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原理—控制

管理学原理—控制


系统输入
系统运行
系统输出
同期控制 前馈控制 反馈控制
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的关系示意图
(三)根据控制过程的层次不同
1.直接控制。具体操作者在工作过程中 的直接控制。 2.间接控制。通过事后业绩评价影响作 业人员当时的行动。
(四)根据控制源(控制主体)
1.正式组织控制 2.群体控制 3.自我控制
投资报酬率的计算方法
投资报酬率 =利润总额/投资总额×100%
投资报酬率 = 资金周转率 * 销售利润率

销售收入 投资总额
*
收 益 销售收入
存 销售收入 投资周转率 投 资 报 酬 率 销售收益率 收 益 乘 销售收入 减 销售成本 除以 投资总额 流动资金 加 固定投资额 加

应收帐款 加 现 金
第四节 控制方法
一、财务控制方法 二、人员行为的控制方法 三、审计控制 四、综合控制方法
一、财务控制方法
(一)预算控制 (二)比率分析
(一)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就是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 出标准来检查和监督各个部门的生产经 营活动,以保证各种活动或各个部门在 充分达成既定目标、实现利润的过程中 对经营资源的利用,从而费用支出受到 严格有效的约束。
(二)比率分析
就是将企业经营活动及其有关成果的指 标,进行比较,从而对企业经营活动效 果进行分析的方法。 常用的比率有两大类: 财务比率 经营比率
1.财务比率
财务比率分析就是将企业资产负债表和 利润表上的相关项目进行对比,形成一 个比率,从中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经营成 果和财务状况。
第二节 控制的原则和要求
一、控制的原则 二、有效控制的要求
一、控制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 2.及时性原则 3.经济性原则 4.灵活性原则 5.通俗性原则 6.合理性原则 7.战略高度原则 8.强调例外原则 9.纠正行动原则
二、有效控制的要求
1.适时控制 2.适度控制 3.客观控制 4.弹性控制
1.适时控制
第六篇 控制
第十三章 控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控制概述 控制的要求 控制过程 控制方法
第一节 控制概述
一、控制与控制系统
二、控制的必要性和基本原理
三、控制的类型
一、控制与控制系统
(一)控制的含义 1.控制的含义 控制就是监视、衡量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 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偏差的过程。
1.衡量实际绩效的手段
(1)个人观察
(2)口头报告
(3)书面报告
2.衡量实际成效时应注意的问题
(1)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 有效性。 (2)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 (3)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标 准

