作“参加”时读y U “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C其它都读y uo(1) 名词。

党羽、同盟者。

⑵通“举”。

①推举、进用。

②攻占、收复。

③皆、都。

⑶语气助词。

Y u,相当于“欤”。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

呢、不。

⑷ 动词。

yU①给予。

②亲附、跟随。

③交往。

④对付、对斗。

⑤允许、赞许。

⑥帮助。

⑦ 等待。

y u⑧参加、参与。

⑨干预。

⑩称誉。

(5)连词: ① 相当于“与”、“同”。

②相当于“与其”。

③相当于“或者”、“还就是”。

⑹介词①与、跟、同。

②为、替。

③被。

④相当于“以”。

⑤相当于“于”、“在”。

难点:与连接的前后两项同为人名或人称代词时, “与”究竟就是连词,还就是介词,较难辨别。

(7) 复合虚词【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 七瞧”一、瞧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瞧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三、瞧特殊标志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

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

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四、瞧语气表达有些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表达的语气推断。

五、瞧具体语境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必须联系语境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六、瞧删换变化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受影响的一般就是介词。

七、瞧句式特点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