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原理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原理


(7)藤木配植: • A绿化墙面(地锦、凌霄); • B棚架材料,如灯柱、拱门(紫藤,金银 花); • C绿化枯树(古树枯死,不便移走的,可 以绿化); • D点缀假山(在非观赏面爬攀缘植物); • E灌木栽植(紫藤); • F地被(不提供支架)。
植株密度
植物层次
1、 方式: • 规则式:有中轴线的前后、左右对称栽植 ,按一定株行距,体现严肃整齐的效果。 • 自然式:以自然的方式进行配植,无轴线 。自然灵活,参差有序,活泼。
2、 类型: (1)孤植: • 要求树种的姿态优美,或具有美丽的花朵或 果实。如雪松、金钱松、白皮松、油松、南 洋杉、玉兰、广玉兰、樟树、七叶树,榕树 • 根据空间选择树种大小
圆锥形
• 醒目的视觉焦点 • 与尖形构筑物相呼应
垂枝型
• 自然界生长于低洼处 • 将视线引向地面 • 富有动感
∴宜种于水边
特殊形
• 有奇特造型的植物 • 宜孤植、设计于突出位置上
植物的色彩
• 植物色彩-情感象征
– 鲜艳的色彩-轻快、欢乐 – 深暗的颜色-安详、沉寂
• 通常深色植物安排在下层或后方作为陪衬
• 按成熟植物考虑
– 大乔木:高7-8m 冠幅5米 – 小乔木、大灌木:高3m 冠幅1-2米 – 小型灌木:冠幅 0.3m-0.5m
• 单体植物间应稍有重叠 • 按奇数布置,每组数目不宜过多 3、5、7
– 更整体统一、互相增补
群体布置
奇数布置可行
消除废空间
4倍的树高。
(2)对植: • 二棵或二丛乔木灌木有所呼应地栽植。 • 对称对植,(似天平) • 非对称对植,(似杆秤) 强调一种均衡的协调关系。
(3)行植(列植) 将植物按一定的株行距进行种植。如行 树、林带、河边和绿篱的树木栽植。树种要求 单一,突出植物的整齐之美。 株行距:一般大乔木5~8米,中小乔木3~5 米,大灌木2~3米,小灌木1~2米。 行植成绿篱时,株行距一般30~50厘米。
轮冠线
(五)利用透视变形,几何学,视错觉的原理 来进行植物造景 1、透视变形:如果景深不够,可以利用透视变 形来创造。利用植物改造或强化地形,减少 挖土方的费用。 2、几何学:如开路时要沿对角线,增大观赏面 。 3、视错觉:如一个比较平坦的大草坪,感觉上 是凹下的。可以适当做凸地形。
四、植物配植的基本方式和类型
植物的美学功能
• 框景作用:添加前景。
植物观赏特性在设计中的应用
植物观赏特性
• 植物的大小、色彩、形态、质地
植物的大小
• 最重要的观赏特性之一 • 直接影响:
– 空间范围 – 结构关系 – 设计构思与布局
植物的大小(按设计需要分)
• • • • • • 大中型乔木 小乔木 高灌木 中灌木 矮小灌木 地被植物
植物的美学功能
• 完善作用
植物的美学功能
• 统一作用:充当恒定因素,将各景物统一起来
植物的美学功能
• 统一作用
植物的美学功能
• 强调作用:集中观赏者注意力。 • 用于出入口、道路交叉点、标识物周围
植物的美学功能
• 识别作用:突显主要景物或空间。
植物的美学功能
• 软化作用:软化或消弱形态粗糙及僵硬的构筑物。
地被植物
地被植物
植物大小
• 设计中 最重要、最引人注意的特征
植物外形
• 构图和布局上影响 统一性、多样性
纺锤形/圆柱形
• • • • 引导视线向上 提供垂直感、高度感 与展开型植物对比强烈 不宜过多使用
∵过多的视觉焦点
水平展开型
圆球形
• • • • 无方向性 不会破坏设计的统一性 外形柔和-可协调其它形体 视觉焦点
形式与环境协调
遵循原则
• 从整体到细节 • 应有基调树
– 一种普通种类植物,数目多而占支配地位 – 以确保布局的统一性
• 借鉴当地植被,突出地方风格
– 如:广州——南亚热带,植被丰富,群落类型 多样化,突出热带风情
• 处理好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三、植物造景的基本手法
(一)主次分明,疏朗有致 一个空间、一个群落由多种植物组成,但他们在数 量和体量上不能完全一致。 如紫竹院,“绦柳—圆柏、黄杨球—砂地柏”群落 ,以圆柏为主要树种。要疏朗有致,组团式栽。 (二)四季景色的季相变化,突出一季,兼顾三季 • 如:碧桃园
小乔木
• 最大高度4.5-6m • 垂直面、顶平面两方面构成空间 • 焦点和构图中心
小乔木-构建空间作用
• 垂直面-暗示空间边界
– 树冠低于视平线——完全封闭 – 视线能透过树干树枝——前景漏窗
• 顶平面– 低矮的室外天花板-亲切 – 极低-限制通行
小乔木-构建空间作用
小乔木-视觉焦点
