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艺术技法
3. 试着将植物按一定层次进行安排,满足上下前后的顺序。如低矮 在前高大在后;垂直型在后平展型在前。
4. 对比可以形成强烈的效果,但是要注意与周边环境的过渡融合, 不能过于突兀。
植物质地在设计中的应用
• 含义
– 植物质地是人对植物材料可触的表面性质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或反映;
– 植物质地是植物各种形态特征的综合表现,如叶、花、果的大小;枝、 干、叶的平滑度等等,在质感上产生或粗糙、或光滑、或坚硬、或柔软 等等不同的效果变化;
园林植物尺度(体量)的掌握
• 含义
– 尺度也就是指植物的大小;
– 植物的大小通常由植物的外部轮廓、宽度、高度和枝叶的伸展程度等要 素影响。尺度的把握是否合适对于整体的景观效果影响很大。
– 植物过大,则空间显得拥挤而繁杂;过小,则空间过于通透而缺乏私密 感和安全感。
– 植物尺度除了与项目空间大小相宜外,还应与邻家建筑以及人的尺度紧 密联系。
• 质感的类型
2. 中质型
特点:枝干中粗,枝条排列相对松散; 效果:中间种类,常作为粗、细质种类的中介,起过渡、统一的作用; 常见种类;国槐、云杉、紫薇、月季、金银木等
3. 细质型
特点:叶细小、枝条细密柔软; 效果:柔软纤细,不醒目,群落中往往最后为人所发现,拉大人与景的距离;具有远离趋
向; 常见种类;垂柳、乔松、榉树、柽柳、铅笔柏、珍珠花、地肤、文竹、天门冬、修剪草坪
三、艺术手法——统一与变化
统一:植物造景的中心,即主题;从造景手段、植物选择到植物配 置方式都应当统一到一个主题中;
变化:强调主次,宾主分明。主要指色彩的变化统一和植物种类的 变化统一。
总之,一个成功的 设计是多样的统一,也 就是变化中求统一。
如右图,统一的主 题风格下,不同的组团 规模与配置形式形成丰 富的效果。
姿态类型:
3. 无方向类:上下左右差不多
代表形状:圆球形、拱枝形、丛枝形、卵圆形、倒卵形、伞形
效果:浑厚朴实,引导人的视线无方向;柔和平静
适宜场所:构图中不破坏构图的统一性;设计中调和“垂直、水平” 的中间角色;
4. 其他类: A. 垂枝形:明显垂直下弯
效果:向下的张力,引导视线上地面 适宜场所:水边 B. 棕榈形:开展 效果:由于特殊地域,展现一种热烈、潇洒的南国风光。
重复的功能: 植物外形的重复会产生建筑立面、通道或地板效果; 线条的重复会产生运动感; 颜色的重复会使小空间显得更大;
同种植物材料的重复 重复整个植物单元
通过从一种植物单元到另一种植物单元在熟悉的形式、色彩、质感上的重 复,可以使观者具有安全感,并达到统一
重复的形式
缺乏变化和单调的种植,不易形成重点
组群效果把握:
若想在园林中获得和谐效果,则不同种群间在尺度和体量上要相互 联系。
如下图,种植一棵大乔木,为达平衡,其轴线另一侧,应种植同样 大小的乔木;否则,选用较小的种类增加数量来达到平衡
滨水的服务区,边缘植栽不宜 过大,盆栽植物为首选,亦可 保证视线的通透
城市公共空间既要保证美化, 也要保证植栽在尺度和体量上 的观感效果和通透性
左:高低错落的韵律变化; 右上:色彩的变化韵律; 右下:林缘线的深深浅浅的韵律变化
当植物的布置三五聚散、错落有致时,有规律的、有起伏的、深深 浅浅
可使用的植物因素: 1. 人工修剪的绿篱,可形成连续形状; 2. 乔木与灌木有规律的交替种植,会产生形体、花色、高矮及季节 变化的韵律; 3. 花坛形状的变化,花坛内植物的变化,图案的变化等; 4. 花境内花期的时序变化,花色的色块交替变化、边缘的曲折变化、 植物高低起伏变化等;——最能体现韵律变化 5. 树丛内部及树丛之间的规律变化
B:于不同的建筑物旁 例如:孔雀草与墙体: +光滑大理石—粗质感;+粗糙的虎皮石—细质感
• 质感组合的要点
1. 质感比重必须均衡 2. 空间适应
A:小空间多用细质感植物; B:大空间可多用粗质感植物,但要把握比例与尺度
3. 质感对比
对比的过程中最好能设定一种较为主要的质感,并在空间中重复,以起到背景、烘 托、联系的作用
– 种植设计中有许多应用手法与原则,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 孤立地运用某一种处理方法,而应紧密地结合项目环境、建 筑造型、功能特点以及总体构图和透视效果色彩等等统一考 虑;
一、艺术手法——均衡:
轴线:在植物配置中,都存在着虚拟或真实的轴线。当群植的植物 分布于轴线两侧时,平衡与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均衡:即达到一种量的平衡,使得轴线两侧的竞争力协调一致,达 到视觉上的稳定。
非对称式
对称式
影响均衡的因素:
植物的色彩、体量、质感、种群聚集方式等等都会对均衡产生影响;
