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它有三层含义:(1) 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

(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

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3)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折叠相关书籍目前还没有一套普遍公认的完整的管理学原理体系。

不同版本的管理学教科书和辞书,各有一套不同的管理学原理体系。

折叠《现代管理科学词库》朱新民、李永春、周吉主编《现代管理科学词库》(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9月)中提出了下列管理原理体系:《现代管理科学词库》⑴系统原理:为了达到最佳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抓住系统的三个环节:目的性、全局性、层次性。

⑵整分合原理: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地综合。

⑶反馈原理: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必须做到灵敏、准确、有力的反馈。

⑷封闭原理:任一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

⑸能级原理:将不同的个人,根据其能力大小,分别安排在适当层次的组织机构中,做到人尽其才,能者多劳。

⑹弹性原理: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以适应各种可能的变化,实现动态管理。

⑺动力原理:管理必须有强大的动力,包括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才能持续有效地进行。

折叠《管理学》张正河、陆娟主编《管理学》的原理体系为:⑴人本原理:以人(员工)为中心,以人为本。

⑵系统原理:将组织看成一个系统,用系统论观点和方法解决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管理学》。

⑶循环原理:在一定的管理回路上进行管理。

⑷择优原理:通过不断择优来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

⑸反馈原理:任何管理都要有一个反馈过程。

⑹权变原理: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四版第31次印刷)中提出了下列管理原理体系:⑴系统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等。

所谓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

所谓动态性原理,是指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

所谓开放性原理是指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命。

所谓环境适应性原理是指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周围发生各种联系。

这些与系统发生联系的周围事物的全体,就是系统的环境,环境也是一个更高级的大系统。

如果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能够保持最佳适应状态,则说明这是一个有活力的理想系统。

否则,一个不能适应环境的系统则是无生命力的。

所谓综合性原理,是指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⑵人本原理:主要包括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等观点。

⑶责任原理:主要包括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合理设计职位和委授权限,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等观点。

⑷效益原理:认为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管理应确立正确的效益观,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效益等。

⑸伦理原理:认为一个组织要想维持足够长的生命力,不仅需遵守法律,还需要遵守伦理规范或讲究伦理。

折叠《现代企业管理原理》黄津孚著《现代企业管理原理》(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三版)的原理体系为:黄津孚著《现代企业管理原理》⑴系统原理:把企业视为社会技术经济系统,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建立组织与环境、组织内部各部分相互促进的协调关系,实现企业系统的高效能、高效率。

⑵人本原理:把人看作最重要的资源,建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制定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战略,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活力。

⑶管理职能原理:以计划为第一职能,通过有效履行预测、决策、组织、控制等各项职能,以达到预定的企业目标。

⑷科学管理原理:通过调查研究管理的规律,提高标准化水平,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⑸权变管理原理:从实际出发,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扬创新精神,灵活选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及管理策略,及时组织管理变革,以适应管理目标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使企业不断发展。

姜克芬、王双振、吴一平主编《现代企业管理原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⑴系统原理:现代管理的任何对象都是一个系统,都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评价、设计、优化、决策和实施,进行系统管理。

⑵人本原理:人是管理系统的核心,管理活动应在对人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充分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⑶动态相关原理:管理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运动变化的,应在动态中把管理工作做好。

⑷效益原理: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主要追逐对象,也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折叠《企业管理学》杨善林主编《企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9月版):《企业管理学》⑴人本原理:以人(职工)为中心,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

⑵规律性原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性认识管理工作并对其进行研究,达到按照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来管理企业的目的。

⑶系统性原理:为达到最佳管理,必须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

⑷控制性原理:通过不断接受和交换内外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差,采取有效措施,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以达到预期目标。

⑸弹性原理:指管理在客观环境作用下为达到管理目标的应变能力。

⑹激励原理:采用科学的方法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每个人都能做到尽其所能,展其所长,自觉地努力工作。

⑺效益原理:以尽量少的消耗和资金占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提法,如“许诺原理”、“航道原理”等不一而足。

折叠人物观点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张建华先生认为,仔细观察上述不同版本的管理学原理体系,可以从中发现以下问题:⑴原理与原则混淆。

笔者理解,“原理”应该是指客观存在的规律,而“原则”是人们依据一定的客观规律和自身的利益目标制定的行动准则和规范,二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⑵原理与具体操作指南混淆。

如许诺原理,实际上不过是一些非常具体的经验性操作指南,提示人们如何进行许诺等,称之为“许诺定则”可能更为妥当一些。

⑶片面性。

各种版本的原理体系都局限于管理活动某些个别环节的规律性,没有全面系统地反映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局限于企业管理活动,没有全面系统地反映各类管理活动所共有的基本规律。

⑷表面性。

许多所谓“原理”实际上不过是表面现象和具体技巧的简单概括,如权变原理、效益原理等。

⑸无序性。

一套原理体系中不同原理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顺序,如系统原理、能级原理、反馈原理、封闭原理、动态相关原理、……等,实际上是同一个原理不同的重复表述。

鉴于上述问题,张建华先生认为,在构建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体系时应注意以下几条原则:⑴全面系统。

一套完整的管理学原理体系应该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管理全过程的基本规律。

⑵简明深刻。

作为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应着重回答管理实践中最基本的规律性,避免纠缠细枝末节性的问题。

⑶客观科学。

作为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体系,应与指导管理实践活动的主观原则有所区别,客观地反映管理实践活动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⑷严肃审慎。

在构建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体系时,应持严肃认真的审慎态度,不应随便将管理实践中出现的个别经验诀窍,冠以“原理”之名。

张建华先生认为,考虑到各种管理实践活动的普遍共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哲学原理,并建议构建下列基本管理原理体系:⑴环境决定原理:事物都是环境的产物,事物的能量和物质都来自环境,也即事物的内因全部来自外因,因此事物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周围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

⑵系统原理:事物都是一定环境的产物,都是由若干元素组成的系统,事物内部各元素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系统结构取决于事物所处的环境并在外部环境因素推动下不断发展变化,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其各组成部分孤立功能之和。

⑶人本原理:人是管理系统内部诸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管理成败的主要因素。

其中,既包括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还包括用户、合作伙伴和社会大众。

⑷利益驱动原理:人们参与管理活动的根本动机是自身的利益。

⑸随机概率原理:事物发展变化都是依据一定的概率进行的随机过程。

⑹随机否定原理:事物总是依据一定的概率在不断的随机否定中向前发展。

⑺黄金突破点原理:事物发展变化总是首先在旧事物相对发达之处实现突破。

⑻组织分化原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在外部环境因素推动下进行的组织分化过程,即事物总是通过不断吸收外来新鲜因素,在原有系统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地分裂分化,形成新的越来越复杂的组织结构。

⑼不可逆原理:事物发展变化是一个时间不可逆过程,一旦变化,就不可能回复原状。

⑽惯性原理:事物在环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总是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

以上10条原理,概括起来,集中回答了管理实践中经常发生的三个基本问题:即事物发展的原因、发展的方向以及发展的过程和内在机制,其中第1-4条主要阐明发展的原因和动力,第5-8条主要阐明发展的方向、过程及内在机制,第9-10条则是阐明发展变化的阻力和局限。

所有这些都是任何一项管理实践活动都必须认真考虑的最基本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