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自读课文的教学

浅谈自读课文的教学

浅谈自读课文的教学
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自读、自测”,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其目的是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独立的归纳、分析及鉴赏等阅读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就编排了大量的自读课文,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讲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在自读课文中加以应用,从而达到巩固、提高和扩展知识的目的。

那么,如何组织自读课文的阅读教学呢?
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把自读课文真正作为自读课文来教,体现“自读”为主的原则,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唱“主角”。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练”,一些自读课文的教学,可以出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自读自做,自己评改,这样学生阅读课文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仔细认真,大大提高了阅读质量。

根据课文的需要设计一些练习,编写阅读提纲,供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使用,能够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是“讲”,由学生钻研课文,写好讲课思路,自己上讲台当小老师。

这样,学生要作小先生,事先就必须仔细钻研课文,读深读透。

如学生杨翠丽在讲《哨子》一课时,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作了充
分准备,讲起课来有板有眼,条理清楚,效果不错,真有小老师的样。

由于是自己的同学讲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定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促进对一向漫不经心的自读课文的阅读,提高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

学生经过实践锻炼,主动意识逐步养成,自学积极性增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自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信心和兴趣的鼓励者。

在自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定阅读目标,选择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阅读,最终完成目标。

如教中学语文第四册自读课文《我的小桃树》一文时,作者在文中写了对人生的感悟,要读者去理解在生活琐事中包含着的许多人生哲理,学生自读时往往会碰到困惑,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自读提示”,质疑:“我”在文中做了一个什么梦?然后由学生在自读中研讨、分析。

由“种子的梦”到“果的梦”,认识到这是一个“生长的梦”,从而理解本文的主旨: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第三、在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教给方法,适时指导。

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的金钥匙,才能够举一反三,提高自读效率。

教材中的自读课文绝大多数是近几年来发表的文章,
与当前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贴近,时代气息浓厚,可读性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在讲读课中,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特点,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课文前面的“自读提示”和课后的“思考和练习”,把握阅读重点。

在自读课文教学中运用已知探索新知识,注意范文教学的举一反三作用,通过质疑、释疑,完成教学目的。

“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由老师“扶着走”,转变为“自己走”,从而养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是乐于自读的,我们应该优化自读课文的教学,改进自读课的教学模式,使自读课文真正做到“自读、自测”,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最佳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