“轻”与“重”:色彩深、体量大、数量多、质感粗糙、枝叶繁密 的植物,容易给人“重”的感觉;而色彩较淡、体量小巧、数量少、质 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容易给人“轻”的感觉;
设计的均衡,即是要达到 “轻”与“重”的均衡搭配,将“轻”、 “重”不同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搭配,所获得的景观才会稳定和谐。
A:随季节而变;落叶树和草本植物生长期与休眠期的姿态变化 例如:皂荚,生长期有枝叶的覆盖—中质感;休眠期叶片脱落—粗质感
B:随距离而变;所指观感 例如:火炬树:近距离-观叶-中质感;远距离-观干-粗质感 虞美人:近距离-观花-轻盈;远距离-观枝叶-粗质感
2. 相对性
A:与相邻植物比较 例如:万寿菊:本身中质感;+凤尾兰—细质感;+地肤—粗质感
植物形状在设计中的应用
• 影响造景的关键因素之一
– 植物形状千差万别,设计中常用简图表示
姿态类型:
1. 垂直方向类:高度>前后左右的围度 代表形状:圆柱形、圆锥形 效果:向上的力;庄严、肃穆、伟大、雄壮 适宜场所:陵园、纪念性园林,体现一种历史的缅怀;
2. 水平方向类:宽度>高度 代表形状:匍匐形 效果:引导人的视线保持在水平方向,增加景观的宽广;平静、平 和、永久、舒展 适宜场所:铺地、水边延展、坡地;
二、艺术手法——简洁:
含义:非指视觉上的简单与单调,而是设计中必需的控制性和适宜 度,即“简洁即是美”;
关键:适当地重复。
色彩的简洁往往形成引人注目的效果
搭配的简洁,突出序列感
地面的起伏,会使简洁的配植也富有变化
搭配的简洁,使建筑与植物相得益彰
“简洁”的搭配经验:
少而精; 配置方法上讲究单纯,形式上突出齐整; 常用方法: 1. 灌木多于乔木,落叶树多于常绿树,可以获得较好的光线又富于 季相变化; 2. 选色恰当。花色多注意冷色,少用暖色;多用调和色,少用对比 色; 3. 适当结合地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树木种类不宜多,但应精选树形优美的树种。
左图:幼年油松倒卵形;老年虬曲,顶冠伞形 右图:银杏幼年冠圆锥形;老年卵圆形
姿态组合的要点:
1. 简单化
植物姿态种类不宜过多,尤其小范围内
分清主次
案例:纯林:不同年龄的棕榈林,也可形成高低起伏、参差不同的 效果;
对比:植物园绚秋园:钻天杨+铺地柏+舒缓地形,开阔的空间效果;
2. 力的突出 如纪念碑景观,植物仅起到引导与陪衬作用,突出与不突出; 3. 不可雷同 例如:中国亭的植物搭配,最不理想圆锥形植栽。
设计形式:可以通过形 式、质地或色彩的“渐变” 来 实现。
通过形状的变化产生序列 同种种植材料的重复通过质地的变化产生序列
通过色调的变化产生序列
• 小结
– 对于植物种植设计手法,以上为通过设计经验总结的一些规律,设 计中的手法可以是多样的,有时并不完全拘泥于上述手法;
– 通常,设计手法的运用并非单一,而是多种手法的综合;因此,我 们设计中不应过于放大某种手法的作用而忽略它种,只有根据具体 环境、设计形式、风格等等选择适当手法的综合运用才能达到理想 的效果。
同样,植物与其他要素,如建筑、雕塑等搭配时,也同样遵循这一原 则。
均衡的具体表现:
对称式——规则式的均衡
特点:轴线两侧要素完全相同;
设计形式:以某一主轴线为中心,通过等距种植同种植物获得;带有 镜像特点,表达着严格性和规则性;
常用处所:规则庄严的建筑环境中,诸如建筑核心区、陵园、纪念场 所、仪式性场所等等
左图:不同年龄异叶南洋杉组群 右图:修剪形的植栽组合形成敦厚感
对比的应用,强调空间界限
不同姿态组合的起伏变化
垂枝樱的向水效果
注意事项:
1. 若要突出植物的形状在造景中的地位,可通过植物群植、植物群 落的重复,来达到预期效果;
2. 要想取得群体形状及线条的和谐,形状上应有一定重复。 以一种相似的形状与线条组合贯穿于设计中,可以把整个设计统一 起来。
不对称式——自然式的均衡
特点:轴线两侧要素不完全相同,但重量感一致;
设计形式:灵活多样,常为多种元素的组合搭配,植物以自然状态为 主,少人工符号;
常用处所:花园、公园、风景区等偏自然的环境中。
不对称式搭配手法图 示:
乔木+灌木 (体量与数量对比)
乔木/地被+乔木组合 (形态与组合方式对比)
乔木/地被+小乔木组群 (体量与组合方式对比)
多样性与重复的关系:
如右图:通常,过多而单调的重复, 会产生视觉疲劳;而太多的变化又 会引起混乱,设计中需根据实际仔 细平衡重复与多样性的关系。
植栽变化太多令人感觉混乱,也形不成重点
同种植物材料里,因为缺乏变 化而不能形成重点
谨慎使用多样性,在需要的地方突出重点
七、艺术手法——序列
目的:使得游人的视线 在风景中经过时,能够按照 一定的顺序移动;
六、艺术手法——重复
含义:指某些植物材料以相同或相似的外形、质地或颜色反复出现, 或者通过将相似物体放在一起,来增强景观的节奏感;
表现方式:一个单元形式变化的反复出现,形成一种别致的图案花 边效果,多用于线形的景观设计中。