控制幅度
三、纠正偏差
组织要对造成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然 后采取措施来纠正偏差。
1.产生的偏差的两种情况
2.控制含义的演变
在科学管理阶段:监督的同义语 在行为科学阶段:强调对人的关心和尊重 在现代管理阶段: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 力、自我控制
(二)控制系统
管理中的控制系统的特征: 1.每个控制系统都必须有一个预定的稳定 状态。 2.每个控制系统必须是一个动态系统。 3.每个控制系统必须是一个信息系统。 4.每个控制系统都必须有一个可以对系统 的偏差进行调整的装置。 5.每个控制系统必须是一个反馈系统。
制造成本 加 销售费用 加 运输费用 加 管理费用
除以 销售收入
(二)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的不同
1.前馈控制(事前控制、预先控制) 2.同期控制(事中控制、现场控制、过程控制)
3.反馈控制(事后控制、成果控制)
1.前馈控制(事前控制、预先控制)
是指为实现计划目标,事先在管理上所做 的控制。 未来导向。发生在实际工作开始之前。 有效的前馈控制有利于缩小将来的实际结 果与计划标准的差距。 对输入系统的各种要素进行控制。 从一个控制周期看,前馈控制是一种事前 控制。从一个更大的周期看,也是一种反 馈控制。
常用的财务分析比率
(1)偿债能力比率 (2)营运能力比率
(3)获利能力比率
(4)发展能力比率
2.经营比率
(1)市场占有率
(2)相对市场占有率
(3)投入—产出比率
二、人员行为的控制方法
管理控制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对人 员的行为进行控制。
常用的绩效评定方法
1.鉴定式评价方法 2.实地审查方法 3.强选择列等方法 4.成对列等比较法 5.偶然事件评价法
3.客观控制
有效的控制必须是客观的,符合企业实 际的。 控制过程中采用检查、测量的技术与手 段必须能正确反映企业经营在时空上的 变化程度与分布状况。
4.弹性控制
有效的控制系统应在遇到某种突发的、 无力抗拒的变化的情况下仍能发挥作用, 维持企业的运营。 也就是说,应该具有灵活性或弹性。
有效的控制要求及时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偏差。 在偏差未曾出现之前 在偏差刚刚出现时 控制的及时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供信 息的及时性。
2.适度控制
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 (1)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 (2)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3)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 收益。
从组织系统的运行周期看,同期控制也是一种事 前控制。但是,从同期控制本身来看,它也是一 种反馈控制。
3.反馈控制(事后控制、成果控制)
把组织系统运行的结果返送到组织系统 的输入端,与组织预定的计划标准进行 比较,然后找出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 并采取措施纠正差异的一种控制方法。
反馈控制
以财务报告分析、标准成本分析、质量 控制分析、员工业绩评定结果等为依据。 特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结果上。
三、审计控制
审计是对反映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及其结果 的会计记录及财务报表进行审核、鉴定, 以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为控制和 决策提供依据。 审计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外部审计 内部审计 管理审计
四、综合控制方法
(一)损益控制法 (二)投资报酬率控制法
(一)损益控制法
损益控制法是从财务角度出发,根 据一个组织(企业)的损益表,对 其经营和管理成效进行综合控制的 方法。
“在一个企业中,控制就是核实所发生的每一件 事是否符合所规定的计划、所发布的指示以及所 确立的原则。其目的就是要指出计划实施过程中 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加以纠正和防止重犯。控制 在每件事、每个人、每个行动上都起作用。” (法约尔)
对控制的理解
控制是管理过程的一个阶段,它将组织的活动 维持在允许的限度内,它的标准来自人们的期 望。 控制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全过程。 控制职能的完成需要一个科学的程序。 控制要有成效,必须具备几个要素。 控制的目的是使组织管理系统以更加符合需要 的方式运行,使它更加可靠更加便利、更加经 济。
前馈控制应用的三个假设前提基础
第一、过去的经验总是有效的。
第二、系统将来运行的情况是可以预先 估计的,而且是准确的。
第三、按照要素输入标准所输入的要素 能按预定的要求发挥作用。
2.同期控制(事中控制、现场控
制、过程控制)
同期控制是指发生在活动进行之中的一种控制, 是在活动之中予以控制。 即同期控制是通过对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情况进行 监督和调整来实现控制的。 如直接观察、质量控制中的关键点。
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值是过 去时刻(或时期)已达状态K的函数。 也就是说,Z值是通过学习过去的经验 而建立起来的。即: Z = f(K) 经营决策
4.最佳控制
控制标准Z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 或最小值构成。这种函数通常含有输入 量X,传递因子S和K及各种附加参数C, 即: Z = maxf(X、S、K、C) 或 Z = minf(X、S、K、C) 确定型决策
项 目
一、营业收入 减:营业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投资收益 二、营业利润 加:营业外收入 减:营业外支出 三、利润总额 减:所得税 四、净利润
行次
本期实际数
去年同期
计划水平
(二)投资报酬率控制法
这种方法的出发点是认为组织(企 业)获得的利润是企业投资的效果, 通过计算投资额与利润之比来衡量 整个企业的绩效。
1.预算的形式
组织预算与部门预算 月度预算、季度预算与年度预算
2.预算的内容(种类)
全面预算体系包括业务预算、特种决策 预算(投资预算)和财务预算三大类。 具体有
收入预算 生产预算 支出预算 资本性支出预算 现金预算 预计利润表 资产负债表预算 预计现金流量表
3.预算的优缺点
预算的优点 把组织的各个方面的活动和成效都转换成一 个单一的可以比较的计量单位。 预算的缺点 注意力只集中于那些可以计量的东西。 缺乏灵活性。 把预算的目标当成企业的目标。 成为某些效率低下的管理人员的保护伞。
4.编制预算的方法
(1)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法 (2)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法 (3)定期预算与滚动预算 (4)项目预算法
4.有效标准的条件
标准应当明确具体。 标准应当公平合理。 标准应当系统完整。 标准应当与执行者的工作密切相关。 标准应当由执行人员参与制定。
二、衡量成效
对系统运转的结果进行衡量,并进行比较, 以找出系统实际运转的结果与预定的标准 之间的差异。这就是衡量成效。 衡量成效实际上就是信息的收集、处理与 传递的过程。 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 息的收集、处理与传递的有效性。
人员、财务、作业、信息和组织的总体 绩效
2.选择控制的重点
在影响经营成果的众多因素中选择若干 关键环节作为重点控制对象。 获利能力、市场地位、生产率、产品领 导地位、人员发展、员工态度、公共责 任、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