高灌木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 基本原理
北京林业大学 梁怀月
参考文献
•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诺曼K.布思 中国林 业出版社
课程内容
• 植物在设计中的作用 • 植物观赏特性在设计中的应用 • 植物设计的具体方法、方式
植物在设计中的作用
园林植物-有生命的设计要素
• 室外环境 设计要素:
– 地形 – 植物 – 建筑 – 铺装 – 园林构筑物(台阶、墙、栏杆、廊架、座椅等) – 水体
• 高3-4.5m 分支点贴近地面 • 设计中 高灌木≈小乔木
高灌木≈小乔木 视觉焦点
高灌木-空间围和感
• 强烈的围和感-垂直面封闭空间
– 四面封闭、顶部开敞——强烈的向上的趋向性 – 强烈的长廊型空间——引导性
高灌木-空间引导性
高灌木-主景
高灌木-背景
中型灌木
• • • • 中型灌木:高1-2m 设计功能与矮小灌木基本相同 围合空间范围较大 构图中 过渡作用
植物设计的具体方法、方式
设计原则
• 设计程序中尽早考虑植物 • 植物的功能作用、布局、取舍是关键 • 从整体着眼
设计程序
• 分析场地基址、委托人要求
– 认清问题、发现潜力 – 明确需要解决的困难、明确预想的效果
• • • •
画概念分析图 种植规划设计 布置单体植物 确定植物种类和名称
分析场地基址、委托人要求
植物的色彩
植物的色彩
植物的色彩
植物色彩-趋向性
树叶类型
• 落叶型 • 常绿针叶型 • 常绿阔叶型
落叶型
• 季节变化:春花、夏叶、秋实、冬干 • 阳光透射-闪烁的光影效果 • 冬季不同的枝干形象
落叶型
• 落叶树宜以常绿树为背景
针叶常绿树
• 形象常年无变化 • 端庄、稳重、沉实的视觉特征 • 叶色相对深暗
设计前提
• 需熟练掌握:
– 植物的综合观赏特性(尺度、形态、色彩、质 地) – 植物健康生长所需的生态条件 – 植物生长的环境效应 – 植物的养护管理
设计中植物的功能
• 植物的建造功能 –构成空间 –障景 –控制私密性 • 植物的美学功能
– 完善作用 – 统一作用 – 强调作用 – 识别作用 – 软化作用 – 框景作用
设计应该考虑落叶植物与常绿植物相结合
植物的质地
• 粗糙-光滑细腻 • 影响:布局的协调性、多样性、视距感、 观赏情趣、气氛
趋向性
粗质型植物
• • • • 视觉焦点、突出 感观上 更空旷、疏松、模糊 多用于不规则景观 无法形成整洁、轮廓鲜明的规则形式
细质地植物
• • • • 不醒目 近观可见 优雅、细腻 紧凑狭小的空间特别有用
矮小灌木
• • • • • 高30cm-1m 暗示空间范围 不影响视线、限制交通 构图上连接作用 附属要素-形成对比
矮小灌木
矮小灌木
• 设计上宜大面积使用 • 面积小×
– 零散、琐碎、无整体感
地被植物
• 高度不超过15cm-30cm • 注意地被植物色彩、质地的运用
– 暗示空间边缘 – 在地面形成图案 – 作为自然、一致的背景 – 起协调统一的作用
• 植物与地形
– 强化/消弱 地形
• 植物与建筑
– 分割空间 – 封闭作用 – 连接作用
植物与地形
植物与建筑
障景-控制人的视线
• 需分析:
– 观赏者所在的位置 – 被障物的高度 – 观赏者与被障物的距离 – 地形等
• 研究方法:画视线分析图
控制私密性
• 私密空间: – 与外围环境完全隔 离 – 分割出的独立空间 – 无法自由穿行
针叶常绿树
• 设计原则: • 设计中比例宜小于 落叶树 • 应在不同地方群植 ∵冬天凝重醒目
分散→混乱感
针叶常绿树
• 永恒不变的屏障
针叶常绿树
• 冬季防风御寒的屏障
阔叶常绿树
• 叶色深绿 • 艳丽的春色花 • 极不耐寒
设计应该考虑落叶植物与常绿植物相结合
设计应该考虑落叶植物与常绿植物相结合
• 春花秋实(荚迷、忍冬、旬子)。
(三)合理应用植物材料围合空间 • 1、开放型的空间 • 2、半开放型空间: • 3、封闭空间 • 4、冠下空间(覆盖空间) • 5、竖向空间
(四)林缘线、林冠线的处理要有变化有韵律 • 林缘线(水平) :树冠在地上的投影。 • 林冠线(垂直) :树冠的边界。 • 两条线不宜平直,也不宜过于曲折。垂直的 方向要参差不齐,水平方向要前后错落,有 高低、明暗,前后衬托。
• 认清问题、发现潜力 • 明确需要解决的困难 • 明确预想的效果
概念分析图
• 用抽象的符号描述设计要素、功能、原理 • 不要考虑具体植物品种和单棵植物的具体 分布方式 • 关注植物种植区域位置和相对面积
概念分析图
概念分析图
总平面图
分析高度关系
群体考虑植物材料
突出主景
布置单体植物的原则
大中型乔木
• 成熟期高度可达9-12m • 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